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吴俊升 吴俊升行辕“大帅府”
吴俊升奉天昌图人,奉系军阀。1876年夏,吴俊升只有十四岁,因故离开昌图兴隆沟,随父吴玉搭营口贩盐的商船经三江口沿河而上,来到水旱码头郑家屯(双辽旧称),在传家店(今白市道口)柴草市附近落脚。从此一直到1928年6月皇姑屯罹难身亡整整52年,始终没有离开郑家屯,即便任所远在外地,郑家屯还有他的亲人和家业,所以郑家屯作为他的第二故乡,仍是他常来常往的地方。他在郑家屯留下了许多值得追忆的往事。
吴俊升由后路巡防营统领升任洮辽镇守使时,他在郑家屯的家眷还住在城西鲍公馆胡同。直到他当上黑龙江省省长兼督军,才决定在郑家屯兴建一座私邸,这就是人们称谓的“吴公馆”,俗称大帅府(现博物馆)。
郑家屯是吴俊升的发祥之地,对公馆的建设有很高的期待,设想建成后的公馆要和奉天张作霖的大帅府媲美。一开始就从规模、样式、风格、质量等方面下了功夫,派人到奉天考察学习,拿来图纸,请英国建筑工程师画图设计。
吴俊升不喜欢欧式,决定按张作霖公馆的图纸施工,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从卜奎(齐齐哈尔)、奉天、哈尔滨请来的。终于在1921年农历4月正式动工。公馆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对动迁的大批民宅都给了一定的经济赔偿。
吴公馆的建设历经3年时间,于1924年春竣工。在当时,吴公馆是郑家屯规模最宏大的仿古建筑,雕梁画栋、磨砖对缝,青瓦起脊。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格给人以典雅、华贵之感。中轴线前后三进院套,东西跨院和正房之间,均有回廊和月亮门儿相通。院井之内青砖铺地,中间甬路用鹅卵碎石铺成。中套院最为别致,不但占地面积比前后两进套院都大,房舍建设也更加富丽。东西厢房和正房门前都有廊庑,又有甬道栏栅,室内均为进深五间,硬山大脊式,房内通风良好,采光充足。吴公馆的内建十分考究,有卧室、书斋、客厅,还有花厅、偏厦、廊庑,共140间。房门和窗扇全是红木镂花细格,做工十分精细,一进院庭就给人以气宇轩昂的感觉。为冬季取暖,内室建成地下火道,不亚于今天的“暖气楼”。
1925年春,吴俊升为使府邸的气势更加雄伟,决定从正门两侧的围墙炮楼为起点,横跨东西马路,用长方形青石板磨缝垒建两座高20米,宽60米的青石大拱门,大拱门之间形成一个长方型的广场,这就是所谓的吴家辕门。府内如有要事,可以在两道青石拱门下设置哨卡,阻截交通,戒严管制。
辕门建成后,公馆在正门内外增设了前后影壁墙,正门外隔马路的那块长7米,高3米的青石镂花大影壁,红漆为底,上面是“紫气东来”四个泥金大字。大门内小影壁墙上的“仰止”二字是张作霖所题。府门前置有汉白玉鼓石、拴马桩和上马石,府门外观非同一般。
吴俊升为了进一步在发迹的故里炫燿自己的文治武功,在公馆以北300米处建了一座家庙。家庙规模不大,但正殿左右设有偏殿,前庭设有朝房。前殿供奉的是吴俊升父母的泥金塑像;正殿内供奉的是吴俊升的戎装骑马青石雕像。四壁彩绘的是吴俊升挥兵征战的图画。
第一面为“苦难童年图”。刻画了吴俊升从小为财主放猪牧马,衣不遮体,受尽冻饿困苦的童年生活。
第二面为“血洗葛根庙图”。画的是吴俊升任后路巡防营统领时,统率兵马在葛根庙战役中大败乌泰的浩大撕杀场面。
第三面是:“剿灭巴布扎布图”。此幅画活灵活现地记述了吴俊升与蒙古动乱首领巴布扎布在索伦山浴血混战的场景。
第四面为“剿灭郭松龄反奉图”。画的是吴俊升的精锐骑兵,雪夜奔袭白旗堡,使反奉将领郭松龄军营被焚、溃不成军,最终被俘身亡的情景。
吴家庙平时不开,只在各地高级将领和官员、亲戚前来拜谒时方开启庙门,来访者向吴俊升的双亲像敬香。平时庙门紧锁,庙中有道士七人,亦多为吴俊升近族落魄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帅府被伪县府占据。解放后,为双辽县政府机关所在地。1970年以后,大帅府前一进套院被拆除,改建为县公安司法机关办公楼。吴辕门在1975年战备时期,因修建长通(长春至通辽)国防战备公路亦被拆除。
吴家庙两层大殿,毁于日伪时期,至今其遗迹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