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传教士戴德生扬州故居耶稣堂摇摇欲坠盼尽早修缮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位于皮市街147号.149号的耶稣堂,是扬州最早的一座基督教礼拜堂,系清同治五年由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建,他是中国内地会教派的创始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这座市级文保单位早已破败不堪,岌岌可危.昨天,市教会负责人朱明华女士呼吁,对其采取修缮措施,恢复其昔日风貌,以发挥其历史作用和旅游.文化价值,迎接扬州建城2500年.据介绍,戴德生还有部分遗物以及相关史料保存在香港的后人手中,如果戴德生故居得以恢复,后人愿意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无偿捐献,以充实故居藏品.[现状探访]破败小楼墙体严重坍塌昨天下午,记者

位于皮市街147号、149号的耶稣堂,是扬州最早的一座基督教礼拜堂,系清同治五年由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建,他是中国内地会教派的创始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这座市级文保单位早已破败不堪,岌岌可危。

昨天,市教会负责人朱明华女士呼吁,对其采取修缮措施,恢复其昔日风貌,以发挥其历史作用和旅游、文化价值,迎接扬州建城2500年。

据介绍,戴德生还有部分遗物以及相关史料保存在香港的后人手中,如果戴德生故居得以恢复,后人愿意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无偿捐献,以充实故居藏品。

【现状探访】

破败小楼墙体严重坍塌

昨天下午,记者赶到位于老城区的皮市街,在一片萋萋荒草中,看到了两座摇摇欲坠的小楼,随着皮市街的拓宽,小楼已成临街建筑,只见周边杂草丛生,破碎瓦砾散落四处,当年神圣的基督教堂荡然无存,其中,一栋小楼西侧数间房屋因风吹日晒,年久失修,墙体严重坍塌,梁柱袒露,屋檐空洞,小楼一侧难遮风雨,另一侧仍有人居住,走廊晾晒着居民生活用品,安全隐患令人堪忧。

在两楼之间,有一处面积约有300平方米的小院子,据住户介绍,院子中间曾盖有小礼拜堂,在礼拜堂的南北两面各有侧门,可以通到南北两楼。故居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占用,小礼拜堂因失火焚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南楼一间房间里礼拜。

朱明华介绍,戴德生留在皮市街的这处故居建筑面积为698平方米,长年缺少修缮,经风雨侵蚀后早已成了危房,虽然相关部门早已对房内住户下发了危房通知书,可如今房内还有人员居住。

呼吁恢复原貌,然后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朱明华介绍,戴德生是英籍内地会传教士,他是中国内地会教派的创始人,1866年抵达扬州后,在皮市街建中式楼房两幢,创立内地会教堂。

“戴德生故居是市级文保单位,具有不可低估的文物价值。”朱明华呼吁,应尽早抢救这一市级文物,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尽早开展维修保护工作,发挥其历史作用和旅游、文化价值,为迎接建城2500年作出应有的贡献。

“戴德生虽然是一名英国传教士,但在扬州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迹。”朱明华说,待故居修缮完成后,可将这一市级文保单位申报省级文保,为文博城建设再添一抹亮色。

【历史回溯】

英国传教士在扬开办官话学校

就在戴德生将内地会教堂建好的1866年,扬州发生了轰动一时的“扬州教案”,当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缄三在扬州三义阁开办育婴堂,半年间死亡婴孩24名,于是民众谣传传教士私藏小孩,暗地烹而食之,扬州人愤而张贴揭贴,要求驱逐洋教。

这件事也影响了戴德生在北河下牛奶坊创立的内地会训练所,在“扬州教案”发生后即遭停办,不久,戴德生又在扬州设立内地会女布道学校,专门训练初来中国的外国女传教士。

光绪二十年,戴德生在原址续办官话学校,培训外籍女传教士学习官话(汉语普通话)。由科尔(F.Cole)负责,格里菲思(E.B.Griffith)和金(W.Y.King)为助手聘请中国教员3人,民国十年底有学生20人,训练期限通常6个月,开设课程有汉语和汉字书法。抗日战争后停办。

一生挚爱中国,堪称中西文化交流先驱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戴德生孤身一人来到中国传教,他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传播真爱的先行者,又是一位挚爱中华的奉献者。”朱明华说,戴德生来到中国时,正是太平天国战争的动乱年代,天性善良的他对饱受痛苦的中国人民充满同情。

在传教途中,戴德生行医治病,为缺衣少药的农民送去无私的帮助,他与中国百姓打成一片,脱下西装,换上中国的马褂长衫,和最贫困的农民一样吃喝,在完全陌生、对外国人怀有极大敌意的地方奉献他毕生的爱。对英国政府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表示极大愤慨,对外国商人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行为也极反感。

他曾说:“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我若有千条性命,绝对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他将一生完全奉献给了他挚爱的中华大地,直到他在湖南长沙离世,他和妻儿的尸骨都被葬在了镇江,葬在了他热爱的中国大地上。

【后人心声】

后人愿将戴德生遗物无偿捐献

朱明华透露,戴德生的灵柩虽然安葬在镇江,但他的活动足迹大部分留在扬州,上世纪末,他的后人曾不惧路途遥远,专程从异国远渡重洋来到扬州寻访先祖的足迹,在皮市街的这处故居前,戴德生的后人因房子的破败心酸不已,并留下了希望早日恢复故居风貌的愿望。

据了解,戴德生定居在香港的后人手中还持有一些戴德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一些手迹资料等,朱明华表示,如果戴德生故居能够恢复,后人愿意无偿将文物捐献,为戴德生故居增添重量级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