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电影里的手 如何评价罗伯特·布列松在法国电影史中的地位?

2017-09-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Lz先是一票否决了"极简主义"."宗教思考"等陈词,可我猜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布列松电影中无比深沉的宗教性而对他充满敬意.越是大师导演,就越容易浸入灵魂深处而非停留在美学表面,想想卓别林在大师们心中的地位即可知晓此点.而且lz说极简.宗教等与纯粹艺术无关,我不清楚您所谓的纯粹艺术为何.极简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概括,而宗教性则同样是一种艺术风格的体现和反作用(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再来说下电影史的地位,这个也很难下定论.对于不同的

Lz先是一票否决了“极简主义”、“宗教思考”等陈词,可我猜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布列松电影中无比深沉的宗教性而对他充满敬意。越是大师导演,就越容易浸入灵魂深处而非停留在美学表面,想想卓别林在大师们心中的地位即可知晓此点。

而且lz说极简、宗教等与纯粹艺术无关,我不清楚您所谓的纯粹艺术为何。极简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概括,而宗教性则同样是一种艺术风格的体现和反作用(德沃夏克:《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

再来说下电影史的地位,这个也很难下定论。对于不同的话语体系来说,布列松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偏大众的话语体系可能比较忽视他,而“精英阶层”“往往推崇。但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现象,即后来影人对其风格的趋同。

我可以想到这些:皮亚拉、哈内克、杜蒙(他们自己曾经表达过布列松的崇敬)、科斯塔、蔡明亮、泰国阿邦……这些导演的共性应该就是布列松之伟大的一部分原因吧:更多的沉默而更少的表现,更多的冷静而更少的抒情,更为简洁、形式的电影语言,尽力地从人类的普遍审美以及普遍感情中抽离而更接近深层概念的表达…… 当然,如果上面所说的这些都不是您所谓之“纯粹艺术”,而纯粹就是形式细节。

那就可以换一种表述方式:画框中以细节指涉整体,真正发生的东西在画面之外;从布景、表演到剪辑,把所有修饰性的东西全部剔除(这是所谓的“极简”,实际上布列松不仅仅极简,他是隐藏,甚至把必要的东西都隐藏起来;剔除一切表现痕迹的镜头语言(没有夸张的运镜,剪辑则遵循很简单的程式),但异常精准地直击事件内核,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