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148名上将全剖析 其中竟藏太多秘密
核心内容: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9月27日举行授衔仪式。授予55位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之后于1956年和1958年授予王建安和李聚奎两位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总共57位,称为开国上将。
57名上将中,有海军上将1人(王宏坤,苏振华因政治军官未获海军上将军衔,至1963年改为海军上将)、铁道兵上将1人(王震)、军法上将1人(陈奇涵)、空军上将2人(刘亚楼、刘震)、炮兵上将1人(陈锡联)、公安军上将1人(韦国清)、工程兵上将1人(陈士榘)、军需上将1人(李聚奎)以及志愿军上将2人(杨勇、李志民)。
2009年10月13日,吕正操将军在北京逝世,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57位开国上将均已离世。
解放军的军衔制度,经过长达八年的认真准备,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于1988年10月1日再度正式实行。从1988年9月14日举行第1批上将军衔的授予仪式开始,到2013年7月31日新一批上将军衔的晋升仪式为止,经历了26个年头。
其间,先后有148名高级将领分20批荣获了上将军衔称号〔第1批属于“授予”上将军衔,第二批以后属于“晋升”上将军(警)衔,为方便叙述起见,本文将授予和晋升上将的批次统一编排序号〕。在1988年开始实行的军衔制度中,军官的军衔起初设为三等十一级,其中将官设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一级上将专为******及副***而设。
但是,有权获得该衔称号的本人都表示“不要”,***副******1988年5月27日在《在全军贯彻实施干部〈三个条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邓(小平)***一直讲他不要军衔”,“我是武衙门里的文官,也不要军衔。
如果******、副***都不要军衔,变成文官,我看这对全军是一个很好的影响,对全军顺利地改文职是个推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衔肩章,从左上的陆军上将到右下的陆军学员肩章
鉴于一级上将军衔没有授出去的实际,1994年5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中,取消了一级上将的设置,规定“中央******不授予军衔”,“副***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于是,上将成为我国新时期最高的军衔等级称号。现就新一代上将衔称获得者的若干结构情况,略加剖析,以飨读者。
单位结构,分布于18个高级领导机关
按照1994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全军按编制可设置上将的单位,总共有17个:中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七大军区。
1995年7月,经中共中央和中央***批准,武装警察部队升格为正大军区级后,司令员、政治委员的编制警衔亦为上将。据此,从1996年第4批上将晋升开始,编制有上将军(警)衔的单位增加至18个。
按照举行上将授衔或晋衔仪式时媒体报道的数据统计,新时期148名上将所属单位(***委员兼任下属单位的领导人,均按军队编制序列内担任实体职务的单位计算)如下:中央***5人;
总参谋部(包括总参警卫局)18人;总政治部(包括军纪委)16人;总后勤部6人;总装备部(包括原国防科工委)8人;军事科学院8人;国防大学10人;海军8人;空军7人;第二炮兵5人;沈阳军区5人;北京军区9人;济南军区6人;南京军区9人;广州军区8人;兰州军区6人;成都军区8人;武警部队6人。
近期的一次晋升上将军衔仪式,从晋升至少将开始都是中央***进行批准,晋升上将仪式上一般会有******出席
职务结构,副总参谋长最多上将军衔授予、晋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职务的编制军衔。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规定,全军编制军衔为上将的职务有中央***副***、中央***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他们的编制军衔为上将唯一等级。
正大军区级的编制军衔为上将、中将两个等级,即可以是上将,也可以是中将。
解放军全军正大军区职的职务有: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各大军区的军政一把手。武警部队编制为上将警衔的,为两名军政一把手。
籍贯结构,山东省独占鳌头
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将军省”“将军县”出现在江西、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第二次实行军衔制后,最高军衔上将的籍贯(简历中有祖籍与生长地者,按祖籍计算),分布在21个省市,其中独占鳌头的是山东省,计有35名,约占全部上将的23.6%,接近1/4。
其余113名上将籍贯的分布情况是:河南省,16名;河北省,15名;辽宁省,13名;江苏省,13名;安徽省,8名;湖北省,8名;湖南省,7名;陕西省,6名;山西省,5名;吉林省,4名;四川省,4名;江西省,3名;上海市,2名;云南省,2名;黑龙江省,2名;重庆市,1名;贵州省,1名;浙江省,1名;广东省,1名;福建省,1名。年龄结构,平均62.6岁
148名新上将授(晋)衔时的年龄分布,总的趋势是首批年龄偏大,往后逐渐有所降低,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段。
上将年龄逐渐年轻化,显示出解放军拥有充足血液和火力,图为***上将
第1批17人,平均年龄69.18岁。其中70岁以上的10人,占了58.8%,最大的洪学智75岁;60岁至69岁的6人;59岁的1人(迟浩田)。之后,各批晋升上将者,除第3批中有一人因特殊情况71岁晋升外,其余130人晋升上将时的年龄,都没有超过65岁。第2至第4批29人,平均年龄63.69岁。其中第2批6人,平均63.67岁;第3批19人,平均63.79岁;第4批4人,平均63.25岁。
第5批10人,平均年龄62.3岁。其中年龄最小的60岁,最大的64岁。
第6批至第20批92人,平均年龄61.1岁。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6岁;60岁以上的75人,59岁以下的17人,分别占81.5%和18.5%。
开始几批上将年龄偏高,有一定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
一是,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全军高级将领的年龄普遍偏高。解放军总政治部1984年颁发的《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七年规划》,对“大军区、军兵种、科工委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提出的规划是,“前两年(到1985年底以前),要增加60岁以下的同志。
后五年(到1990年底以前),军政一把手,一般不超过65岁,班子中60岁左右、55岁左右和50岁左右的干部要各占一定比例”。说明当时这些大单位的领导班子中,还缺乏“60岁以下的同志”。当时,解放军总参谋长***已经74岁,1987年76岁时卸任。
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已经70岁,1987年73岁时卸任。1988年授衔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央***和某些大单位中,适当保留若干名70岁以上身体强健的将领,是干部新老交替的需要,它有利于搞好传、帮、带,更好地传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
1992年10月,张震已经78岁,***当面指示他“还可以干一届”,以便“协助***同志,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军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好、建设好,保证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的路线的同志手中”。
于是,张震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担任了中央***副***,83岁时卸任。
二是,从中将中选升上将的工作似乎开始得晚了一点。1988年首批上将军衔授予以后,到1993年才开始从中将中选升上将,时间相隔了5年。
从表面上看,这是造成1993年和1994年两批晋升上将者,平均年龄达到近64岁的重要原因。
军衔晋升制度不健全,晋升时机不适时,就会影响其生机与活力。解放军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期间,所授1057名将官(包括1955年9月以后补授的19名少将、中将、上将)中,没有一名获得过晋升,形成一潭死水。
第一次军衔制度生命的终结,除了当时党的“左”的指导思想是主要原因以外,军衔制度本身更新机制不健全,致使其失去生机与活力,对军队建设起不到积极作用,影响了衔级制度生命的延续,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衰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衔史结构,两度授衔者占73.7%
所谓“两度授衔”,是指1955年至1965年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时的授衔,和1988年开始的本次授衔。148名上将中,有109人在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曾获得过从列兵到上将的军衔称号。
最引人注目的是“二度将军”,但为数较少,只占两度授衔者的0.
9%,他们原来的军衔是:上将洪学智;中将***、张震;少将***、徐信、郭林祥、尤太忠、***、向守志、李耀文。获得过第一次军衔制期间军衔称号的,绝大多数是尉官和校官,占85%以上。
1988年第二次实行军衔制后,除了首批所授的17名上将外,其余131名上将,都是逐级晋升而来。他们的“新衔史”包括了五种情况:一是1988年首次授予中将军衔,后来晋升为上将;二是1988年首次授予少将军衔,后来经过中将晋升至上将。
三是1988年首次授予大校军衔,后来经过少将、中将晋升至上将;四是1988年首次授予上校军衔,后来经过大校、少将、中将晋升为上将;五是1988年以后从地方调入军队,实行军衔制以后才中途授衔,然后晋升为上将。
笔者目前搜索到的资料中,尚未见到有明确记载1988年首批授衔时的中校以下军官晋升为上将军(警)衔的例子。
关注解放军军衔制度的一些读者,经常提出关于高级将领军衔的晋升年限问题。
图为刚刚晋升为中将的将军们,他们中将出现未来的大奖
一是,当几年中将可提上将?解放军从1993年开始启动晋升上将军衔的程序以来,20年里共有131人由中将晋升为上将,从晋升的实际过程看不出有晋升年限的定制。这131人由中将晋升上将的实际情况是:24人的中将衔是1988年初次授衔时所授。
45人是先授予少将衔,然后晋升为中将;60人是先授予校官衔,然后逐级晋升为中将;另有2人是实行军衔制后由地方调入军队,在不同时间晋升为中将。他们晋升上将前的中将军(警)衔衔龄长短差别较大,长者是短者的好几倍。
在中将衔位上工作时间最短的为3年,共计3名;最长的为11年,计有1名。这几人的中将衔龄,后者是前者的近4倍。其他127人在中将衔位上工作的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4年的19人,5年的30人,6年的43人,7年的18人,8年的9人,9年的7人,10年的1人。
其中6年的数量最多,接近于131名上将的中将衔龄的平均值(5.6年)。
二是,从少将到上将需要干几年?
上述晋升上将的131人,107人是由少将晋升为中将后,再晋升为上将的。其中45人的少将军衔为1988年所授,这批少将经过中将台阶晋升为上将者,最早的1名是1994年在第3批晋升上将时晋升的;其余大部分是在第4批至第10批中晋升的;最后晋升为上将的1人,出现在2006年的第11批之中。
这个情况表明,1988年所授的这45名少将,晋升到上将军(警)衔所需的年头,前后相差了12年。三是,由校官到上将得经过多少年?
上述107名由少将晋升上将的将领中,有60人1988年被授予校官军衔,然后经过少将、中将晋升为上将。他们之中,由大校晋升到上将所用时间最短的两人,出现在2000年第7批晋升上将的行列中,只用了12年时间。
两人的衔龄情况都是1988年授大校,1990年晋少将,1994年晋中将,2000年晋上将;如此晋升速度,从以后13批晋升上将的几十人看,不具有普遍性。
从2002年第8批晋升上将开始,由1988年所授校官晋升为上将的比例(与1988年所授少将之比)逐批增多,到了2007年7月第12批以后,全部晋升的上将都是由最初的校官逐级晋升而来,包括1988年授予的上校在内。
其中上校晋升较快的两位,都是1988年授上校,1990年晋大校,然后在不同时间先后逐级晋升为上将;两人从上校到上将,分别用了20年和22年的时间。此例表明,从上校到上将,至少得经历20年时间。
很多上将都有着战争经历,图为已故的洪学智上将,参加了从抗日战争到朝鲜战争的一系列战争
履历结构,多数具有指挥基本战役军团的经历所谓“战役军团”一般指集团军。集团军隶属于军区或方面军,直辖一定数量的步兵师(旅)、装甲师(旅)、炮兵师(旅),以及防空、工兵、通信、电子对抗、直升机等部队(团)或分队(营、大队),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战役作战任务,也可独立担负作战任务。
集团军指挥员是军队组织序列中的一级关键性岗位,解放军新时期的148名上将,除个别非行伍出身和少数科研技术干部以外,大多数人从当士兵起步,具有班、排、连、营、团、师等各级主官经历。
例如现任中央***副******,他入伍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集团军参谋长、集团军军长、军区参谋长、军区司令员等职,具有每一级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带兵和指挥部队执行任务的经验,可谓十分全面、丰富。
新一代上将中类似***经历者为数不少,其中在集团军和相当于集团军的特种部队领率机关,担任过军政指挥员的有106人,占72%。其中包括集团军军长32人,集团军政治委员35人,海军舰队或军级基地、军区空军或军级作战部队、第二炮兵战略基地的军政一把手39人。
上将,无论是在外军还是在旧中国历史上,都是军中精英。我国新时期148名上将也不例外,他们除了担任部队重要职务以外,绝大多数还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中央***领导机关担任过或仍在担任着各种职务。其中有:中共中央副***1人(***)。
中共中央***1人(***)。
中共中央***9人(***、迟浩田、***、张万年、***、***、***、***、***)。
中共中央***处***3人(***、张万年、***)。
中共中央委员114人(中共中央副***和***未在此数内重复计算)。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2人(凡之后或之前曾担任正式中央委员者未在此数内重复计算)。
******5人(***、迟浩田、***、梁光烈、常万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46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2人(洪学智、赵南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7人。
中央***副***9人(***、张震、迟浩田、张万年、***、***、***、***、***)。
中央***委员23人(担任***副***者未在此数内重复计算,他们是:李耀文、***、***、赵南起、于永波、傅全有、王克、王瑞林、梁光烈、李继耐、廖锡龙、陈炳德、乔清晨、张定发、靖志远、常万全、吴胜利、房峰辉、张阳、赵克石、张又侠、马晓天、魏凤和)。
五五年授衔惊人一幕 这十大将军竟是后补的评定大将的几项条件: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抗战时期的旅级或相应的军区及总部级,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级或野战军总部级。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各期的重 大贡献等等。依此条件来看,萧克无疑应列位大将。
在红一方面军几个军团长和军团级领导中,除了离开军队的以外,彭,林,聂,罗,均是元帅,其余的,五军团 董振堂战死,八军团黄劲功在延安被枪毙,九团罗炳辉47年病逝。七军团寻淮洲战死,粟裕封大将。
谭政,罗瑞卿,黄克城,陈赓这些在红军时期,抗战初期,及解放战争后期职务均低于萧克,或与其同级的老战友,都封大将,而萧克是作为一个方面军的代表,却 只列上将,感觉是低了。请看,抗战初期,115师师长***,元帅;副师长***,元帅。
萧克,刘亚楼,陈昌浩,***,周士第,陈士渠,阎红彦,李聚奎,周纯全,王建安
129师师长***,元帅;副师长***,元帅;只有120师,师 长***元帅,副师长萧克,上将。萧克是四野最后一任参谋长,接刘亚楼。职务也不算低了。谭政是同期的四野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同期四兵团司令,罗瑞卿离开兵 团出任公安部长。肖克在毛张之争中站错了队是其终身不得重用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当年的120师还有一个传闻:抗战初期,***指挥120师不利,导致120师中原六军团和陕北红军干部要求撤换***。这就是所谓“逼关反贺”事件。 关者,乃***也。出面反贺者为三王(***,王首道,王恩茂),萧克不表态。
被认为是幕后支使者。后李井泉(时任旅副政委)向***汇报,***将贺,萧同 时调离120师。以后120师因各种因素被分解。原六军团一部后来去了东北,另一部和原二军团及陕北红军一部以后归于彭总的一野。假使按红军方面军的因素 来看,许光达的大将应该是萧克的。
二方面军的最高负责人实际是***。***,王稼祥,顾作霖三人乃中央苏区后期的新三人团。反毛最激烈实际是他们。当然 还有***,博古和一定程度上的***。评定军衔时,***已去世,故没有人会替萧克出头。况且,即使***还活着,究竟会是怎么个活法还很难说。我们只 要看看后来的***,王稼祥就应该知道了。
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后,曾就***的中央与陕北的中央的关系进行过讨论。此时大部分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领导都对***等人不和***等 人打招呼,单独率领右路军悄悄北上不满。包括***和***也持不同看法。长期有人只提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兵折将,使原先的八万兵马就剩四万多人。
1938年的120师
这里需 要明确两点:1。在四方面军的八万人中,有多数是川北一带的官兵,乡土观念也很强,不愿离开川北。( 一方面军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也同样有很多官兵逃亡,这是很正常的。) 2。四方面军南下战斗也为保证一方面军北上起了掩护作用。
二,四方面军最终北上绝非象有人所说的那样,是经过什么激烈斗争,才迫使***北上。最关键的因素,也可说是决定性的因素,是张浩 ( 林育英 ) 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到了陕北。张浩是二,四方面军最终北上的决定因素。再着,就是***的态度。***认为毛,张作为争端的双方都有责任。***,张浩是 作为调停人促使二,四方面军北上的。
这段斗争在记忆中终身难忘。我们看看以后***方面的主要领导人和大部分高级将领的结局,就不难明白。
***投奔***。
***终身有职无权。(当然,还有井冈山时期的原因。***对***并无恶感)
***50年去世不提。***除了战争年代,基本不用。58年遭批。
军衔被人为压低,为何不喜欢的上将萧克
萧克抗战初期用一下,解放战争后期用一下。58年遭批,离开军队。
***抗战初期用一下,以后基本不用。59年后协助***主持***。***中离世的第一个元帅。
***47年离世不提。
***长期不受重用。***期间,忠厚的***被***任命为军队***小组组长,但第一顾问却是***。1976年后,还是山西小老乡***开始委以重任。但此时的***已年迈体弱。
陈昌浩建国后,在***,***的建议下去了中央编译局。
李特(西路军参谋长。当年追赶***的就是他和黄超。
为此李特与***还大吵一架。但最终还是听了***的劝说,回去向陈昌浩汇报。) 1938年初,在迪化被处决。
在此需要提起的是,1949年,刘邓大军(原四方面军旧部)南下经过李特的家乡时,李特年近70的老母亲不知从哪听说当年的 鄂豫皖红军回来了,思儿十几年的老人家拿着个小木凳,步行8里路,来到霍邱县的白庙集,寻找自己的唯一的儿子。
老人家双手捧着红色的布条,上面是请人代写 的四个字:寻儿李特。可怜的老人家整整坐等三天三夜,也没有儿子的一点消息。老人家不会想到,她唯一的儿子已在11年前就死于自己人的枪口下了。李特无儿 无女。1996年,(被杀58年后)被追任为烈士。
黄超(******的秘书长)1938年初在迪化被处决。
***, 1937年11月,中央保卫部有人问他:你打算去苏联,还是延安?***不加思索地说:去延安。历史告诉***,那是一次生死的选择。因为,几个想去苏联 的西路军将领都被秘密处决。迪化处决的执行者乃是时任中央保卫局长邓发。
受何人指派?一不会是斯大林,二不会是蒋介石,那么会是谁?总之,因为各种因素, 萧克没有列为大将。
王建安,***,程世才,***在红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前都是***手下的军级干部。原拟定大将中有谭震林(山东兵团政委,许为司令),***(四方 面军30政委,程世才为军长)。1937年,抗大二期四方面军学员四百多人反对中央斗争***,矛头主要对***和***。带头者为王,许二人,还有洪学 智,陈再道,詹才方,吴世安等将领。***时任四军军长,王建安任政委。他们是四方面军的军级头面人物。
后5名军级干部,6名师级干部,20多名团级干部和2名营级干部均被扣押,也包括告密的王建安。许为王告密之事从此反目。1955年,上将中没有王建安, 是1956年补的。王建安除了因在济南战役中表现较出色,被粟裕任命为兵团司令(时间很短),建国后一直担任副职。
长征时期老照片,***的错误政策导致红军进行长征
原四方面军的老战友已离他而去。而中央 红军的将领也不接纳他,比较孤独,故不可能名列大将。***与程世才同为西路军失败归来者。一个要被授大将,一个最后只是中将。此种根由全在于李木匠的确非等闲之辈,有着过人的才智,从而让老毛 另眼相看。从红军时期的编制来看,各方面军有所不同。如一方面军后来没有军级建制,军团下面是师。而四方面军没有军团建制,方面军下面就是军。
以此来看, 军团和军是同级。以徐海东来讲,其实也是四方面军的一个部分。徐海东自40年以后,因健康原因,加之同年遭到***的严厉批判,后离开军队,一直养病。而王 建安,***这些没有离开军队的人,且资力与徐海东相差不大的人自然会有想法。
刘亚楼如果与九位大将比(许光达除外),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抗战不在国内。
可那是中央派的。资力上输给王树声,陈赓,萧劲光,徐海东,张云逸,但战功不输。资力上与黄克城,谭政,罗瑞卿,许光达同级,战功也胜一筹。理当列位大将。
如果说到中央红军的主力王牌,一军团的红2师首当其冲。可恰恰,红2师没有出大将。陈光的情况已有网友的文章介绍,就不多说了。但红2师政委刘亚楼也没能入选,却是遗憾。如果各位记得不错的话,许光达抗战期间,也在苏联8年。
笔者并非想说55年评定的个别大将没有资格和功绩。他们也都是中共军队的优秀代表。只是不管从横向看,还是纵向看,大将决不应该只有10人。如果***不垮 台,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应是会进入大将的。
陈士渠希望被列位大将,资本是三野代政委,但打仗的确不敢恭维。李聚奎1958年被授上将,按其资力也 当在上将之上。大将稍有勉强。
陈昌浩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西路军失败他负有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
按早期的资历和职务来讲,周士第与大将张云逸不相上下,北伐时期,张时国民革命军11军25师参谋长,周是24师(师长叶挺)73团团长,南昌起义时职务 11军25师师长,南昌起义的部队中只有周士第的部队最后坚持下来了,也就是后来的三河坝担任阻击的部队。
这支部队后来成为***,***部队的骨干。***当 时的职务也就是73团党代表。周没有列大将,有点儿遗憾。
最后谈谈周纯全。此君为***嫡系,最高职务曾是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也是当年的风云人物。也是***中央的常委,自然不可能列为大将。政治斗争的后遗症。
综观大将,上将名录表,以最有代表性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比较:
一方面军:师级基本列位上将,佼佼者为大将,如黄克城,陈赓特殊(干部团团长),谭政,萧劲光(资力老,北伐时就是中将),团级基本是中将,上将为数不少,如***,杨成武,***,***,杨勇,王平等。
四方面军:军级中大将没有。
(王树声是代表方面军)军级中少部分列位上将,王建安,***,周纯全等,师级中少部分列位上将,陈再道,王宏坤,韩先楚,郭 天民等,差距一目了然。可能有人会认为一方面军出来的在以后的抗战和打老蒋中贡献大。
不可否认,这是事实。但这个机会给四方面军出来的将领太少了,让他们 如何表现?以韩先楚为例。韩先楚原是王建安手下的师长,后受重用,率领东野三纵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又打到鸭绿江彼岸。
可惜的是,韩先楚这样的例子在 四方面军太少。同样是红军,55年评军衔对四方面军是不公平的。
毛***睿智点评十大元帅 结果震惊14亿国人
十大元帅授衔时不但级别很高,他们在党内和军内的职务也很高。
在1945年6月的中共七大和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上,十大元帅均当选为中央委员。十大元帅授衔时在中央人民政府的职务***元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其余9位元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还兼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十大元帅授衔时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副***。
十大元帅授衔时在中央***的级别都是中央***委员以上。在历史上,十大元帅谁最早入选***、谁入选***的次数最多、谁在***的职务最高,既是他们被评为元帅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最早参与***工作的元帅是***,1927年5月担任中央军事部参谋长。
入选***最早的元帅是***、***、***,1930年3月入选中央***。
入选***次数最多的元帅是***,从1930年3月成立的中央***,直到授衔前的1954年9月再度成立的中央***,历届都入选,十元帅十大将中仅他一人。
入选***次数最少也是最晚的元帅是***,1954年6月进入中央人民政府***并增补为***副***,当年9月第一次入选中央***。中央***中任职最高的元帅是***,1931年、1934年两届中革******。
本应该作为开国大元帅的***,对十位开国元帅的考语、点评,眼光非常独到,赞誉也很特别:
称***是“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自从井冈山会师后,***就成为我军偶像级的人物,各个时期担任总司令,与***的配合相当默契。朱老总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忠厚绵长,***对他赞誉有加。
称***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老总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独行,但打仗绝对是勇夫和猛将。在战争年代,***就是依仗***这样的大将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称***是“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朱毛在井冈山会师时,***看见一个娃娃样的军人在给部队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 也有枪,也能坐天下!”***得知这个人是指挥部队在敖山庙、耒阳城打了胜仗的***营长,于是感慨道:一般的营长也只是领兵打仗,没什么政治头脑,而面前 这个娃娃营长却满是“红色割据”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完全一样,今后堪当大任。
称***是“一条龙下凡”。红军长征途中,前有金沙江天险,后有数十万追兵,许多人都担心部队过不了江。
***则风趣地称赞***是“一条龙下凡,肯定能让我们渡过天险长江”,对***的才干深信不疑。
称***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在“三湾改编”时曾以***“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例子鼓励起义军。
到陕北后又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可见对贺老总的器重。
称***“是个好同志”。“***”中,一次红卫兵批斗***,***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语录》第某某页。毛***教导我们说***是个好同志。
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在一旁的周总理作证说,确有此话。于是***过关。
1972年1月***不幸逝世,极少参加党内同志追悼会的***亲自参加了***的追悼会。
这是***参加的最后一个追悼会。可见对昔日老战友的尊重和怀念。
称***是“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是第一位逝世的元帅,***十分悲痛,并把悲痛化解成一首悼诗,以寄托对老部下的哀思。
这既是对罗帅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
称***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只身回到延安,***不但没有责怪,而且亲自接见,百般抚慰。
***深知***对党的忠诚,他记得***在红军最困难的关键时刻说的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那句话。
因此,***在***最困难的时刻,说出了暖人肺腑的安抚和鼓舞的话,这也是对广大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安抚,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
称***是“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就是新的鲁智深。”抗战期间,聂帅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并使之发展、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对此,***甚感欣慰。
解放战争中后期,***一直在晋察冀根据地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对***褒奖有加。
称***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借北宋重臣吕端的美誉来评价叶帅。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却野心勃勃,想加害于***,幸亏***及时报信,***才得以脱险,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对叶帅睿智和才干,***十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