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去哪了 否认了腾讯投资 BAT里张一鸣想选谁?
7月11日上午,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正式发声,否认了腾讯投资今日头条的传闻。
在名为《传言腾讯会以8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今日头条,真的吗》的今日头条的问答帖中,张一鸣说道:“最近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加入头条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我当然也不是,多没意思。”
张一鸣还用一首英文歌:《Go Big or Go Home》(要么变大,要么回家)来表达独立发展的决心。虽然如此,这并没有阻止外界对今日头条接受投资的猜想。
随着企业的壮大,今日头条也和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一样,到了该思考怎么面对BAT的时候。
冷静但激进前行
多位TMT行业观察者认为,张一鸣的回应只是否认了今日头条被收购,即成为对方的员工,但并没有否认被投资。今日头条在BAT里如何站队,或者为什么能够不站队,成为外界猜想的焦点。除了张一鸣的回应,今日头条从传闻开始至今没有再对外发声,时代周报记者致电今日头条公关后,对方也表示现在不方便接受采访。
在一封内部公开信中,张一鸣表示了对今日头条未来发展的态度。张一鸣说,在中国,所有300亿美元估值以上的公司都诞生于2003年之前(百度、京东),所有100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都诞生于1998年之前(阿里、腾讯),美国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如果今日头条有机会打破这沉闷的格局,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我认为,对我们来说,哪怕只有10%的机会,也值得为此全力以赴,何况我觉得不止。”
张一鸣表示,要保持“冷静但非常激进地前行”,争取早日结束国内的战斗。这样才有机会走向全球、有机会达到愿景,有机会做更多精彩的事情。
2012年3月,张一鸣创立今日头条,截至2016年5月,今日头条已积累了近5亿用户,月活超过1.25亿。当其他互联网巨头们回过神来时,今日头条已凭借个性化算法推荐成长为一个巨大的资讯平台。在上述公开信中,张一鸣称:头两年别人理解我们是新闻客户端,理解我们是一个单一应用,比较忽视我们,我们也有意保持低调(当时偷着乐)。
大约从去年开始,多家互联网企业开始做自己的个性化内容平台,一方面加强算法推荐,一方面推出自媒体订阅号。典型的如腾讯的“天天快报”,这是一个专门对标今日头条的产品。此后,阿里巴巴旗下的UC浏览器发布UC订阅号,百度推出百度百家号。各个门户也对自己的客户端进行了改造,以适应个性化推送的新趋势。
对于这种形式,张一鸣称“虽然我也看不懂他们怎么这么没有新意,但是领跑的感觉也蛮刺激”,同时他又表示:“但我们不可松懈,要推演竞争形势会更加严峻,要认定对手的投入还会增加数倍,在渠道、销售、人才、内容方面全面阻击我们。战火纷飞,我们内心要淡定,但行动要紧张,组织更要加速成长。”
BAT里选谁?
怎么理解今日头条目前所处的位置呢?
已经有了一系列门户式新闻客户端的腾讯,急需一个依靠个性化算法推荐的产品。
去年6月18日,腾讯推出天天快报,对标今日头条。最近,天天快报的广告刷遍了北京的公交和地铁站牌,背靠腾讯庞大的用户资源和推广能力,天天快报推出后增长也很迅速。根据TrustData发布的数据,天天快报挤进了月度覆盖率前三,使用总时长占比排名第七。这两项指标今日头条分别排名第二、第一。
虽然天天快报在数据上离今日头条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已显示出自己的竞争潜力。另外,今日头条推出扶持自媒体的“千人万元”计划后,腾讯也推出类似的“芒种计划”。
今年5月,UC浏览器发布UC订阅号,之后又发布独立的UC头条APP。虽然在内容上没有腾讯那样的积累,但UC背靠阿里,有阿里的电商数据,地图等其他应用数据,用户画像有更多的维度可以依靠,电商变现对自媒体人来说也更有吸引力。对于有志于走向全球的今日头条来说,UC也是对手之一。
2016年,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目标是60亿元,相当于一个门户网站的营收,让人不得不感叹今日头条在短短4年内的发展速度。不过,广告模式是否最终会触及天花板,这是影响今日头条的一个关键问题。
互联网行业观察者,五季咨询合伙人洪波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作为内容平台,今日头条确实不算小,但是单靠做内容,做成一定体量的公司还是很有难度的,在国外也没有看到有特别大的内容公司。今日头条目前的营利主要是广告,如果有机会选择,应该尽可能在BAT里选一家,否则可能会影响以后的估值。
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在最近的文章中讨论了今日头条的投资问题,他更倾向于认为今日头条站队阿里。魏武挥认为,腾讯的广告收入增长很快,微信公众号也仍然是自媒体创业者的首选。今日头条选择站队腾讯,虽然能减轻竞争压力,但也仅此而已。
而阿里对内容有着异乎寻常的饥渴,阿里的确投资了不少媒体,但始终没有到“大节点”这个量级。与腾讯一样,整个阿里系在产业的布局上相当庞杂,而且介入得更深,能提供给头条的资源并不少。更重要的是,阿里没有类似头条的产品,完全可以让头条放开手脚去发展。
除了资本角度,从技术上看,目前今日头条仍保持着技术的优势。在TrustData的数据中,今日头条在月度覆盖率排名第二的情况下,用户使用总时长却排名第一,这说明用户花在今日头条上的产品时间更长,也间接说明了今日头条的确在个性化推送的技术上有着自己的优势。关键的问题是,这个优势能否一直保持下去?
尽管各类个性化推荐平台越来越多,但有两个问题却一直存在:一、算法推送导致的内容低俗化;二、算法推送导致“信息茧房”,也就是用户所看的内容范围越来越窄,只能看到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内容。包括今日头条在内,各个内容平台采取机器 人工,或者优化场景、人群推送技术等手段,力图解决上述问题。不过,半年过去了,现状显然没有明显改变。洪波对记者表示,这些问题不太可能解决,因为是推送技术本身的内生性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今日头条与竞争对手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在内部信的结尾,张一鸣说了一句:这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更是最有意思的时候,看来他早已做好准备迎接挑战。究竟资本联姻,新的技术,新的营利模式,哪一个是今日头条的突破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