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阿那亚 马寅:我理想的房子 是阿那亚海边的那片合院
我喜欢老舍,喜欢他的中正平和,喜欢他的深沉乐观,老舍身上有中国人骨子里的温柔敦厚。
1936年,老舍年近四十,于《论语》杂志发表了"我的理想家庭"一文。这篇小文,映射了那个时代,万千中国文人的生命观和生活观。
一晃80年过去了,时运的潮汐,把我们这代中年人,带到了与老舍近似的心境。只是,那时,是外部的兵荒马乱;而今,是内心的兵荒马乱。
幸运的是,我们的人生,终究还是有选择。后物欲时代,我们在阿那亚,选择"回归"。回归是我们应对不确定唯一确定的方式。虽然我们的生活形态看起来完全西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回归什么?回归简单的、本真的生活状态,让自己停下来,享受生活;回归我们灵魂深处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回归融入自然,与天地沟通,向内探寻的,中国人丰饶的精神。
年纪渐长,对于简单和丰盛有了新的认识。阿那亚让我愈发的意识到,回到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平衡好物质、情感与精神的三重关系,是走向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房子是生活的容器,理想的房子,容得下理想的生活。
阿那亚小院,我钟爱的房子,凝结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于理想房子的思考。在此,汇聚成十条,和朋友们分享:
一、好的景观
我们这个年纪,在意眼前的景色。好的景观,是把自己融入其中。走出家门,面朝大海。每天,每月,每季,景色都不一样,不一样的晚霞,不一样的波浪,不一样的风雪,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心境。
二、院子比房子大
中国人的家,需要有天有地的房子。院子大些好,呼朋引伴能施展开。院中有院,各有分区,除了主院、侧院、后院,还有工作庭院,一个院子,就是一种生活。小院中的藤架,是沟通室内外的"灰空间",又是园艺家们施展手艺的舞台。
院里有果树,春季开花,夏季乘凉,秋季结果,自家的果子,再丑也甜。每到藤蔓交织、瓜果点缀,虫鸟鸣叫之际,在架下支张桌子,摆起简单的酒菜,看繁花在海风中,在暮色里,在月光下,日子容易丰盛起来。天冷的时候,壁炉里的一把火,再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乱跑,心里踏实。
三、单层合院,全家彼此守望
过去住别墅,楼上三层,楼下两层,以为从此高大上了。房子住了才知道,真心不舒服,那只是拿来参观的。家人被分割在一层层小格子里,交流甚少,人容易抑郁。再有,房子算起来很大,实际分割凌乱,住着仍旧感到局促。
还是要回到我们中国人熟悉的空间格局里来。在阿那亚小院,回归从空间开始,回归四合院的布局,空间单层展开,起居室居中,成为空间枢纽,一组沙发,一套餐桌,一个壁炉,联结了室内室外,卧室书房。友人来,促席聊天;家人在,其乐融融。是冬天,外边大雪纷飞,室内红泥火炉,理想的生活大致如此。
四、少即是多,小中见大
人过四十,开始做减法。130平米足够了,房间不需要太大,便于聚气。三间房刚刚好,除了两间卧室外,预留出一处多功能房,有一整面书墙,一张书桌,桌椅一定是简洁明快的现代中式造型,美观实用。屋里时常飘着上好的茶香味,伴着无用之书,心容易安定下来。
五、自然的建筑,敞亮的空间
还是要说到建筑空间,阿那亚小院通过建筑形态与空间布局,引导人们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化繁为简,天地日新。
房子是传统坡屋顶造型,圆边圆角的墙壁脱胎于温润的生土建筑,用的是自然的陶瓦、水洗石墙面、白色涂料以及花砖,呈现的是朴素大方,安静简单的民居本色,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二十世纪著名女艺术家欧姬芙,这位用一生探寻生命美好的画家,终把家的形态设计成了阿那亚小院的样子,这真是不谋而合。
也因为是单层缘故,我们特意拔高了屋子的高度,高处六米多,低也过三米。高耸的玄关,犹如影壁,顶部的光井导入柔和的自然光,明暗随四时变幻。人呆在屋子里,疏朗开阔,心情会好很多。框架结构的房子,空间规整,动线清晰。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想法容易简单。
六、社区安静,但不孤寂
阿那亚小院位于整个社区的东北方位,一线临海,是一处安静的角落,但不孤寂。社区的规划从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汲取思想,中国人无论是村落,还是胡同,过的是熟人生活,讲的是亲善交流。
宽宽窄窄的街巷,一个笑脸,一声招呼,回归的是当代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另外,海边的咖啡啤酒吧在这里,也是社区居民们聚会的好去处。
七、图书馆抬腿便到
图书馆就在小院边上,抬腿便到,它不仅是绝佳的景观,也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家园。置身在可以层层观海的阅览区,读书、远眺、沉思……把自己融入化境中,倾听内心的声音,忘却了时间的存在。
再把社区读书会启动了,和阅读邻居们分享思维的乐趣,生命元气充沛,畅怀淋漓。
八、运动休闲空间不可或缺
除了安静系统,运动休闲空间也不可或缺。出门便是足球场,迎着海风,带着孩子们上场踢两脚,喘着粗气下场,在场边为晚辈喝彩,再追忆一把年轻时的风光,人也容易年轻起来。再组个社区青少年球队,有比赛的日子就是社区节日。
另外,以阿那亚小院为起点,一条沿着海岸修建的,联结各精神空间的慢跑道伸向远方。足球场、图书馆、酒吧、海边礼堂、水上运动、带早餐厅的美术馆依次展开。我们这帮上岁数的人,跑的是心情,看的是风景,加之阿那亚清朗的日子多,一圈下来,三四千米,汗出透,整个人就好了。
九、之海
理想的房子,需要具备两个基础要素:自然资源丰富,积淀深厚。
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称得上是之海的只有两处:一个是阿那亚所在的秦皇岛海域,一个是烟台的蓬莱海域,荟萃,三千年不绝于史,尽显于诗。蓬莱之海明亮蒸腾,有"仙"气,不近人间烟火;而阿那亚之海清沧深沉,有"沧"气,直抵内心深处。
曹操的不朽之作《观沧海》,淋漓尽致的描述了这种沧气。此后的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此凝视,咏叹,使得这片海,蕴含了沉甸甸的来自历史深处的信息和情感,而变得有了温度,成了一个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地点,也成了中国人生命厚度和精神高度的标志。
阿那亚小院,建造于一线临海的沙丘之上,对望图书馆,不仅是这片之海的物理高地,也是精神高地。建筑包裹的是"回归"的内心。回归作为一个中国人,诗意的人生,如何展开;回归生命的厚度,如何积淀;回归我们伟大的生活传统,如何接续。
十、朋友是邻居,邻居是朋友
阿那亚用三观聚合人,对的人总能在一起。人们选择与朋友分享阿那亚,大家住在一块儿,弥补了在城市里的遗憾。也因着邻居们都是三观接近的人,在社群中,在生活中,术业不同,本不相识的人们,很快也成为了朋友。阿那亚小院是佳的会客厅,菜香升起,不用提前预约,几个电话就能聚齐几个人,大伙儿在院子里,几场寒暄,几杯老酒,人也很快就高兴起来。
朋友在一起,是我为看重的地方,阿那亚小院,是亲密关系的能量场。
三年的持续营造,这片之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阿那亚正在成为海边的桃花源与乌托邦,海边的情感共同体。我们深深懂得,阿那亚绝无仅有。阿那亚小院,更是这座海边桃花源里珍贵的一隅,位置不可再生,产品不可复制,生活场景亦不可再有。
老舍在他文章的结尾写到:"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
我能理解老舍彼时的心境,他的话,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心声,不必远寻和他求,我理想的房子,不在加国澳洲,不在城市,而在北方的这片之海,就在海边这片蕴含东方精神的合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