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几:从新疆到蒙古 刀郎还能再火吗
刀郎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从内蒙回来的。
关于刀郎,有人说刀郎的运气很好,突然就火了,曾与杨臣刚、庞龙三足鼎立于内地歌坛;又有人说,刀郎的运气不好,因为很快就遭遇了“超级女声”,还有“梦想中国”,把媒体与公众注意力给蚕食了。
2004年的秋天,刀郎曾经乘胜追击,与宋柯、李宗盛强强联手弄出一张《喀什噶尔的胡杨》。据说,宋先生是“高手”,李先生是“圣手”。但是结果却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市场冷落。从那张与“第一场雪”的惊人销量相比几乎可以用“失败”来形容的“胡杨”之后,刀郎就宣布要回去继续他的音乐“积淀”,要去各地采风,要汲取民族音乐的精华。
于是,整个2005年,除了圈内流传的有关演出身价不断上涨的消息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也没有作品。这点也是刀郎此次露面除了要推出据说是蒙古风格的音乐以外,另一个主要的卖点:出场费达百万!
上百万,这在目前已经大大富裕起来的华语乐坛依然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以前老几只知道收藏古董可以升值,还不知道原来收藏歌手也可以升值,看来,“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在哪里都是行得通的。倒是为其他一味追求曝光率,不惜胡乱炒作的艺人指引了一条新路。
经过一年的准备,这次重新露面,产量果然够丰富,一出手就是两张新专辑。细看看,一张新歌 精选,四首新歌,八首精选;另外一张则是翻唱专辑。两张专辑,四首新歌?希望能够应了那句俗话:浓缩的都是精华。这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整出来的四首歌,能够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很让人期待。
个人还是很喜欢刀郎的声音的,但是,有好声音还要有好作品来支撑,而老几对刀郎的创作能力一向不是很看好,也或许只是老几个人的欣赏口味问题,毕竟那“第一场雪”的覆盖面还是相当广的。不过,同样对刀郎的创作能力持保守态度的似乎不止老几一个,还有刀郎的公司,似乎对此也不是很乐观,所以才决定让曾经叱咤过2004年一年之久、被部分媒体夸张地称为“华语歌坛奇迹”的刀郎,还是继续沿袭着让他赖以成名的翻唱路线,为其加上一重保险。
我没有调查过当下“刀迷”的规模,但是很显然,现在,从出租司机的音箱,从街头的发廊,也很难听到刀郎的声音。这些,当年都曾经是刀郎的铁杆歌迷群。
于是,我想到了跟一位娱乐品牌专家聊过的关于艺人(歌手)品牌维护的话题。2004年,在刀郎正火时,该专家在观察了刀郎的运作团队以及运作模式之后,就十分肯定地断言:刀郎这个品牌是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起来的,这个品牌会迅速老化,迅速萎缩掉,这将是他的宿命。我当时多少还有些不相信,认为那个判断有些偏激,疑似耸人听闻。但是后来的一切,几乎会被不幸而言中。
刀郎还是那个刀郎,只是市场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市场。这次经过一年“积淀”,从新疆转去内蒙,把手鼓换成马头琴之后的刀郎还能不能有“第一场雪”的好成绩?还能不能把翻唱唱出新意思来?很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