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草書千字文》臨帖提要

2017-06-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智永(全名釋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俗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他幼年師從蕭子雲學書.後來

智永(全名釋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俗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他幼年師從蕭子雲學書。後來,蕭子雲奉詔爲梁武帝摹寫周興嗣編寫的《千字文》。遂選書法不俗的弟子王法極做他的助手。法極便得以進入內府的藏書閣。在那裏曰遍了王羲之的許多墨跡。于是激發了他繼承祖法,精勤書藝,將祖先的筆法傳諸後世恒心。爲了專注王家書法,免除世俗的紛擾,決定遁入佛門。又加老師的推荐,與其弟同在京城建康剃度爲僧。他的法名智永,弟弟法名智欣。大同二年(537)兄弟二人同返故鄉,捐獻家宅爲寺,名曰永欣寺。梁武帝爲他們崇尚佛教的事跡所感動,特頒賜“永欣僧”扁額,以示奬厲。

智永,常居永欣寺閣,潛心研習了30年,臨池學書。決心“學不成祖法不下樓”。相傳曾書寫“真草千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諸寺。

因此,智永被後人尊稱爲永禪法師或永禪師。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

《千文字》這類文章古代即有,是智永晚年當時的識字課本,也用真、草兩體寫成四言文章,便於初學者誦讀,識字。南朝梁武帝命周興嗣所撰《千字文》流傳更廣,名人書寫而傳世者很多。從書史發展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規範作用超過了傳為東漢蔡邕書《熹平石經》的影響。

智永《真草千字文》,真草二體,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現傳世的有墨跡、刻本兩種。墨跡本原爲羅振玉所藏,後流入日本,歸小川為次郎所藏,紙本,冊裝。計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後有楊守敬、內藤湖南所寫兩跋,論者認為墨蹟本為智永真跡,也有人疑為唐人臨本。故宮博物院藏拓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時宣和內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蹟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於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於大觀已丑(西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稱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複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蹟相比稍差一些。

長期以來,這件墨蹟倍受推崇,有人評說:“真則圓勁古雅,草則豐美勻適。”還有人評說“筆勢飄動雋逸,結字雄放瑰奇。”也有人以為此書“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