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魏书生北有冯恩洪 90北有魏书生 南有冯恩洪”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亮点。有了亮点,还得把亮点守住,做好,做大,做精,形成品牌!守住亮点,就等于守住了传家之宝。守不住亮点,人云亦云,等于一百步走九十九步,前功尽弃。耽误自己的时间,耽误别人的发展。 洋思中学的亮点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人家把这一守守了二十多年,守住了自信,守住了升学率,守住了品牌。
建平中学守住了“把培训成为教师的第一福利”。在担任上海建平中学期间,冯恩洪把教师的发展放到了学校管理的头等位置上。
建平中学守住了每年每学年安排新生四天三夜的南京考察,深受学生的青睐。暑假里,甚至有学生打咨询电话问:今年秋天你们还搞“四天三夜考察活动”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兴奋地说:我就报考你们学校!这成为建平中学的一大特点。
建平中学还守住了教育要增大文化含量。于是请著名的“六讲”。第一讲请余秋雨来讲“文学与人生”;第二讲请身残志坚的()讲“信念与人生”;第三讲请旅美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来讲“艺术与人生”;第四讲请钢琴家孔祥东来讲“钢琴与人生”;第五讲请34岁的“中国神州号”载人宇宙飞船著名工程师来讲“科学与人生”;第六讲请讲一位博导来讲“哲学与人生”。
守住就意味着坚持,只要是对的,就一定把牢牢守住,不要轻易丢弃,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排解干扰的准备。
二.学习就是准备。
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做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有正确的享乐观,总把自己的事业当成一种享受,“用心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及时加以拍摄。”魏老师在报告会上总是强调,记得越多,收获越大。而且给自己定计划,说了干,定了算,对了坚持,不对就改。他认为坚持写日记对,就让他的学生写,他自己也坚持写,并把写日记叫道德长跑。他说记每一篇日记就是一种心情,是一种收获。
冯老师强调“匠是在重复,家是在思考。”他这个“家”已经做得很大了,但他每天回家,哪怕再晚,也要每天学习一个小时。他说当时觉得没什么,但坚持二十年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告诉老师们:“老师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慢慢耗尽自己能量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过
程。”“教师知识有存量,又得有增量,这样才能照亮别人,发展自己”。他还说“一个人干得多,想得多,想庸俗都难。”冯老师所说的想指的是思索。边学边思索,边研究。最难忘的是冯老师所说的几小时的准备与五年时间的准备。
据冯老师自己的介绍,第一次让全国人民知道他是在1985年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原本只安排讲15分钟的限定时间却被破例允许没有时间限定。时任会议的组织者会后找到冯校,问:今天会议上的内容准备了多长时间?冯校说:接到通知是在前一天的下午。
其实,他说真正的准备可以从五年前开始算起,因为早在1980年开始,他就坚持每天学习,阅读教育著作、理论文章等,是学习让他得以在会议上有了自己的意见、看法、思想。现在的他仍每天坚持阅读1小时,整整20多年下来一直这样。一旦机遇摆在他面前时,他紧紧抓住了并取得了成功。
三.改变自我,天高地阔。
魏老师说:“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这句话说得真好,改变了自我,就有了研究的热情;改变了自我,就多了一股学习的动力;改变了自我,对家人、对学生、对学校就多了份责任。改变了自我,就有了一份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自在与自得。
四.合适比标准更重要。
冯恩洪老师用《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是有差异的,样样都会忽略了人的这一特点。而差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啊!他实际上是在批判应试教育中的补短现象;在他认为,合适比标准更重要。这和魏书生老师的“为别人服务,得想想别人想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标准。
”相吻合。这句话让我深深的反思自己在教育事业中走过的教育道路。他的那句:我们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是“哪壶先开提哪壶”?给我以深深的震撼。我知道多年来,我们犯的重要错误就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优势智慧,不能引导学生充分的扬长避短。我们总想通过补习,补救学生的缺点。而忘记了人无完人,扬长避短。
谨记:今后教学中,一定要“发现学生的强势,释放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而实际上我们遗憾地看到,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常常不是给学生提供扬长的机会,而是提供让学生露短的机会。
五.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是应该燃起热情的。”冯老师一语道破天机。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
老师讲课。”新课程标准也要求: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变,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优质课,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节优质课,不知道排演了多少次,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学生在优质课面前只是摆设,是群众演员,只有和主角——老师配合的份,上课前老师问什么,学生已了然于胸,何来热情?
听了魏老师的一节《孟子见梁襄王》后,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更有了深切的体会。一切好课该是老师烂熟于心,是胸有成竹的,是游刃有余的。学生该是充满期待的,充满疑惑的,充满好奇的,充满争论的,充满反思的,充满启迪的。
老师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合适的时机,点燃学生的热情,并把热情燃烧成熊熊大火。魏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导入到汶川地震中,和学生一起感受自然的无情,生命的可贵,生活的幸福,灾区人民的可怜,教育孩子们珍惜幸福,学会感恩,帮助别人。
然后和学生商量着怎样上课,和学生商量着怎样学习,和学生一起点燃思考的火花,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实施仁政带来的正效应。教育孩子们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魏老师一节课一直让学生处在状态中,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检测着他们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和老师,和同伴通过互助一起愉快地度过了四十分钟。
这样的好课,谁不喜欢呢?但魏老师有费话,他在用激励的语言对每一位在状态的学生进行激励。他的教态并不标准,甚至随意,他会走到每一个学生的身旁,弯下腰进行点拨指导。他完全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去,或引导,或点拨,或启发。他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发现走不顺时扶一扶,拉一拉,领一领。
点燃学生热情的课是好课!他挑战着老师的教育智慧,他要求老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不露痕迹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引领给学生,而不是强卖的。他需要老师投入前期的充分备课,投入地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思维动态。
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
我们常常说现在是实施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学点画画是素质教育,会弹二胡是素质教育,这样的理解,我想是片面的,好像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孩子的学习成绩似的。我还常听说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要把升学考试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起来,这样说,似乎实施素质教育和升学考试是两码事似的。
需要教育者去刻意结合,近听魏老师的报告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似乎更为直接,更为现实。魏老师是这样说的:“有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班的素质教育可红火了,书法、画画、篮球、体操等等。
我说,不对啊。这些爱好并非是必要的,可叫选修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课的课堂上。高中还得抓升学率。不抓,你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我这么多年能教下来,不就是升学率高吗。”不知哪位教育思想家用了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
”在我看来,无论是画画,还是书法,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和顽强的毅力是无法成才的,顶多只是爱好而已。而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你能说他的素质不高吗?试想,哪一个成绩斐然的孩子的学习习惯会差?
七.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魏书生,冯恩洪老师们都是照亮别人,发展自己的人。曾经在1985年6月7日的北京香山会议上彭佩云说:“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当时是针对德育教育的,时过24年后的今天,各领风骚的南冯北魏依然以他们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师德,影响着中国的教育。
他们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也教育得十分成功,这对于目前一些为了工作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所谓成功人士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他们爱教育事业,但从不忽略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演讲中语气充满了对家庭对子女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是中国可遇不可求的重量级人物。在他们的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的智慧,淡泊宁静,宁静以致远。潜心几十年研究中国和教育,在名利面前仍不改其志,“荣誉是动力,也是羁绊,是担子,也是包袱,全看人怎样对待它。”拥有那么多荣誉的魏、冯二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对待荣誉的态度。
但俩人却有着不同的风格,听课的老师总是喜欢冯恩洪的冷幽默,他视野开阔,理论基础宽厚,不但熟悉我国本土的教育传统,更对西方流行的教育理念了然于胸,所以,他讲起来,纵横开阖,大气恢宏。洋洋洒洒,具有极强的批判意识和独到的思维。
魏书生老师是自学成材,他把中华传统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并有许多独到的发展和创新。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思想理念。他的演讲是谈心式的,总是能说到你的心窝子里。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在教师这个我们认为既烦琐又神圣的领域里,只要你用心,都可以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学识,照亮了别人,还能发展自己。
他们是中国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教师的一面镜子,他们照亮了中国教育的道路。点燃了千千万万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教师的希望,吸引着千千万万个学子投入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去,激活并引领了中国沉寂的教育理念。
“世间有一种职业,赢得古往今来世人的最高礼赞;有一种事业,传承人类文明可与日月争光,这就是教育。”这样高的评价给了我们教育,我们作为教育工在引以自豪的同时真的该象冯恩洪校长那样落地有声地承诺:“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还你一个栋梁;今天你给我一个机会,明天我给你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