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的演讲 徐颖璇:“扶我卡”扶不起中国的道德素养
11日,哈市道里区爱建街道党工委工作人员为百名老人佩戴"扶我卡",卡上除了有照片、病史、亲属联系电话等,还有四个大字"请您扶我"。从法律角度讲这四个字就是佩卡老人向搀扶的路人发出的邀请,出了问题与扶者无关。(6月12日《黑龙江晨报》报道)
小学课本中小朋友搀扶老人家的插图教导学生们要助人为乐。看到别人跌倒去搀扶,本是区区举手之劳,而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让课本上的范例难以实现。人们在媒体上看到"扶老人被讹"新闻哗然的同时也学会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生活经验。
然后为了应对这种病态现象——想扶的人不敢去扶,需要被扶的无人来扶,哈尔滨某街道的工作人员发明了"扶我卡"。"扶我卡"上卡除了有老人的基本信息外,还有"请您扶我"四个大字。从法律角度讲这四个字就是佩卡老人向搀扶的路人发出的邀请,出了问题与扶者无关。乍一看,"扶我卡"可谓是对症下药,既治好了路人的恐惧症,又让老人们得到帮助。但仔细一想,其中漏洞随之浮现。
老人没人扶衍生出"扶我卡";当遇到困难没人帮助的新闻出现时,是不是就会发行"帮我卡";那小悦悦被货车撞了没人救,"救我卡"或许就会出现吧?表面上,老人摔倒没人扶是大家怕被讹,不敢去扶。但究其根本,这是整个社会信任出现危机。
扶摔倒老人被讹,借路人手机被偷,给求零钱坐车回家的学生钱后发现他明天还在这里。各式各样做好人被骗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把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好品德消磨的一干二净。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相互信任,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而正是这种被训练出来警觉筑起了人们之间的高墙。
而更荒谬的是,报道称路人看到"扶我卡"后,会根据卡上面标注的病史判断是扶还是不扶。老人家并不是商品,那凭什么给他们贴上标签,像挑选商品一样区分他们。这个商品有"合格标签"可以买,那个老人没有"扶我卡"不能扶,这不是对人性的蔑视吗?如果我们社会的公民要通过这些所谓的标签去判断他们应该去做什么,那与按指令执行的机器人又有何区别?
扶与不扶是公民道德素养与社会现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张简单的"扶我卡"可以解决。我们政府官员现在最需要做的是重塑起大家对社会的信心,而不是去发明那些无用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