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照片 黄建新:从合拍片到微电影 老江湖上新战场

2017-07-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可以说,黄建新的发难,受到了全方面.足够到位的重视.首先,黄建新圈内人缘相当好,宽厚朴实的长相.笑呵呵的表情.与人为善的性格,颇有几分深得民望的长者之风,也较容

可以说,黄建新的发难,受到了全方面、足够到位的重视。首先,黄建新圈内人缘相当好,宽厚朴实的长相、笑呵呵的表情、与人为善的性格,颇有几分深得民望的长者之风,也较容易令网友有亲近感、信任度。在公众心目中,这样的人大抵是不会发火的,一旦动了脾气,那一定错在对方行事太过,触犯到了底线。

更重要的是,以黄建新今时今日在业界的地位,他的动作是带有风向标式的指导意义的,完全值得被认真对待。当导演懂得艺术,当制片懂得市场,作为一个游走于多元身份、沟通过多重领域的电影人,黄建新总是能令人信服。

黄建新1954年生于陕西西安,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恰逢厂长吴天明主政的“西部传奇”辉煌期,凭勤奋与才华在艺术之路上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1983年,他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1985年即有机会独立执导处女作《黑炮事件》,并一鸣惊人,后相继执导了《轮回》、《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等,口碑、奖运都很好。

他导演的作品,在故事、思想上把握得很好,在叙事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每有探索,对市场也相当敏锐,1988年就将王朔小说《浮出海面》改编成电影《轮回》,表现经济生活繁衍变化,物质富裕后精神生活的一种飘移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一批香港导演北上,在合拍片勃兴的初期,黄建新就更多以监制的身份出现,与陈可辛、徐克、张之亮等密切合作,从2008年《投名状》、2009年《十月围城》到2014年《智取威虎山3D》,他监制的电影游走于传统题材、现代表达,总能成为外行、内行的一致话题,票房不俗。

不管是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电影,还是新世纪的内地香港合拍片,黄建新都在弄潮,朝着流行的风向不断尝试。

导演协会事件,自认“始作俑者”

作为“第五代导演”,黄建新的大众知名度,或许不如陈凯歌、张艺谋等;然而,他或许更能把握住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脉搏。对亟待体系建立并完善的当下中国电影来说,一个能同时处庙堂之上、江湖之远的中国式监制,实在太稀有而珍贵了。

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有其不同于好莱坞体系的中国特色,专业、经验、资历、人缘、人脉、资源等都需要恰到好处地汇合。2010年,云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的献礼片《建国大业》,是黄建新时隔多年重执导筒的作品,而除了他,似乎也很难有其他更合适的人选。

次年,他依然是《建党伟业》的导演不二人选。再执导筒,是他的首部微电影《失眠笔记》,加入优酷“2015大师微电影”计划,还当起了网络热门IP《万万没想到》同名大电影的监制,继续朝着“互联网 ”的风向前行。

50后的黄建新用年轻人的星座理论,来解释这次他为陌生的网络电影担任监制的原因,“我是双子座,好奇心强。”对于自己踏入电影圈的这30年,外界或许觉得是他懂得转换、接纳新鲜,才永在潮头。

但黄建新认为,初心让人在电影的世界里生命力长一些:“在主流电影的片场,我每天都在冒汗,完全像一个工厂,但《失眠笔记》会让你知道你是一个纯粹的创作者,这是一种享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徒有初心而有始无终的,并不鲜见。一些他的同辈导演,有的已经淡出主流视野,有的屡战屡败。见了市场,看了兴衰,黄建新没有文化人的感时伤怀,更多的是工人的冷静:“电影的世界里总是一代人替换一代人,‘第五代’ 也是踩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才有现在的成就。”

专业、冷静、好奇心、初心、新鲜感、闯劲等,固然重要,但并不足以概括一名中国式监制的全部,还不能缺少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儒、商、官的待人之道。黄建新背着包出现在“2015大师微电影”的发布现场,简朴不输中国香港金牌监制江志强。

被追问与李少红的争执时,黄建新云淡风轻地怪在自己头上,“第二天我们还一起去参加了一个活动,说起这事。他们翻出了章程跟我说:‘这还是你当会长的时候制定的。’我一看,可不是吗!这还真是我自己定的,这事闹的。

”黄建新一边赞导演协会,一边“检讨”自己的表达方式,“导演协会是个特别民主的地方,我们有什么争论就直接说出来了。”同时,黄建新基本明确规则会修改,“这次就这样了,下次肯定会修改。旧的章程有它的历史背景。以前我们的合拍片,业内的都知道是假合拍,内地演员就是陪衬。现在合拍片是真的合拍片,法律上来讲版权都是内地公司的。”

专注于监制工作之余,黄建新用执导微电影《失眠笔记》的方式,朝“互联网 ”靠近了一点。影片虽微,却是久违的“黄建新作品”,将于4月2日率先在优酷上线,改编自90后作家陈谌的网络小说,起用窦骁、佟丽娅等年轻演员主演。在黄建新看来,与年轻人接触,是他“感受时代的节奏和语境”的一种方式。而接下来为叫兽易小星监制热门网剧IP改编电影《万万没想到》,可以视作他对年轻电影人的回报。

接受采访时,黄建新纵横在老片重映、网络电影、中国电影走出去、资本运作等当下行业热点上,认为老导演、老电影输在了时代感上,网络热门IP走上银幕不能按人气来计算成绩,而中国与好莱坞近期频繁的资本运作,依然无法控制电影这一创意产品。

经典片PK微电影?

每一代人的语境都不同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导演转为监制,是从和成熟导演合作开始的吗?

黄建新(以下简称黄):我最早做监制的片子都是和新导演合作的,《上学路上》、《电影往事》 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做中影集团第四公司老总时,昆汀·塔伦蒂诺来中国拍摄《杀死比尔2》,我来协助拍,开始切入市场电影的方式理解作品,这对我的影响很大。

后来有机会跟好莱坞《木乃伊3》合作,我也代表中方监制。现在跟叫兽易小星的合作,又回到我跟青年导演合作这个熟悉的过程中来,对我来说,没什么太大的障碍和原则,很自然。

记:刚才看《万万没想到》的大电影猜想,什么感觉?

黄:很特别,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这次“大师微电影”,我们4位导演(黄建新、蔡明亮、严浩、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影像系统,和青年导演的影像系统不一样。跟年轻团队合作时,能感受到时代语境的变化,感受到一代人的节奏感。

最近,我们放了一些修复版的中国老电影,当时我们对这些电影充满了崇敬,但商业上都不成功。10年,一代人对节奏、语境的感受发生了变化,被接受和接受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这是经典电影重映在商业上往往都不大成功的原因。语境是很简单的。就像有些话年轻人在网络上沟通,能意会,会发笑,但是,隔代人就听不懂。

监制其实就像一个公司的CEO,需要协调各个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跟年轻导演合作要用创作者的思维跟他们讨论问题,用管理者的思维去想怎么帮他们完成电影;另一方面要挡住投资方。现在一部商业电影可能有10个投资方,监制必须得是内行,得帮导演挡住投资方外行的要求。

就拿选角来说吧,10个投资方都有一份自己的选角名单,那导演就没法干了。电影是一个群体智慧的叠加,职业监制就是让这个叠加不出错,不往负面的方向跑。而成熟导演和青年导演只是经验上的深浅,创作上都各有各的方法,和他们的合作,谈不上差别。

目前和易小星沟通很好,但我们一定也会有矛盾。走着走着,固执就会出现,固执出现就会有冲突。我可能代表我熟悉的主流商业电影的观众,但我的前提是不影响你最大的优点。如果我影响你,我进来就是错误的。

互联网PK大银幕?

点击量无法转换成票房

记:未来几年,网络作品能对传统电影形成多大的冲击?

黄:我觉得不会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影业十分惨淡,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影有一年的票房只有9亿多元,已经到了这么惨的程度。当时,我的同学鲁晓威是电视剧《渴望》的导演,他说诸位在电影圈混不下去,请到电视圈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人一直坚持拍电影,如今挺过来了,突然发现差异性是艺术活下来的根本。现在的网络活跃性,是网络开始展示所有最新或最直接的生活体验。网络电影带来的新鲜感,大银幕电影满足不了。

记:从互联网到大银幕,会有什么不一样?

黄:一个10分钟的东西变成100分钟,中间确实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近我们一直在开会讨论,网上的热门作品最大的优点,往往也是缺点最突出的地方。我们争取在最大的优点中,躲避最容易犯的错误。某个点的网络点击率是不能拿来算票房的,这是两个系统,不能完成转换。

因为网友会忽略很多东西,作品内容排在第一位,但大银幕电影对质感是有要求的,比如对明星、制作技术水准方面的要求。如果电影的内容很好,拍得很差还是不行的,关灯后会看到所有的细节,我们不能违背大电影的基本属性。演员方面,商业电影对“硬咖”也有一定要求,这一点我在之后跟易小星的合作中会沟通。

另外,传统电影观众和网络电影观众是不一样的,这是我做这么多年监制得出的经验。当年我跟陈可辛合作《十月围城》,在用李宇春的时候有过类似的讨论。当时李宇春在网络上非常红,我们就想,她的人气可以转化为票房吗?结果和我们的设想有很大的距离。后来看到一个调查说,网上活跃的人很多都是宅男宅女,他们其实是有社交恐惧症的,而看电影本身就是一个社交活动,他们不会入场去看的。

国产片PK好莱坞?

主流商业市场压力空前

记:如今中美电影竞争得很激烈,中国的资本到好莱坞收购公司,好莱坞近两年则面临困境,需要中国的资本进入美国市场,你怎么看中国电影和美国好莱坞之间的PK 关系?

黄:在我们之前,日本早就做过类似的事情,日本人是大股东。实际上电影最后终结是创意产品的过程,这是资本控制不了的。在这个层面,我们一味说我们进了多少钱,意义不大。索尼直接把哥伦比亚六大公司买下来,我们谁做得到?我看完就笑一笑。

美国人永远都是这样,来了跟你谈产品、项目,比如,我们在《木乃伊3》谈判的过程中,有4个律师跟你谈4个合同,没有合同,项目不启动。你感觉到,他们后面有强大的系统支撑。现在,中国电影的生产过程基本是按工业方式来做,但我们整个行业的工业概念、法律的文本契约概念,建立不完整。

我们常说,什么电影的票房我们比他们多,别忘了,好莱坞是全球设网。中国目前的电影,想走出去,比上世纪90年代难多了,因为我们主流市场变商业电影产品了,在主流商业电影这个层面的输出根本完成不了。

记:为什么输出不了?

黄:首先,我们要有人类共通的价值观,美国电影都可以让观众认可里头的主角。如果不这样,电影出去都是别别扭扭的,普通观众无法接受。普通观众在用钱买一次心理消费的过程时,你让我哭,就让我哭个干净;让我笑,让我笑得痛快。

要有一种情绪宣泄的过程。如果别扭,市场上很难销售。而这正是韩国电影的问题。韩国电影80%都是拧巴电影,所以,文艺青年说韩国电影好、甩中国电影几条街;但他们的影片拿到中国来,票房就不理想。这是韩国电影在主流市场出不去的原因。

我们现在的商业电影也是这样,还是不够纯粹。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我们在商业电影里想表现得太多,没法出去。如果我们把电影作为观众生活消费的过程,看成给他们正能量的产品,那么我们就要保持这个类型的纯洁度。《哈利·波特》、《蜘蛛侠》 都是系列电影,观众一直很喜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