张伯驹故事 张伯驹的收藏故事

2017-07-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已是公认的收藏大家,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家".除了他在诗词和京剧艺术方面的贡献,他的收藏故事也成为传奇.出生富贵之家:有钱又有才收藏有两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已是公认的收藏大家,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家”。除了他在诗词和京剧艺术方面的贡献,他的收藏故事也成为传奇。

出生富贵之家:有钱又有才

收藏有两大条件:一为财,二为才。张伯驹生于1898年,河南项城人,6岁时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1915年,袁世凯决定成立盐业银行时,张镇芳是董事,并出任总经理。

张伯驹19岁考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毕业后进入军界,随后退出军界,进入父亲创办的盐业银行任监事、董事、经理等职。张伯驹一直在盐业银行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出生于富贵之家,为他日后收藏字画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至于才学。张伯驹自幼天性聪慧,享有“神童”之誉,他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博闻强记。他曾对人说:“自幼记忆力就好,朝诵夕读,过目不忘。”而且有“要学就非要学到精通不可”的劲头。

第一件藏品:康熙横幅

张伯驹的收藏经历起源于1927年,这一年29岁的张伯驹无意中来到琉璃厂,在一家古玩店,他看到了一件用柳法书写的横幅———“丛碧山房”。

张伯驹对这横幅一见倾心,细看后发现这件书法作品竟然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惊喜之后,张伯驹决定买下此字。回到家中,张伯驹对康熙皇帝的御笔越看越爱,在自己编写的《丛碧书画录》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

因为特别喜欢“丛碧”二字,张伯驹还将当时他的居所(弓弦胡同1号)也命名为“丛碧山房”。

据北京媒体考究,弓弦胡同1号占地15亩(10000平方米),原为晚清大太监李莲英的宅院,现在已经被拆,盖起了楼房。李莲英得宠于慈禧太后,是晚清时期数一数二的人物。在李莲英的众多宅院中,弓弦胡同1号是最为豪华奢侈的,据悉这所宅院是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

收藏热情:卖豪宅命也不顾

就是这么一座豪宅,张伯驹也能将其卖掉,筹钱收购藏品———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

1946年,北平琉璃厂一位叫马霁川的老板要卖《游春图》,索价800两黄金,几次谈判也只肯降到240两。不过当时张伯驹刚以110两黄金收购了范仲淹的《道服帖》,多年的收藏已经用尽家财。无奈之下,张伯驹把“丛碧山房”卖给辅仁大学,又让潘素变卖一件首饰,才凑够数目。

而收藏《平复帖》则是以身犯险。1937年,张伯驹多方设法以4万大洋从溥儒(溥心畲)处购得《平复帖》,阻止了这名帖流于海外。张伯驹后来写了篇小文提及此事,“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溥儒此前将其卖出)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1941年,张伯驹到上海开会时被特务组织绑架,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后者却偷偷告诉妻子,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

张伯驹冒着被“撕票”的危险与绑匪僵持了近八个月,最终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他才得以脱身。

收藏气度: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经张伯驹之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在其编著的《丛碧书画录》中收录有118件之多。除了《游春图》和《平复帖》,还有杜牧的《张好好诗》、李白字《上阳台帖》等极品。这些藏品堪称国宝,价值无法估量。章伯钧当时也收藏字画古书,包括不少齐白石的画,但他对女儿说:“别看我有字画五千多件,即使都卖掉,也未必抵得上他(张伯驹)的一件呢。”

然而对待这些藏品,张伯驹并没有秘不示人。

1945年,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参与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得以与张伯驹结交。王世襄后来回忆,他一直想研究《平复帖》,但想到东西实在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我一说,他就说‘你拿回家看去。’”王世襄在家研习了一个月才还回去。

1956年,张伯驹与妻子潘素将《平复帖》、《张好好诗》、《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八幅书法捐献给故宫(微博),并婉拒了20万元的奖励。1965年,张伯驹将30多件珍贵古字画捐献给吉林博物院,时至今日,该院的人还会说:“张先生让我们一下子成了富翁。”

张伯驹曾谈起自己的收藏:“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人搜刮中国文物就更厉害了。所以我从30岁到60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就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在当今的收藏热潮中,很多人只是为了投资赚钱。某些藏家口说不卖却亦待价而沽,偶得喜好也藏得严严实实,更有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之徒。也难怪有人感叹:“张伯驹之后中国没有真正的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