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的选择 布列松电影表现的是客观真实还是纯粹的个人风格?
我正是这个意思,布莱松简洁枯涩的风格确实只适合那种相对偏向静和沉的题材,超出这一范围的题材他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在这个范围内他则能激发出比绝大多数导演更强大的力量.这不是什么"借口",只是这种力量未必能被所有人接受.
就如费里尼,他的风格本来就是比较外化的,倾向与把普通的'电影空间"用近乎超现实的躁动来展现,<大路>时的费里尼还处于偏向现实主义的早期阶段,安东尼的角色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客观的描摹,如果是<甜蜜的生活>后遵循"狂欢"美学的他,还不知会用怎样近乎荒唐的热闹去描摹这一幕呢.
大多数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导演不也都如此?那些大师们的作品,能完美展现自己成熟风格并获得广泛承认的,每个人其实也就只有那么几部.
布莱松只是比他们更早确立,并且更为固执于自己的原则罢了,在早期的<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中并无他日后的美学风格,而在后期,在<金钱>中还不太明显,商业制作<湖上的郎斯洛特>里的这种固执几乎把它生生弄成了一部烂片.
相比其它导演在手段上的杂糅或者变化,布莱松是固然显得有点不知变通或者说不顾及观众的感受,但是这也使得他能把自己的美学原则从头保持到尾,些许细节上的生硬换来的不但是整体浓稠的电影质感,更是一种普遍的自然.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处于平静甚至无聊的状态下的,强烈的情绪和事件相对来说只是一种例外,正如<大路>结尾,即使是和以前一样的表演,安东尼却因为负罪感而显得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戏剧化和不自然,也就是说实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候布莱松的"淡漠"和"内心"原则都是适用的.
我不认为布莱松会不明白他拍摄的某些场景从旁人的角度而言显得有些不自然,但是在那些他能确实掌控的作品中,他的美学风格带来的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自洽体系,是否要为那少数激烈的事件(尽管这样的事件在许多电影中正是其主体和关键)而无视自己的原则破坏整体的自然感?布莱松的选择是不.
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本来就没有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美学原则.但布莱松确实完整的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并且为许多人带来了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