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年谱 庞薰琹儿子遗憾父亲作品褪色:前几年漂亮多了
“让我们起来吧!用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上世纪30年代,庞薰琹组建“决澜社”时的这一声呐喊使他蜚声画坛,他是傅雷最推崇的中国画家,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者。昨日,在瓢泼大雨中,庞薰琹的儿子,同时也是徐悲鸿的关门弟子——庞均来到浙江美术馆,出席父亲的“决澜长歌——庞薰琹艺术回顾展”开幕,同时还向大众讲述了真实的庞薰琹。
在讲座上,摸着稀疏长发的庞均略显伤感地说:“虽然我前几年花重金请了最好的摄影师拍下了父亲的画作,但是水彩颜色见光度只有三千个小时。油画会龟裂,一块块掉下来。他的画正在慢慢褪色,前几年的色彩比现在漂亮多了。”所以,这次持续到6月28日的庞薰琹回顾展,也显得弥足珍贵。
作为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拓荒者,庞薰琹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庞薰琹和他的艺术,社会大众却是如此陌生,他更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庞薰琹其实与林风眠、常玉都是同一时期留法的画家,得享大名却是因为回国后组建“决澜社”。
而促成庞薰琹的回国也有着一段故事。庞均回忆说:“当时有人想要把我父亲纳入巴黎画派,但举办画展前都是要找一个著名评论家写一篇文章,当时那个评论家就问了父亲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来法国的?父亲说是19岁,那个老先生就把画丢在一旁说:‘我看都不用看就知道你的画会是什么样,你回国之后再来吧,你的画里面没有中国。’”
就这样,庞薰琹回到了上海,他将上海视为巴黎,以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创作了一批具有西方现代风格的绘画作品。上个世纪30年代,在这位留法归来的“洋派”艺术家的主导推动下,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个有纲领、有宣言、有组织、有连续艺术活动的前卫艺术团体“决澜社”成立,蜚声艺坛。
在“决澜社”之后,他还深入了云贵少数民族。有次出门采风,他遇上了一支出嫁的队伍,出嫁的苗族姑娘家中没有兄弟,而按照苗族的惯例是要兄长来扛着作为嫁妆的棉被的,于是庞薰琹自告奋勇扛着棉被翻了几座大山灌下三碗酒才把姑娘送抵夫家。
正是这种跟苗族的贴近,使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笙舞》《车水》《跳花》等,能够独抒苗族人的“性灵”,使得展馆里面的画迷大呼“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