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秋月的丈夫 看新荀派领军人物常秋月的演出
今年1月4日,“荀慧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举行。主持会议的孙毓敏把我也摆到台上,和荀派大弟子宋长荣、刘长瑜坐在一起。荀派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到的不少,也还有一些“荀迷”。我忽然感到,这些年的纪念、演出、研讨活动,梅派最热闹,程派也热闹,荀派欠热闹。
我在发言中说到,在我的印象里,梅派和荀派的再传弟子很多。但人们在谈论梅派时,会提到李胜素等,谈论程派时,会提到张火丁等,荀派呢?可以同李胜素、张火丁等相提并论的是哪几位?不好说。为什么不好说?因为说不出再传弟子们演的哪些继承、创作、改编、移植的剧目特别轰动,也就提不出哪些演员特别惹眼。
我认为,荀派再传弟子多,人才基础宽厚,在宽厚的基础上是能够建起高塔的。为了创作荀派剧目,推出荀派塔尖演员,我建议除了纪念活动外,也适当搞一些演出、推介活动。
过了些日子遇到孙毓敏,我又问,荀派弟子中究竟哪几位可以推介?她说,首先可以推常秋月,正准备搞一个活动,到时请你来看。不出一年,“常秋月荀派艺术巡回展演”就在紧锣密鼓丝竹管弦声中开场了。
先后看了常秋月的几场戏,看了一些有关她的资料,我欣喜若狂地祝贺,孙毓敏这位“明师”果然识才,推得不错。常秋月够得上一位新荀派领军人物。
我之所以敢说这样的大话,是看到常秋月有“五多”。
多师。常秋月自己说,她先向筱派传人崔荣英学习跷功和《乌龙院》、《战宛城》等筱派剧目,后向荀派名家孙毓敏学习《金玉奴》、《红娘》、《勘玉钏》等荀派剧目,并得筱派名家陈永玲,荀派名家赵燕侠、吴素秋、黄少华、刘长瑜,尚派名师李喜鸿,王派名师于玉蘅,武旦名师李金鸿、叶红珠,旦角名家沈福存,昆曲名家张洵澎、蔡瑶跣等亲传。
她说:“我喜欢荀派,也喜欢筱派。”“明师”孙毓敏说:“作为演员,学得越多,营养就越丰富,融会贯通起来的手段就更多,角色个性就会更突出,这就是戏曲界艺术上的养生规律。”可以说常秋月是“众师雕月”“宗筱派荀”。
多磨。常秋月住了7年戏校,过了“炼狱般的住校生活”。其实,岂止练基本功如此,就是向名家学戏也莫不如此。名家都有名家的绝活儿,都是苦练出来的,决不是一说就会的。常秋月得过多少名家的亲传,就受过多少磨练。她坚定不移的戏曲情怀,坚忍不拔的创造毅力,从一而终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艺术追求,为她献身戏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常秋月深有感慨地说:“只有那时的苦练,才有我现在的成就。”
多艺。多师多磨使常秋月在艺术上达到多方面的造诣。她兼具荀筱两家风采。她的嗓音纯、甜、亮,她的念白清、脆、利,她的做工细而不腻,俏而不俗。她本来出身艺术世家,曾祖父常斌卿是个大画家,父亲常振声是位“高热度的京剧票友”,耳濡目染使她走上了京剧艺术之路。踩跷曾经被视为落后的东西被抛弃,她却是从学踩跷开始学艺的。她谨遵师嘱,该踩就踩,袅袅娜娜,别具风韵。
多思。常秋月最后的学历是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研究生,顾名思义是要研究表演艺术。她的论文《筱派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广陵散”》,是下过功夫的,这个题目本身就是发人深思的。更可贵的是她对荀慧生和筱翠花表演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荀派就像写意画,大泼墨,它要的是一种大气场,跟观众直接交流”。
“看荀慧生的表演就好像看抓拍的人像摄影,一颦一笑都具有鲜活的风情。”“筱派则像精雕细刻的一件玉器,你越费心思,它越精致越有光彩越有神韵。”她认为在“四大名旦”中,同为花旦行当的流派创始人荀慧生,与筱翠花最有可比性,也最有兼容性。基于这种思想的点化,她最后成为特立独行的新荀派领军人。
多戏。常秋月年龄并不大,却有了一批常演的代表剧目:《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勘玉钏》、《绣襦记》、《霍小玉》、《杜十娘》、《四郎探母》、《游龙戏凤》、《战宛城》、《乌龙院》、《拾玉镯》、《秋江》、《小放牛》、《痴梦》等。
同时还排演了《红鬃烈马》、《虹霓关》、《珠帘寨》、《春秋笔》等传统剧目,以及《下鲁城》、《风雨同仁堂》、《典妻》、《武则天》等新编历史戏、现代戏和移植改编的剧目。这在刚过而立之年的常秋月来说,不是个小数。
可贵之处还不仅仅在数量,更在常秋月勇于创新的精神。她扮相妩媚、嗓音甜亮、表演传神,把红娘、苏三、李亚仙、霍小玉、俞素秋、韩玉姐等一个个不同性格的少女、少妇演得鲜活、靓丽、灵动,不仅是在于她兼具荀筱两派风韵,还在于她的艺术悟性和创造力。
再说服饰。常秋月说,京剧服装是辅助表演极为重要的手段,因此,她自己为《红娘》、《勘玉钏》、《玉堂春》分别重新设计了七套、五套、八套服装。《红娘》的妆扮,过去是艳红浓抹,红娘么,就该红。常秋月这次的妆扮,却轻淡了一些,好不好呢?孙毓敏能通得过吗?孙毓敏说:“常秋月有独立思考、自我挖潜的能力,又有时尚意识,经过她的改良,戏服薄瘦、化妆清丽,可谓花中见雅。”
我在荀慧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谈感触说,有成就的戏曲艺术大家不但技艺精湛,而且文化涵养深厚,诗词赋、歌舞曲、书画印都有广泛的涉猎。最重要的是剧目创新,包括创作新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从别的剧种移植剧目。常秋月已经开始尝试了,她已经浓缩了《玉堂春》,移植演出了《典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