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于教授的前世 杨光福教授分型辨治胃神经官能症的思路与方法(杨初

2018-04-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胃神经官能症是指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而无器质性病变为特征的综合征,又称

       胃神经官能症是指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而无器质性病变为特征的综合征,又称胃肠道功能紊乱,多与肠神经官能症并见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

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的症状,可伴有其它官能性症状。可表现为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吞气症)和神经性厌食,等。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青壮年,以女性居多。中医认为本病属“呕吐”,“嗳气”,“胃脘痛”,“厌食”,“未病”等范畴。好大夫工作室中西医结合科杨光福

2  临床表现

      胃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主要是心理因素,如过度关注胃部,胃部出现不适后很恐慌,从而不断关注胃部,暗示胃部不舒服,久而久之,就感觉到胃部出现了症状,但并无器质性的病变。 

       胃神经官能症起病缓慢,病程可积年累月,发病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胃部症状为主,常有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伴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倦怠、健忘、头痛、心悸、胸闷、盗汗、遗精和忧虑等。常见临床类型有: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吞气症)、神经性厌食等,现分述之:

 2.1  神经性呕吐:往往在进食完毕后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并不费力,呕吐量不多,且不影响食欲或食量,常在呕吐后即可进食,因此多无明显营养障碍。

神经性呕吐还可伴有癔病的临床表现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等,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病性呕吐"。此外,呕吐也有条件反射性的,不良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药物,甚至某种特定的环境也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2.2  神经性嗳气(吞气症):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患者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或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嗳气不尽。此病也有癔病表现,多在有人在场时发作或加重。

2.3  神经性厌食:是以厌食、严重体重减轻(至少超过原体重的20%)和闭经为主要表现。此症在国内外有增多趋势,患者多为青春期女性,对于进食和肥胖有根深蒂固的病态心理。厌食往往出于企图节制饮食以保持体形美的动机。

患者多数自觉良好,行动活泼敏捷,对自己的困境处之泰然,有的可自相矛盾地对食物保持兴趣,甚至贪食饱餐而后偷偷呕掉。在少数病例,呕吐是主要的症状。长期少食,体重可达原体重的40~50%而呈恶病质。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饥饿感丧失等。

3  分型辨证治疗

      胃神经官能症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引起,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病因主要是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情志不畅等;病机为肝气不舒(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肝胃气逆),久郁化火(肝火上炎、肝心火亢),火灼伤阴(肝胃阴亏、心肝阴虚、心肾阴虚、)阴损及气(脾胃虚弱、心脾两虚、脾肾两虚),气损伤阳(脾胃虚寒、心脾阳虚、脾肾阳虚)。

本病变证丛生,但病程中肝气不舒贯穿始终。

治疗重在舒肝解郁、调理气机,兼以降火、益阴、补气、宁心、温肾等法则为主。笔者数年来筛选相关处方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汤、丹栀逍遥丸、沙参麦冬汤、益胃汤、五泻心汤、参苓白术丸、右归丸等百余则处方基础上,自拟悦胃方(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系列,获取较好疗效。分型辨证如下:

3.1  肝气郁结  主症厌食、或嗳气、或呕吐,并遇情志变化加重或减轻。兼见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舒肝理气,解郁悦胃。拟方:佛橼悦胃方加减(佛手、香橼、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2  肝胃不和 主症呕吐、或嗳气、或厌食,并遇情志变化加重或减轻。兼见进食后即吐,呕吐、量不多,不费力、且不碍饮食,呕吐后即可进食,多无营养障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舒肝理气,调肝悦胃。拟方:香砂悦胃方加减(木香、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3肝胃气逆 主症嗳气、或呕吐、并遇情志变化加重或减轻。兼见两胁胀满不适或疼痛,嗳气频频、癔病表现浓厚,有人在场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则:舒肝理气,调肝悦胃。拟方:旋赭悦胃方加减(旋复花、代赭石、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4  肝火上炎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头痛面红,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则:平肝降火,解郁悦胃。拟方:丹栀悦胃方加减(丹皮、生栀子、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5  心肝火亢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焦燥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则:清心平肝,解郁悦胃。拟方:莲栀悦胃方加减(莲子心、生栀子、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6  肝胃阴亏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口干渴,喜饮,剑突下灼热感、食后饱胀,舌红苔少,脉弦。治则:滋养肝胃,解郁悦胃。拟方:石玉悦胃方加减(石斛、玉竹、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7  心肝阴虚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心悸胸闷,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弦数。治则:宁心滋肝,解郁悦胃。拟方:远参悦胃方加减(远志、玄参、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8  心肾阴虚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心悸胸闷,潮热盗汗,健忘遗精,舌红苔少,脉弦数。治则:舒肝理气,解郁悦胃。拟方:远菖悦胃方加减(远志、菖蒲、砂仁、乌药、黄精、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9  脾胃虚弱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食后饱胀,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治则:益气健脾,解郁悦胃。拟方:参精悦胃方加减(西洋参、黄精、砂仁、乌药、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10  心脾两虚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失眠多梦,心悸胸闷,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食后饱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治则:补益心脾,解郁悦胃。拟方:参芪悦胃方加减(西洋参、黄芪、黄精、砂仁、乌药、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11  脾肾两虚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食后饱胀,倦怠腰酸,健忘遗精,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弱。治则:健脾益肾,解郁悦胃。拟方:参仙悦胃方加减(西洋参、仙灵脾、黄精、砂仁、乌药、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12   脾胃虚寒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上腹不适或疼痛,反酸、食后饱胀,食凉饮冷则加重,舌淡红苔白腻,脉弦弱。治则:温养中焦,解郁悦胃。拟方:参芋悦胃方加减(西洋参、吴茱萸、黄精、砂仁、乌药、姜半夏、茯神、焦槟榔、枳实)。

3.13  心脾阳虚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心悸胸闷,心胸或上腹寒冷不适或疼痛,反酸、食后饱胀,四肢不温,舌淡红苔白腻,脉弦弱。治则:温补心脾,解郁悦胃。拟方:附桂悦胃方加减(制附子、肉桂、黄精、砂仁、乌药、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

3.14  脾肾阳虚  主症同肝气郁结,兼见上腹寒冷不适或疼痛,反酸、食后饱胀,腰酸腿软,阳痿早泄,畏寒肢冷,舌淡红苔白腻,脉弦弱。治则:温补脾肾,解郁悦胃。拟方:附仙悦胃方加减(制附子、仙灵脾、黄精、砂仁、乌药、姜半夏、茯神、吴茱萸、焦槟榔、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