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廖昌永 廖昌永讲述与周小燕的师生情
在艺术这条道路上,从一开始踏上这条路一直到现在,她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她的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她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祖国母亲的忠诚从来没有过一点点的改变。她就是我的老师——周小燕先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她是一个英雄,她一直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用自己的光和热支撑起一座座智慧的长桥。对于艺术,她认真钻研,为人民歌唱,对于教学,她严谨甚微,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落实到位。
对音乐炙热的爱
我从198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跟随周先生学习后,就再没离开过,读书求学、留校任教。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感染着我。她对音乐的爱、对学生的爱是那么浓烈和执著。
想起歌剧中心第一次排歌剧Rigoletto《弄臣》时,周先生腿摔断了,坐在轮椅上,依旧坚持要来看排练。她说不看不放心,总是又给我们很多指导和建议。想象一下,如果她不是对艺术如此挚爱,是万万做不到的。每次有我的个人音乐会,演出前,周老师总会关切的问:“小廖啊,啥时候排练?”。
到乐团排练之前,她会让我先到家里上课,上完课之后,周先生又陪着我一起到乐团合排。每个细节周先生都会亲自指导。作为她的学生,我很心疼她,她现在95岁了,天天在家里给其它学生上课,还要抽时间来给我们指导、听我们排练,这个工作量就算是年轻人都吃不消的。这点,真是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
周先生有个心愿,就是要创作一部原创的、属于中国自己的歌剧。为了这个心愿,她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即使碰到资金,或者实际运作过程当中的大困难,也从来没有退缩过。明年,我们可能会出两部原创中国歌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家》。
周先生关注美声的教学,也关注民族声乐的教学。周先生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在中国,你不要唱外国歌懵中国人;也不要到外国去唱中国歌懵外国人。你一定要到国外去,唱外国歌征服外国人;在中国,要唱中国歌打动中国人,让中国人喜爱你。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尽可能的到国外去,推广中国作品、介绍中国作品、介绍中国音乐家。”她就是这样的有爱国情怀。
学习与创新,是一辈子的事!
周先生虽年龄是95岁,可思想却是25岁,永不停止的努力学习。我在国外演出时,每次回来准备给老师带点礼物。她总会对我说:“你看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吃的穿的都不缺。你就给我找一些最新的唱片、最新的DVD、最新的谱子。
”我问为什么要这个。她说,以前在国外,信息交流很快。现在年龄大了,出去机会少,跟外边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她很渴望能得到世界上最新的资讯,比如教学、舞台制作、新的音乐家等发生了些什么变化。
你要是有空的话把这些拿回来我还要继续学习。如今,系里经常会请很多国内、国际的专家,到学校来交流。周先生总会放下自己身段,每一次都来认真听课,她总说是种学习。我有时会对说:“先生您太累了就别来了,好好休息。”可她说不行,一定要去,去学习。她说:“我想来听他们讲些什么,有哪些东西值得我去学习”。每一次演唱会,除了关心学生唱得怎么样,她觉得在听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学习,学生也会给她很多启发。
除了对美声的热爱,对民族声乐的不断探索,95岁的周先生还了解学习各个门类的艺术。我近些年出了一些唱片,有古典的、民族的还有通俗的。最初决定要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时,业界的很多人士都很反对,认为唱古典的去唱去唱流行歌曲很掉价。
我的初衷是想向各个方面学习。当我去请教周先生,要不要开始新的尝试时,周先生望着我,轻松的笑笑说:“小廖,我支持你!但有一个要求,咱们要尽力做到最好,做的让人家没话说!”在这之后,我出了张名为《情释》的唱片。
有次我去上课,周老师突然对我说:“这两天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情释》唱片出来后,很多专业人士在批评,觉得似乎掉价了。但是我家保姆,天天在那跑步,边听边唱这些歌。我就在想为什么老百姓有那么多人喜欢你的唱片,并不是说传统古典的东西不好了,而是应该要转变思想观念,把步子迈开,尝试些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也未尝不是好事!
”周先生就是如此,鼓励着年轻人对生活饱含热情,努力去探索和创新!
(廖昌永: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歌剧系主任,声乐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