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瑜事件魏大勋 正視周子瑜國旗事件凸顯的台灣三大挑戰

2017-06-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台灣大選前一夜到今,搶占國內外媒體版面是兩位女性,一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女士,另一位則是以中華民國國民身份加入韓國偶像團體TWICE 的周子瑜小姐.

台灣大選前一夜到今,搶占國內外媒體版面是兩位女性,一位是中華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女士,另一位則是以中華民國國民身份加入韓國偶像團體TWICE 的周子瑜小姐。當蔡英文女士是因為在成為華人民主社會第一個女性領導人而受到全球注目,但周子瑜小姐登上國際版面的原因,卻是兩岸政治民主發展的落差與矛盾而波及,導致其人權受到非民主國家的政治迫害與權力罷凌。

這場由台灣所舉辦的第六次總統直選的最終公演,女主角與女配角成為了鎂光燈的焦點,也點亮台灣,讓全世界都看見,但台灣這座舞台的暗處、布幕後的一片狼藉,正等著這位最佳女主角與他的劇組團隊收拾,並準備下一檔的戲碼。

大選意外插曲扯下的遮羞布

周子瑜國旗事件,起因於周子瑜小姐在韓國節目舉起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聲稱自己來自台灣,卻被台灣赴中國發展藝人黃安先生舉報為台獨支持者後,引發中國網路與論攻擊、電視台封殺,所屬經紀公司迫使了周子瑜小姐拍攝了一段道歉影片,宣示「中國只有一個,海峽兩岸是一體的,我始終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這段影片在影音網站流出後,全國一片譁然,也認為是衝擊選情的重大事件。隨後該事件相關消息以及對台灣大選衝擊的評論,也在國內外各大媒體持續發酵,也成為選前與選後網路聲量最高的重要事件。

當中國認定「主張中華民國就是主張台灣獨立」時,確立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對兩岸交流互動是根基于於主張「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該事件的發生等於告訴台灣人民,即便是娛樂文化交流,中國保護台灣人民的權利與利益的前提,是必須認同一個中國原則,而所指稱的中國就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一中各表、各表一中的空間。

這個由黃安在大選期間引起的亂入戲碼,卻讓馬總統領導國民黨團隊,在這八年間不斷標榜「九二共識」帶來兩岸和平穩健發展與交流的這塊「一中原則」的遮羞布,在大選前被扯了下來。

台灣投機大人們的歷史共業

當資深鄉民們、電視台名嘴們用政治的角度在看待周子瑜小姐對台灣選舉的衝擊時,當大家將矛頭指向「向人民幣下跪」權力罷凌、違反人權的韓國經紀公司JYP時,當大家同聲撻伐黃安不應該欺負一個16歲小女孩的時候,這些做出各式各樣評論的大人們有沒有想過自己,在她出生前,就握有透過自己手上的選票選擇執政與監督的團隊的權利。

台灣人民在1991年中華民國憲法修正後,就取得了選舉正副總統與國會議員的權利,1996年實施中華民國總統直接選舉以來,一直不願意正面面對且共同解決台灣在國家定位、兩岸關係、國族認同、社會運作與經濟發展所累積出來矛盾與困局,並將問題簡化成為藍綠、省籍、階級、世代對立。這二十年來,有權選擇國家路線的大人們投機取巧、搖擺不定的作法讓台灣走進迷路,而這些台灣未來希望們,自然也被帶進充滿荊棘的困境。

所以當大家把矛頭指向馬英九、國民黨時,可別忘了賦予他與他團隊權力的正是多數台灣大人們的決定。而即將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也別忙著權力計算,因為周子瑜國旗事件背後的近因、遠因,是這些年來大家的歷史共業,也是蔡英文女士取得勝選喜悅後,必須馬上收起笑容、擔起責任解決的台灣三大挑戰。

挑戰一:國族認同意識的內外協調

蔡英文女士在勝選感言說了「我當總統一天,會努力讓我的國民不必為認同道歉」,也承諾「處理兩岸關係,會積極溝通,不挑釁,也不會有意外。」,但不可否認周子瑜國旗事件就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意外。

在國族認同上,「自己是台灣人」的比重已達六成,從 318太陽花學運、台灣國護照貼紙運動,可明顯地感受到解嚴後的天然獨世代對於台灣與中國的國家對等關係、去中國(China)的台灣(Taiwan)正名渴望已經越來越高。年輕世代想要改變台灣的這股積極推力不僅不會縮小,且可能在任何一個類似事件後而擴大,若硬要維持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維持現狀」恐怕會被視為阻力。

當更民主、更自由,更獨立、不需依附在哪國家之下成為越來越多國民的共同意識,如何在國家內部意志與外部壓力取得平衡,將是未來四年台灣領導者與執政團隊的重大責任。

挑戰二:國際外交空間的持續擠壓

在外交上,馬英九兩任總統期間採取外交休兵政策,卻讓中國儼然成為台灣在國際代言人,鄰近周邊國家對台灣政府的態度日愈輕視、日漸將台灣視為中國附屬品。

回顧「廣大興漁船槍擊案」、「越南排華暴動」到「周子瑜小姐道歉影片」等重大外交關係緊張事件,外交、國安體系荒腔走板因應表現,均凸顯了馬政府積極強調與中國共築友善關係、避免觸及一個中國原則的活路外交,也讓「經貿外交」、「形象外交」和「文化外交」走向死路,讓台灣在周邊鄰近國家的眼中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進行外交與經貿談判時,最重要的就是「籌碼」,讓掉的、失去的就必須用其他的談判籌碼要回來。但這些年來,台灣在一個中國、毫不表述的原則下,早已失去了許多爭取國際空間與談判籌碼的機會。

當亞太局勢隨著美、日挾著TPP框架協議的簽署展現領導亞太經濟圈的決心、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正式生效、中國所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開業而相互競合、持續產生變化時,深陷中國流沙的台灣,要如何從這個困境逃脫,重新站穩西太平洋亞洲軍事、外交、經貿島鏈的關鍵位置,所需要的恐怕不只是美國所拋出的橄欖枝,而是一個「台灣」這個海洋島嶼國家為主體的外交經貿戰略藍圖。

挑戰三:無法逐夢的社會經濟體系

最後,讓我們冷靜想想家境富裕國二的女孩隻身到韓國艱苦受訓三年,忍受苛刻的經紀條件,想追求是舞台?還是財富?台灣為什麼會讓一位台南有才華、有實力、嚮往表演舞台的年輕女孩「在韓國」、「因中國」而必須為「認同台灣」而道歉。

歸咎原因,不就是這些年來,掌握社會經濟發展體系的大人們,任由台灣在國內矛盾與外部困境,擊潰台灣社會經濟的穩定體系與基礎。追求即戰力、 22K 起薪、薪資倒退、生產基地外移、藍白領外勞引進、中國市場偏重等產業因應對策,不斷地貶低年輕人價值,不願意培訓年輕人,不樂意為他們搭建舞台,才迫使台灣許多才華洋溢、充滿自信的年輕人,被迫到海外尋找舞台與表現機會。

他們認同台灣、為台灣發聲,但台灣社會卻沒有給這些年輕人築夢的空間。

看見曾宇謙、周子瑜,還有撐竿跳小將葉耀文,這些台灣有天份的年輕人,卻因「台灣」在國外而在他們最自信的舞台上遭受委屈,我想提醒蔡英文女士,台灣年輕人真正想要的可能不是你所承諾「一個更公平的住宅環境」這麼簡單,而是一個可以逐夢而踏實的台灣社會經濟體系,可以讓他們跟辛苦培養他們長大的爸媽一樣,靠自己的努力可以獲得相對應的肯定、可以有個讓自己發光發亮的舞台,而那棟買不起的房子是只是從他們上一代傳承下來幸福圖像的一部分表象而已。

本文作者:葉懿倫(幕哲社會創新研究中心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