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的四大赋讲述了什么 扬雄的其他作品

2018-0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扬雄的四大赋扬雄是西汉继司马相如之后伟大的文学家,所著的四大赋非常有名,分别为<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和<长杨赋>.扬雄早期十分敬佩司马相如,以其为榜

扬雄的四大赋

扬雄是西汉继司马相如之后伟大的文学家,所著的四大赋非常有名,分别为《河东赋》、《甘泉赋》、《羽猎赋》和《长杨赋》。扬雄早期十分敬佩司马相如,以其为榜样,作赋时多仿照司马相如。但是到了后期,扬雄对司马相如呈否定态度,甚至提出司马相如在卓文君家“偷赀”,作赋的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

扬雄像

《河东赋》描写了汉成帝的出行规模宏大。扬雄将宏大的出行与帝王的丰功伟绩联系在一起,委婉的让帝王自省自己的言行得失。

《甘泉赋》描写了甘泉宫的富丽堂皇。辞藻华丽夸张,笔下的甘泉宫甚至可以跟仙境的宫殿相比拟。汉代的甘泉宫本来就十分奢华,可是成帝又增修了很多宫殿,可谓是穷奢极侈。扬雄作此赋旨在委婉的指出王朝的奢侈以及汉成帝与宠妃之事。

《羽猎赋》和《长杨赋》都描写了成帝打猎的场景。汉成帝喜爱打猎,且每次狩猎都耗费很多资源。扬雄以高祖、文帝、武帝为榜样,指出成帝不节俭、不为民,只知道一味的享乐。

扬雄的赋都带有讽谏的意味,以四大赋最为著名。但是他所作的赋多注意整体的审美,导致皇帝只看到了赋的精美,却忽略了内在思想。

扬雄墓

“西蜀子云亭”出自《陋室铭》,很多人知道诸葛是谁,却不知道子云是谁。扬雄,字子云,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把扬雄和诸葛亮放在一起,可见对其评价很高。扬雄与司马相如齐名,可见扬雄的文学造诣之深。

扬雄墓

扬雄生长在郫县,扬雄墓就在子云村。明代郭子章凭吊扬雄时,发现扬雄墓很是荒凉,河流冲刷严重,无人问津,于是下令清扫墓周围,并立碑作记。

扬雄墓是圆形的土堆,高6米,直径10米,土堆上有数百株柏树。扬雄墓的东西边有农舍,炊烟袅袅,旁边还有竹林,郁郁葱葱,扬雄能在这么闲适幽静的地方长眠,十分契合他文学家的身份。扬雄墓的附近还有“西蜀子云亭”的遗迹。有村民筹集资金在扬雄墓前修了庙宇,供人拜谒,保佑平安。在高墩寺中,还有扬雄纪念馆。现扬雄墓,又称子云坟,已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扬雄因为南宋时期理学的推崇,被人误解,以至于不为人知。但是随着当今一步步的调查,能肯定扬雄在儒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扬雄被人遗忘、“子云亭”荒败,仅在文革时期。

扬雄 方言

90后的人们,因为推行、普及普通话,从小学就开始正规地学习普通话,渐渐的不怎么会说自己的方言。古代也像现在一样,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第一部有关于方言汇总的文本就是由西汉扬雄所著。传说《方言》是扬雄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历时20多年完成这部著作。

扬雄 方言

每年的八月,汉朝廷都会派人去到各地搜集方言。扬雄的老师、亲戚平时都有收集方言的习惯,耳濡目染的,扬雄也对方言有着浓厚的兴趣。《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对词汇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在世界语言史上也开创了新河。《方言》按卷来分,前后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衣服、器皿、家具,兵、车、船,昆虫等,涉及面十分广。除了当时使用的方言,《方言》里还收录了古方言,对单个词汇的历史了解深远,用平日里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解释,让人便于理解。

在汉朝廷时,收集方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风土人情,加强各地与中央之间的联系。扬雄在长安任职时,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人。他就抓紧机会,积极与各个地区的人们询问方言,回家后加以整理,因此,扬雄常常带着毛笔和写字用的绢布。扬雄的后半生几乎全部献给了方言工作,虽然他只是留在长安询问来长安的各地区人群,但已经是为方言的调查贡献出了很大的力。

扬雄法言

《法言》是扬雄参考《论语》所写的一本著作,旨在维护儒家思想。作为一本语录体著作,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观点的辩论,最终得出答案。《法言》共十三卷,涉及学行、修身、问道、问明等内容。《法言》中的内容反对方士巫术,强调后天的学习。

扬雄 法言

扬雄在《法言》中提出“学者修性”的言论。他认为人的本性中有善有恶,交织在一起。每个人最后能成为善人还是恶人完全取决于后天的修为,而学习就能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与孔子的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孔子强调“三省吾身”,称“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通过自省和向周围人学习来提高自己。他还提出为了功名利禄学习是小人的学习,为了道而学习才是上进的表现。有些人在学习方面很有天赋,就可以学得轻松点;有些人天赋不够就只能靠努力,不管怎么样,学习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法言》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内容中反对神学,这种唯物主义精神在之后得到继承和发扬,捍卫儒学启发后世有关儒家道统的建立。当时到处弥漫着神学的味道,帝王更是想通过炼药长生不老。扬雄能在这种大环境下坚持自己对儒家的信心,质疑神学的真谛,是非常不容易的。况且那时候西汉风雨飘摇,已经由盛转衰,扬雄为了挽救统治思想,写了《法言》一书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