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新江苏省委副书记 专访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
人民网:黄书记,时值人间四月天的美好季节,再次来无锡采访,处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丽与魅力。一年前您接受我们采访时,高屋建瓴提出打造“四个无锡”,其中“魅力无锡”放在“四个无锡”的首位,让我们印象深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请您谈谈无锡如何很好地将建设“美丽无锡”融入到打造“魅力无锡”之中?
黄书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提出,是对人民期待的积极回应,也是对经济挑战的主动应对,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更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期望、充满信心。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一大批“美丽城市”的支撑和带动。无锡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传承、发达的工商文明,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率先探索、率先实践,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无锡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一座生产性物质资源匮乏的城市,特别是经历了2007年太湖供水危机的“洗礼”,无锡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加深切的体会。近年来,全市上下以无锡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江苏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大力构建生态发展体系,加快探索生态发展道路,切实做到生态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无锡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节水型城市等称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未来几年是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把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围绕打造文化特色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无锡”,深入推进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大力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确保到2017年全市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太湖保护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好转,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建成花园城市、美丽乡村。
一是大力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习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做到城市美丽,也要做到农村美丽,要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将大力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保障“五个一体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促进共同繁荣,加快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积极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无锡发展的整体实力。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村庄环境整治,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加快打造花园城市和美丽乡村。
二是大力提升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加强以太湖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保证饮用水安全和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确保到2014年无锡III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60%。充分发挥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对全市域生态建设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项目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探索无锡环境综合治理新路径。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严格环境执法检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促进城乡生态环境面貌持续改善。
三是大力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把握世界先进城市低碳化发展趋势,引入生态建设的最新理念、最新技术和最新管理经验,高标准建设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和中瑞低碳生态城。建立生态环保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和交易、区域环境资源补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各项制度,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标准,继续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加快建成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示范项目、重点工程和企业园区。
四是大力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着眼于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宜居环境,加快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带及入湖河道水源净化林带建设,加大沿山体、沿河道绿化力度,完善中心城区水网、绿网和城乡生态林网,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全市上下更加自觉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无锡人居环境质量,努力形成生态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五是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制度水平。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大财税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六是大力提升生态文化建设水平。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加快推动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文化转型,努力使生态文化成为公众的生活时尚,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价值取向,生态建设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增强市民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弘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态文化,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购买节能、节水产品和可再生利用产品,养成简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努力使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