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集团吴碧磊:十年腾飞无捷径 厚积薄发果
汽车网-《中国汽车报》8月6日报道 在我看来,新世纪的十年是中国卡车技术水平从量变走向质变,并能与国际先进水平对话的十年。在这十年里,中国卡车业不仅实现了从准重卡到重卡技术和产品的跨越,而且也实现了市场销量和企业实力提升的跨越。正是这十年,为中国卡车下一步走出国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世纪的十年对于我而言,同样意义非凡。我有幸全程参与了解放J6项目的开发,见证了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成长历程。在带领团队解决一个个难题的同时,我的业务水平有突飞猛进的提升,我对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信心更加坚定。
积蓄力量
1992年7月,我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毕业,被幸运地分到向往已久的中国一汽,而且是被称作一汽“心脏”的技术中心,由此开始了研发生涯。
当时的一汽,产品开发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给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创造了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考虑到卡车产品平头化、柴油化、重型化已成为国际发展趋势,我所在的中重型车部全力以赴地开发解放“五平柴”CA150PL2系列产品。
一汽自建厂以来就生产长头系列卡车,平头系列卡车不仅是一个全新的产品,而且也是一次产品设计的革命,因此从上至下均给予高度重视,并投入巨大心血。
由于刚进入工作岗位,很多工作都要边学边干,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尽量利用下班时间了解车型资料、熟悉开发流程。当时,我住在距离单位几十公里的郊区,有时忙到深夜,错过末班车,就把设计室的椅子拼起来,小憩一会儿,第二天继续工作。
3年后,我们顺利完成了“五平柴”项目的开发,第三代J3解放CA150PL2卡车于1995年5月全面推向市场。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对产品开发的理解逐渐全面、深入。
在此期间,我的工作能力得到领导肯定。“五平柴”项目结束后,我主持开发了解放“七平柴”、运煤车、五吨军车等J4系列产品。
卧薪尝胆
2000年,一汽“十五”规划出炉,其中提出从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实际需要出发,全系列同步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重卡的构想。我有幸担任解放J6研发项目经理和技术总师,领导的信任让我既感动,又备感责任重大。
在研发初期,我们对国际先进卡车的了解极其有限。基于J6项目的重要性,集团加大了研发投资力度,提供了奔驰、曼和沃尔沃等多款国际高端重卡作为样车,使我们与世界重卡的对标工作得以展开。
除了大量路试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重卡的性能和结构,我们还彻底解体了一辆样车,反复测试和分析拆卸下来的1.5万多个部件,并将数据记录在案。这个过程足足持续了三年时间。不过,正是这些数据让J6得以诞生。
我始终相信,自主研发没有捷径,只有大胆地迎难而上。在开发J6的7年中,研发团队遭遇的失败和克服的困难很难数清,不过无论遇到多么艰巨的技术难题,我们总能迎刃而解。然而,J6上市后的受挫,却一度让我们举步维艰。
2007年7月,汇集一汽人智慧结晶、代表中国重卡最高技术水平的J6下线,但成功并未随之而来。由于产品档次大幅提升,一些技术相对超前,J6被挡在市场之外,销量迟迟没有达到预定目标。
2008年上半年,我们不得不为重卡排放升级而造成的国Ⅱ车需求集中释放让道,好不容易盼到下半年,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机,重卡市场降至冰点。不过,我们没有气馁,更没有动摇,而是将其视作完善产品、培育口碑的机会。我和同事们一方面改进产品,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配置和销售策略。
厚积薄发
事实证明,2008年的卧薪尝胆为J6的厚积薄发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渐消散,2009年J6销售开始渐入佳境,尤其是在下半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今年以来,解放J6销售依然火爆异常,甚至打破了淡旺季的划分,每月产量都在6000辆左右。
这既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说意料之中是指,从J6项目确立后,我们就坚信这款车必定成功。意料之外的是指,J6在去年下半年重卡市场持续火爆的情况下,实现月均产量3000辆,时至今日这个数字翻了一番。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和同事们一直都很忙,尤其是最近,经常一连十几天回不了家。不过,看到解放J6现在的市场表现,我们觉得再辛苦也甘之如饴。
讲述人:一汽集团技术中心解放J6研发项目经理、技术总师吴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