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喜成首阳山 【转载唐小宝】豫东红脸王开山鼻祖唐玉成及其弟子们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玉成(1895-1973),豫剧演员,工红脸.本名子信,虞城县利民乡申台寺村人.自幼家贫,父亲早逝,随母亲迁居贾寨乡菜园孙楼外祖父家.九岁入村中玩友班学戏,先习花脸,后改红生.十一岁到夏邑县老鸹窝罗楼小三班正式学戏,拜师况凤仙(艺名科马,旦脚演员).出科后演出于虞城.单县.夏邑等县.民国九年(1920)搭归德府(今商丘市)冯家班,拜领班冯垛(红脸演员)为师,得艺名玉成.他认真吸取冯垛的演唱技巧,在唱腔方面大有长进.民国二十年冯去世,唐玉成率班并入虞城县马牧集张家班,为红生主演.民国二十一年(1

唐玉成(1895—1973),豫剧演员,工红脸。本名子信,虞城县利民乡申台寺村人。自幼家贫,父亲早逝,随母亲迁居贾寨乡菜园孙楼外祖父家。九岁入村中玩友班学戏,先习花脸,后改红生。十一岁到夏邑县老鸹窝罗楼小三班正式学戏,拜师况凤仙(艺名科马,旦脚演员)。

出科后演出于虞城、单县、夏邑等县。民国九年(1920)搭归德府(今商丘市)冯家班,拜领班冯垛(红脸演员)为师,得艺名玉成。他认真吸取冯垛的演唱技巧,在唱腔方面大有长进。

民国二十年冯去世,唐玉成率班并入虞城县马牧集张家班,为红生主演。民国二十一年(1932)转入夏邑县程家班。民国二十六年后与花脸王彦山(绰号“一把鞭”)、彩旦张永兰、武生黄娃等合作,入虞城刘家班演出。

民国二十七年戏班改为公议班,唐被众推为领班,常演于朱集(今属商丘)丹凤舞台。民国三十七(1948)年春率班投夏邑县程老鸹窝村程友林戏班。同年秋与小生黄儒秀率班投国民党五十五师,称五十五师剧团。

   唐玉成身材魁梧,扮相威严,表演细腻深沉,讲究火候,善于刻画人物个性。唱功造诣尤为精深,唱腔风格别致,本嗓音粗犷豪放,刚柔相济。并吸收说唱特长,吐字饱满清晰,擅于偷字、嵌字、抱板之巧唱。

他独创的哀颤(寒颤)发声,被称为一绝。在《火烧纪信》中“搬一把棕交椅我对月答对”一段唱,多以下五音演唱,将纪信被烧之前、离别老母妻子的悲壮情感抒发尽致,撞击人心。其唱法在豫东深有影响,许多人宗而学之。

他通戏颇丰,拿手戏有《火烧纪信》、《白玉杯》(饰海瑞)、《反徐州》(饰徐达)、《文王跑坡》(饰文王)、《李渊跑宫》(饰李渊)、《闯幽州》(饰杨继业)、《困南屯》(饰汜水王)、《刘公案》(饰刘墉)、《地塘坂》(饰贾永)、《黄鹤楼》(饰刘备)等。

1949年唐玉成随班被虞城县人民政府收留,建立虞城县人民剧团。他饰演《李闯王》中的李自成、现代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颇受群众喜爱。1960年转调虞城县二团,因年事已高,全心培养青年演员。1962年应邀参加河南省名老艺人会演,献演了《火烧纪信》、等拿手戏,得到与会同行的高度评价。

同年参加省名老艺人座谈会,演出《反徐州》(饰徐达),主要唱段由上海唱片社灌为唱片。唐玉成为人忠厚诚实,一生治艺精益求精,至老不渝,深受同行敬重。

曾被推选为虞城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虞城县第三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诬陷为“大戏霸”、“大地主”,遭到残酷迫害。工资扣发,生活无依,身心交瘁,于1973年5月5日含冤去世,终年七十八岁。1979年虞城县人民政府为他平反昭雪。

    如果把唐玉成定位为红脸王的开山鼻祖的话,那么唐派艺术延续至今,已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红脸王就是:唐玉成;     第二代著名红脸有:刘玉龙、朱勤堂、杨启超、于福礼(应比前3人高半个辈分)、汪振堂、张万云、杨东来、郑法泉、李洪友、刘新民、刘忠河等;     第三代著名红脸有:张家训、陈传明、张枝茂、朱坤芳、景富仓、谢庆军、黄友良等;     第四代著名红脸有:冯凤岭等;

   其他与唐玉成没有直接师承关系的著名红脸有:索文化、洪先礼(曾求教过于福礼)、冯留智、姜立东、孙涛、孙海涛等,应如何划归(是否与唐门第三代红脸平行?或直接属于唐门?)请大家指教。

(三)唐派著名传人简介:

唐玉成和他的弟子们已形成一个豫剧须生流派,其主要传人有:

(1)李克让。解放前即拜师,建国初期,因其名气太盛,被人下药毁了嗓子。其子李自珍为原商丘专区豫剧团(先商丘豫剧院)团长,已退休,朱坤芳奶师即为李克让。     (2)刘玉龙,艺名大唐。其人以柘城豫剧团为基础,与潘玉成搭档(潘玉成亦私淑老先生,帽翅功已臻炉火纯青之地),声名远播。此一路的再传弟子有张家训、陈传明。代表剧目有《下南京》、《刀劈》、《辕门斩子》。

(3)朱勤堂,艺名二唐。朱勤堂最初活跃在山东菏泽一带,建国后入谷熟豫剧团,后以夏邑为根据地。其人能翻能打,以本嗓吐字,假嗓甩腔,多用花腔,唱腔浑厚耐听,享誉苏鲁豫皖,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我曾数次听老戏迷叙说其演出盛况,于旷野演出时,人山人海,观众一排数里,极其轰动。

其再传弟子有张枝茂、韩爱琴等,张枝茂出色继承了乃师的艺术风格,以悲入戏,善演衰派老生,表演真切细腻,含蓄稳重,素有“豫东唱破天”之美誉;韩爱琴已离开舞台,现担任某戏校校长,专事教育;朱勤堂晚年曾教科班,培养了一批学生,黄友良、司福金、司卫亮等均学习其艺术风格。

此一路四代弟子有张枝茂老师的徒弟冯凤岭、鲁加政。代表剧目有《火烧纪信》、《诸葛亮吊孝》、《困南屯》、《五台山》等

(4)杨启超,“豫东小红脸王”,为唐玉成先生的徒弟和义子。其人天资聪慧,学戏较晚,但声名鹊起。其人演出,手眼身法步俱都入戏,一时间独领风骚。其用夹本嗓,高低不挡,曾与豫东著名武生李国范、名旦陈玉英组成“黄金三角”,从苏扬至武汉,一路演去,处处开花,好评如潮,京班亦向其学习。

杨先生演戏较多,且尤其善于学习,曾头天晚上观摩周信芳演出《宋士杰告状》,第二天挂牌演出此戏,周先生能来好的地方,杨启超一个不拉,比如一句念白“我这就走了”,配合动作,四面开花的叫好。

其真正弟子不多,但学习其唱腔艺术的不在少数,有朱坤芳、赵辉、景福仓、谢庆军等。代表剧目《下南京》、《龙虎斗》(《老辕门》)、《八郎探母》、《王佐断臂》等。

(5)晚年所教科班培育了一批学生,拜师与否存在争议。但这些学生执弟子礼,继承了一部艺术风格,如汪振堂、付克功、付克名、张发良(张三)等。

(6)刘忠河,“豫东红脸王”。刘称唐为师爷,通过录音、琴师和作曲家等学习老先生的唱腔艺术,名动大江南北。此一路介绍较多,不作阐说。

(7)与唐玉成同台的红脸演员学习唐先生的艺术,如杨东来、郑法泉、张万云、李洪友等,对唐先生执弟子礼,先后成名。刘新民虽未拜师,但得唐先生亲自教诲,又吸引了杨启超的艺术风格,以《下南京》享有盛名,素有“拼倒山”、“舍命王”之誉。

(四)唐门之后可以分成三大流派: 一是杨派(杨启超)大本嗓混合嗓并用,大本嗓为主。声腔圆润动听,学起来容易,但学到骨髓不容易,刘新民,谢庆军,朱坤芳,景富仓等属于此派。 二是朱派(朱勤堂),大本嗓和二本嗓并用,但以二本嗓为主,突出旋律变化,尤其突出寒韵。

张枝茂,司福金,司卫亮属于这一派。 三是汪派(汪振堂),此派基本使用大本嗓,唱腔花哨华丽,此派可能对嗓音条件要求较高,或因其他原因,传人较少,只有汪老师在支撑,刘忠河可划归这一派。

陈传明师从潘玉成,所以唱法与以上三派相比,又有新的特点。     值得研究的是于福礼,于自成一家,唱腔如穿云裂帛,动人心肺。据说于曾师从更早的一位红脸大师孙照灯,而唐玉成也借鉴了许多孙氏唱法,而唐比于年龄大许多,故如按武侠小说的江湖说法,于应该比唐差半辈,而比唐的亲传弟子高半辈。洪先礼基本上可以算是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