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莹德国 德报:来自中国的运动员主宰德国乒乓球联赛
德国女队时隔15年再夺欧洲团体冠军,而队内占多数的华裔队员立下汗马功劳。(资料图片)
在从机场到市中心的半小时车程中,安内格雷特·施特菲恩几乎未见人影。1980年的北京还不是律动中的大都市,中国的经济繁荣刚刚起步。施特菲恩要去国家体委面谈。此行涉及的是多次夺得世锦赛男双冠军、炙手可热的球手梁戈亮。身为体育经理的施特菲恩此前已经两次无功而返,但在这一天,事情敲定了。施特菲恩与30岁的梁戈亮签订了合同,代理他在德国的打球事宜,为此她每年需要支付约6万马克。
德国《世界报》网站10月13日文章称,这是一种现象的开始。“每支球队都想要中国球手。”如今已66岁的施特菲恩说。
德国俱乐部除了解决中国球员的吃住问题,还发放少量零花钱。梁用打球拿到的第一份工资买了一个男士手包——这在当时商品匮乏的中国是见不到的。
这一时期,体育敲开了大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球员受邀赴华比赛,被作为“乒乓外交”载入史册。中美贸易随后发展起来,令双方受益。有关中国乒乓球技战术的传说也在德国广为传播。
中国乒乓球协会表示一直愿意看到中国球员到国外普及乒乓球运动。
1980年来到德国的杨莹是中国首位出国打球的女乒乓球手。每当她思念家人的时候,俱乐部都会慷慨地让她给家里打电话。杨莹很快适应了德国的饮食,土豆、面包加奶酪和果酱不久后就成了她喜爱的食物。
杨莹等人是赴德中国球员的先驱。目前,共有21名华裔球员在德国两级联赛的男女球队中效力,其中15人拥有德国国籍,女球手占多数。在中国,她们不足以当上职业运动员,但在德国,她们是水平最高的选手。
报道指出,这些女球手现在引发一场讨论。德国女队不久前在奥地利举行的乒乓球欧锦赛上夺得团体冠军。参赛的4名球员中有3名华裔。在她们的帮助下,德国乒乓球取得了从未有过的骄人战绩。
报道称,尽管如此,德国联赛受到了“侵蚀”,人们为德国乒乓球的后备力量担心。
几乎每支德国女乒联赛队伍中都有来自中国的球员,不论她们是否已加入德国国籍。“如果想赢,就需要她们。”一家俱乐部的代表承认。因此上述讨论显得很虚伪。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俱乐部对中国球员的热捧是由一场类似的讨论引发的。1987-1988赛季,德国乒乓球联合会决定不再引进外国乒乓球国手。两年后,这一饱受争议的决定被撤销。但奥运会和世锦赛双料冠军、瑞典人瓦尔德内尔等明星球员不得不让出德国联赛中的位置。
他们被成绩出色但不再代表国家出征的中国球手取代。比如萨尔布吕肯俱乐部的谢赛克。虽然谢赛克拒绝每天训练两次,还要求一天3顿都有热腾腾的饭菜,但在该赛季,他帮助萨尔布吕肯赢得了德国联赛和杯赛冠军以及欧洲杯冠军。如今,谢赛克已经回国任教。在国外拿到好成绩的运动员,回国都能找到待遇不错的工作。
在德国生活好,对手又很弱的消息在中国人当中很快传开。“大多数中国球员都认识一到两个也想到德国打球的朋友。”施特菲恩说。球员、教练和官员之间的联系网很快就铺开了。
1993年瑞典人连续第3次夺得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中国也首次亲自将选手送往欧洲。他们要在那里研究对手的技术,适应欧洲的气候和饮食。其中一些人选择入籍也是很自然的结果。“球员们来到德国,如果他们喜欢这里的生活,就会选择留下。”德国乒乓球女队主教练婕·朔普(施婕)说。
她最近带队在欧锦赛上取得了胜利,但中国国内并未有相关报道。“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来自北京的体育记者张力(音)说。中国球员在世界各地代表别国出战,比如卢森堡、刚果和克罗地亚。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乒乓球项目的81名参赛选手中超过1/4出生在中国。最终总有华裔女选手获胜,不管代表哪个国家。
报道指出,让中国忧心忡忡的是,一个国家始终主宰这项运动正在令观众失去兴趣。因此,中国要在欧洲设立训练中心,分享自己的乒乓球技术。这听起来像是自发的无私行为,但“中国也会从更广泛的竞争中受益”。德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约尔格·罗斯科普夫说。(编译/焦宇)(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