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护卫队彭凯简历 记武警北京总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国旗,一个国家的象征。在天安门广场,每天总会有一支英姿飒爽的队伍,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将这面庄严的五星红旗伴着太阳一同升起,且一年365天风雨无阻,分秒不差。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是他们的建队之魂。
升起祖国第一旗,凝聚亿万爱国心,是他们的神圣使命。
护旗骄子——铮铮铁骨护卫国旗
这是一支世人瞩目的部队,每当他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出天安门城楼时,无数镁光灯闪成一片,无数国人为之骄傲。
这是一支使命重大的部队,他们把国家的重托扛在肩上,把民族的希望冉冉升起,无论雨雪风霜、严寒酷暑。
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国旗护卫队官兵的手中,一次次与太阳一同升起时的场景,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的几个年轻士兵,是他们开启了“升好祖国第一旗”的新征程。
1983年1月31日,武警部队重新组建后不久,北京总队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专门担负起升降和守卫国旗任务,这个班也就是后来在国内外闻名遐迩的“国旗班”。“如何把泱泱大国的升国旗仪式搞的庄严隆重些”,就成了他们考虑到夜不能寐问题。
一天,时任班长董立敢在执勤时,正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迎外仪式的三军仪仗队队形引发了他的思考。第二天他就向上级报告了“一人擎旗,两人护卫”正步行进的“三人升国旗模式”。很快,上级批准了此方案。
同年3月1日,一人擎旗,两人护卫,佩戴手枪,正步行进的升国旗仪式正式诞生。后来他们在每天观测太阳升降时间的基础上,最终在北京天文台找来了准确的太阳升降时间,同时得出了精确计算的“国旗升降时刻表”,并根据太阳滑出地平线所用的时间,确定国旗从基座升到杆顶的时间为2分零7秒。
从此,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有了雏形。从此,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天天和太阳一同升起,成为一幅壮美的图画。
每天升旗降旗,必须同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间一样,早一分不行,晚一分也不行;从金水桥头到国旗杆下,正步行进138步,多一步不行,少一步也不行;护旗兵操抢时,必须是一个声音,慢一点不行,快一点也不行;守卫国旗的哨兵,要像钉子一样定在哨位上,动一下不行,吭一声也不行。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乐此不疲。
升国旗,冬天穿厚了太臃肿有损形象,站哨位,夏天穿短袖露胳膊有失庄严,所以,“冬不穿棉、夏不穿单”是“国旗卫士”们最初给自己定下的“戒律清规”。每年从万余名新兵中挑选几十名队员,每名队员至少要经历7个月严格训练才能“正式亮相”。
为了练好“站功、走功、操枪功”,战士们身背“十字架”、领别大头针、双腿夹扑克牌一丝不苟;从金水桥到国旗基座103.5米,为了这百米跨越,擎旗手每天都要扛着3.8米长、15公斤重的国旗杆行进上万米;升旗手每天都会拿着6公斤重的哑铃练“展旗功”,时间长了,他们的右肩和锁骨会被压平,右臂比左臂明显变粗一圈。
三十多年来,战士们做到了万余次升起国旗无一失。每天护卫着国旗,“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是他们对自己的绝对要求。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孕育了已经退伍多年,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念念不忘要再回到哨位向国旗敬个礼的“国旗之子”陶维革,锻造了脚趾骨折依然坚持扛着国旗前进的“铁骨战士”王俊华,强忍家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而坚持不下一线的徐伟为代表的一大批忠诚的卫士。
国旗卫士——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这一天起,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成为天安门广场最靓丽的风景,到北京观看升国旗、体验崇高,成为无数国人心头最神圣的情结。
从这一天起,国旗护卫队每天两次从天安门城楼走出,追逐太阳、守护国旗,用生命捍卫国家荣誉成为护卫队员神圣的职责。 三九严寒,冷风如割。广场上空荡荡的无任何阻挡,两小时一班哨下来,有时下巴都冻僵了,好一会说不出话来;盛夏酷暑,太阳暴晒,身上的衬衣能拧出水来,脚掌被泡得像发面一样又肿又白;旗手练习“收旗”动作时,手掌与旗杆硬碰硬,严重时手套和成片的血泡结痂,撕下来痛彻心扉。
老兵陈国学站哨时,脖颈被放飞的风筝线割开4厘米长的口子;班长苏星升旗行进时,铁钉刺穿了鞋底。有时一班哨,大雨会几次淋透衣服,冰雹会砸的脸上一片青紫,但战士们无怨无悔。
在完成升降护卫国旗任务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向社会各界宣讲国旗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官兵共宣讲国旗四万余场次,寄发国旗讲稿近万份,先后到宁夏、广东、西藏、新疆等二十余个省份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升国旗、培训护卫队员、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次任务后,队员们行进在游客当中,汗味很大。一名三四岁的孩子问妈妈叔叔身上这是什么味道啊?年轻的妈妈笑笑告诉孩子:“那是男人味,长大后也要做这样的男人。”
如今,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早已被人们誉为“首都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成为一本独特的爱国主义好教材。在纪念首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重要时刻,国旗护卫队战士们把一面五星红旗通过中央电视台转交到生活在西藏樟木口岸的99岁藏族老人次仁曲珍手中。
老人一生中经历了新旧西藏两个社会,当金珠玛米(解放军)打着五星红旗走进樟木沟开山修路的时候,她就开始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升国旗,44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她还说,只要生命存在一天,就要坚持一天,让全村人们代代相传,让五星红旗在这里永远高高飘扬。
据不完全统计,前来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的人民群众已超过2亿人次。他们观看的是一种仪式,体验的却是官兵们“国旗至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
国旗卫士——握紧“祖国第一旗”
你是从旭日上采下的虹,没有人比上你的色彩。也许更没有人比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更能感到手捧着这个颜色的骄傲。
199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颁布实施。不久,改革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被提上日程。如何设计出一个更完美、更规范、更能表达亿万炎黄子孙心愿的升国旗仪式,成为国旗卫士们的新使命。随后,武警北京总队会同北京市委、市政府5易其稿,设计了8套方案。国务院在最短时间内批准了现行方案。
1991年5月1日,新的升国旗仪式正式诞生。10万群众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中队长徐文介绍说,当天中央电视台首次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向全国并通过卫星向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现场直播,从此“国旗卫士”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
1992年12月武警北京总队十四支队(对外称天安门警卫支队)组建,六中队专门担负国旗的升降和护卫任务,标志着真正的“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2014年1月,部队又根据编制体制调整为北京总队十支队。
伴随着光荣与梦想,一场场硬仗也纷至沓来。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首支亮相的方队,升旗仪式护卫方队官兵们将迈着雄壮的步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在隆隆礼炮声中走过宽阔无垠的天安门广场,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弘扬抗战精神,忠实履行使命。升国旗仪式护卫方队由196名护旗队员和4名升旗队员共200人组成,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平台出发,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护卫队沿中轴线向北行进,正步行进121步。
杨博是当时的升旗手。他说,“历史不能忘记,我们一定要用一流的形象、一流的标准完成好升旗任务。”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国旗基座227米的距离上,他们正步行进121步。
为了这段跨越,每一名护卫队员都要经历8个月的严酷训练。方队擎旗手赵一名是方队第一个亮相的队员,为了把3米多长、15公斤重的国旗杆稳稳擎起,他每次训练前和结束后,都要扛着国旗跑上2公里,晚上就寝前,他还会利用哑铃和俯卧撑增加臂力,为的就是能够将“祖国第一旗”握的更紧。阅兵活动当天,踏步、齐步、正步,从纪念碑到国旗杆基座,无论是护旗还是升旗,每一个环节都分秒不差。
“升好祖国第一旗,凝聚亿万爱国心。我们要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形象、一流的标准,完成好升国旗任务,让祖国第一旗永远高高飘扬。”彭凯深情地说。
国旗护卫队组建以来,先后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旗卫士”、被武警部队授予“天安门前模范中队”荣誉称号,被总政治部评为“先进党支部”;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1次。
迎着东方的晨曦,走上光荣的哨位,让象征国家主权和荣誉的五星红旗舒卷在祖国洒满阳光的天际;
怀着赤诚的情意,唱响庄严的乐曲,让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把960万平方公里上的56个民族永远凝聚。
这就是国旗卫士永恒的心愿,是护旗骄子不变的情怀。
中国警察网官方微信:扫一扫,免费订阅!
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的公安新闻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