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主讲 听骆玉明教授讲《诗经》
今天,我到静安寺附近的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听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有关《诗经》的讲座。 本来是六点半开始的讲座,骆教授迟到了二十多分钟。姗姗来迟的教授一走上讲坛,就气喘吁吁地为迟到一事解释一番,无非是堵车,路段维修这些理由。
等了将近半小时,本来是有点不如意的,可是听到他这样直接简单的解释没让我厌烦,反倒是觉得他为人谦虚。估计是看到他方框眼镜下那快眯成一条缝的小眼睛看起来分外亲切,身上一件略显旧甚至有些皱褶的藏青色中长款休闲棉服衬得他分外朴素的缘故吧。
骆教授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风度翩翩,是一位相当平易近人的长者。没有威严在,却让我立马产生一种敬重的感觉。一个人的风度不是由那些外在精致的修饰凑成的,其实不刻意着装、甚至有点蓬乱的发型会让他本人显得更真实,当然这仅限于内在修养和自然散发出来的风度足以掩盖那些外在的粗略修饰的人。
每当看到外国影片里那些西装革履、皮鞋发亮、脸部棱角分明的型男类的教授站在偌大的教室,以一副谈笑风生、气宇轩昂的模样,以近乎表演的方式来讲课的时候,我就会很羡慕。
好像他们就是教授中的摹本,内外兼修。可是仔细想来,他们那样的姿态因为过于完美而显得没有亲近感。 待骆教授坐定,讲座很快就开始了,《诗经》里的一些被选小诗,骆教授一字一句地进行着解释,而且时不时会拿古代人对待爱情的方式来跟现代人做对比。
这是老师们惯用的类比方式了。一来这样能够将古代并不为人所熟悉的生活情境通俗地表达出来,二来也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可能研究文化类学科的老师都喜欢在讲课的时候加上一些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吧。骆教授在讲述的过程中,经常会提到自己在生活中每每遇到一些情境的时候,自然联想起的诗经中的妙句,或者场景。
比如在香山饭店看到窗外满树杏叶在一夜之间因狂风四起而散落一地的时候,就触景生情,写下诗句。又比如坐在大巴上,看到附近村庄里一户农家小院黄昏时分幸福而安静的画面,就想起古人笔下对农家生活的描绘。
有时候我挺羡慕那些能有机会一辈子去研究古典文化的人的,因为他们为自己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在面对同一场景的时候,他们比我们多了一个参照,也多了一层交流。 很快讲座就结束了,我回望现场,看到观众席上的人并不是很多,零零散散的分坐开,也许因为时代相隔太久的缘故吧,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去聆听那些遥远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