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布列松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美学解读
布列松在关于构图的论述上强调“我的兴趣,从来不在于摄影‘本身’,而是它所呈现的一种可能性——通过忘记自己——来记录拍摄对象于若干分之一秒内的情绪和画面的形式之美,换句话说,就是画面唤起的几何结构的美感”。
布列松坚信在拍摄的过程中自己必能抓住某一个画面中各图像要素达到平衡的状态,而恰在这时取景器中的各项事物必定能呈现出正确合适的几何结构,布列松认为这个几何结构就是在纪实摄影中自己必须始终全力以赴达成的任务,即构图。
他在纪实摄影的拍摄上把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事件通过以点、线、面为基础的二次元平面图片影像进行视觉表达,其作品力求给予人们真实、准确、强烈的视觉感受。例如他1932年法国马赛阿利杜普拉多的照片中将线条和形状展现分明,两旁的枯树枝构成一个V字形,同时作为背景的消失点营造出画面的纵深感和延展性,居于画面中央戴帽穿斗篷的男士整体形成一个黑色三角形,构图精致巧妙;其1968年在法国拍摄的《田野景色》,一条笔直的道路贯穿画面中央,两旁笔直高耸的树林,影像从近处视野的宽广到远处的逐渐收缩消逝,S形的透视消失点,黑白的影调和简洁明快的线条如素描般简约,给人层次协调之感。
这样的画面结构显示出了布列松对构图美的追求,格外注重依据几何学的图形构成和物理学的视觉原理进行合理的编排与组合,以理性和逻辑性构筑影像画面,并严谨地规划画框中人、物、景的分布区域,使画框内的视觉元素互相阐述,以处于合适的几何视觉形态,突出事件的高潮和主题。
从布列松的纪实摄影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几何视觉形态在他的照片上多次出现并呈现巨大功能。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弧线、三角、圆形、方形等多次出现,几何图形的集合构筑了丰富的画面,有些甚至成为了相框。他在纪实摄影中倾尽所能将几何原理中的对称、平移、透视、渐变、折叠、垂直等关系融入自己的构图中,在相机的取景框中通过影像的几何视觉形态在那决定性瞬间演绎和表达着图像中各单位元素的微妙联系。
《在冬阳中暖暖手》中布列松巧妙地将紫禁城宫殿的屋檐转化为三角形,柱子用直线表达,宫殿基座为矩形,线条棱角分明,几何结构简洁,左侧弯腰的清洁工人与右侧威严的宫殿形成强烈对比,保持了构图的左右对称均衡,明与暗调和对比。
以此同时,布列松还注重运用视觉上的反差与对比,通过高和低、明和暗、远和近、健康和残疾等对立相反的关系来突出构图具有的几何形态,呈现出的是独特的构图美。
二、精准美:事件时空瞬间的定格
布列松在其街头纪实摄影上的“决定性瞬间”,关于那瞬间的定格与纪录是在时间、空间与事件三维立体坐标轴上的巧妙交织构成的精确结点。简单说来,就是要精确无误地抓住事件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反映其本质及内涵的、与某个时间、空间交织而成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此外,布列松在对精准美的追求上还强调拍摄的一气呵成,一次成型。
布列松的大多数街头纪实摄影作品都在诠释和验证着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决定性瞬间的道理,他正是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判断力在摁下相机快门之时捕捉和记录平凡人生的决定性瞬间。由于布列松有着一段在部队服役的军人经历,因此他在街头纪实摄影上有着如同狙击手那般的极高精准度和足够等待力,在他所认定的六十分之一秒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击中目标”,以保证被拍摄对象能够始终处于他认为是正常的状态瞬间完成拍摄,将其定格为永恒,最真实地还原和抓取了事件的本质和内涵。
精准美的美学内涵中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观察等候时机,直至其走到了某个合适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达到那最具事件意义或富有思想性的顶点,这个关键性的顶点是能够承载事件本质性信息和内涵的,同时又具备某种扩展和联想的可能,布列松瞬间摁下快门,并仅仅拍摄一张照片足矣。
在对决定性瞬间的精准把握中,他谈到“我最渴望的就是要抓住正展现在我眼前的某种情势的全部本质,我深信只要一张照片就够了”。在这不断变化着的日常生活中,看清在那细微的决定性瞬间中存在着的某种真相,他认为仅需要拍下一张照片便可完成拍摄任务。
在纪实摄影中要做到对摁动快门时机的精准,追求美学中的精准美,要求摄影者成为对目标一发致命的“狙击手”,能够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一次性击中目标,如此既节约了拍摄时间同时又能达到最佳的拍摄效果,精确锁定“决定性瞬间”;与此同时要避免成为对被摄目标盲目胡乱扫射的“机枪手”,因为不加思索地胡乱拍摄得出的照片并不能精确锁定“决定性的事件与时空的正确组合结点”,只是事件发展流程中的一些缺乏意义与内涵的散乱碎片。
在布列松的摄影观念里,如果企图从胡乱拍摄的图像中找出一张精准的照片,只是徒劳,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无疑也是对相机快门的浪费,只会加快摄影器材的损耗。
布列松对“决定性瞬间”曾有个生动的比喻,要具有“秃鹰的眼”和“丝绒的手”,更体现了他在纪实摄影中对精准度的高要求,以精准美来描述他在纪实摄影中的美学理念无疑是较为恰当的解读。
三、内涵美:画面中事件蕴藏故事
纪实摄影重在“纪实”,既囊括了对事件的纪录,更重要的是传递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性信息。布列松能够成为纪实摄影大师,仅凭构图上的深入考究和掌握瞬间的抓取是不足以成为摄影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解读布列松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美学理念,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纪实摄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在对其进行“译码”时既要看到图像本身的“能指”,更深层的还是应该通过透视其构图的几何形态和瞬间的准确锁定来看出图像的“所指”,即图像所展示出的符号性意义,从中推导画面中事件蕴藏的故事,透视其中隐藏的时代背景。
布列松在解释“决定性瞬间”时论述道:“对我来说,摄影这种在几分之一秒内发生的事,是对某一事件中互为表里的两个部分同时辨识的过程:事件本身具有内在的意义,外在方面,又透过影像形式的精确组织,把意义恰当地表现出来。
”通俗理解,就是要通过影像的外在形式来传递和表现事件中更深层次的具有本质性信息的故事内容,传达作品中蕴含的寓意。布列松认为纪实摄影是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每一个摄影师都应该怀着尊重感。布列松认为作为摄影师在拍摄时应清楚地意识到“无论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多么精良、技术多么到位,如果它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就不是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
布列松在1962年拍摄的《柏林墙边》中,他在东西柏林交界的拐角处捕捉到了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画面,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以及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荷枪实弹的卫兵,又反映出了当时东西德持续的对立,映射了冷战的时代背景。
外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更为画面营造出了一种低沉的气氛。他在纪实摄影创作中始终秉承着社会责任,无愧于“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赞誉,内心充满着人文关怀,力求通过影像图片诉说事件中的故事,使纪实摄影成为具有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像,通过相机镜头表明自己在事件上的立场和态度,真正地鉴证历史、记录历史、改变历史,并通过摄影作品影响社会舆论。
布列松的众多纪实摄影作品都在向人们诉说着画面中决定性瞬间那事件背后的故事,有着暗示性的深意,意味深长,概括和诠释着布列松纪实摄影内涵美的美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