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邓演达 邓演达我们的政治主张 邓演达:从惠州走出的民主革命政治家
乡人称邓演达家的大宅为“新屋仔”。“新屋仔”门前有个晒谷场,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耍。如今,“新屋仔”重修如故,依然是乡亲们休闲的好去处,邓演达父亲邓镜人创办的鹿岗学校早已改名为演达学校,依旧书声琅琅。
在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以邓演达故居和邓演达陈列馆为核心的邓演达纪念园,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鹿颈村,也成为岭南新民居示范点之一。
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政治家、军事家,这位从“新屋仔”走出去的惠州人,为民众谋取幸福生活披荆斩棘。他一直都是乡亲们的骄傲。
邓演达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他对我国民主革命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留下了些什么?记者日前通过走访邓演达纪念园和翻阅大量历史文献,采访农工党党员、邓演达研究学者、邓演达纪念园讲解员以及邓演达家乡的群众,了解了一个更加生动丰满的邓演达形象。
矢志报国
14岁上军校秘密加入同盟会
车子从市区开出,随即转入惠澳大道,再沿一条水泥路一直往前走,记者来到邓演达出生的鹿颈村。
当地和邓演达同宗村民告诉记者,他们祖先由梅县迁居该地,世代务农。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人为清代光绪年间的秀才,初创该乡私塾并创办鹿岗学校,也就是现在的演达学校前身,该校已有80年历史。母亲叶氏,为农家女,劳作终生。邓演达出生于1895年3月1日,在家排行老四,其大哥邓演存,陆军大学毕业。
已是78岁高龄的邓演达胞妹邓仪端女士,和邓演达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她告诉记者,她于1933年在香港出生,出生的时候邓演达已经牺牲。邓仪端说:“虽然我和兄长未能见上一面,但从儿时起便经常听家里长辈谈起他的往事,每次谈及邓演达,家人虽有伤感与惋惜之情,但都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邓仪端说,她的父亲邓镜人很开明,10个子女中有3个还参加了东江纵队。邓演存和邓演达两兄弟的字分别是“竞生”、“择生”就是借用《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
去年,邓演达纪念园征地建设非常顺利,许多村民说,这些地以前就是邓演达父亲的,现在用来建设邓演达纪念园也是应该的。传闻,当年村民生活贫困,邓演达家就把这些地分给佃户。当然,这些地是不是邓演达家的,邓演达家是否给佃户分过土地,这些传闻已无法考证。
1909年,是邓演达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年仅14岁的邓演达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
邓演达纪念园内的陈列馆里头,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非常醒目——— “广东陆军小学堂师生合影”。讲解员温志鹏告诉记者,1909年,邓演达入读该校时年仅14岁,是学校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聪明好学全校皆知,尤得革命党人邓仲元器重,将其秘密吸收为同盟会员。
据农工党理论研究专家樊振介绍,当时全校参加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只有20多位,各期学生都有一位党务主持人。邓演达这一时期的同盟会员有郭冠杰、肖冠英、廖尚果、陈济棠等人。有一次邓仲元对其同乡学生廖尚果说,要多努力,争取得个第一名,为惠州人争光。
廖尚果回答说:争取第一名自有邓演达,轮不到我,不找这个麻烦。参加同盟会后,他们经常传阅秘密宣传刊物,深受教育。每逢节假日,又经常集结在一起,到黄埔郊外活动,讨论国家大事,在革命大潮中,逐步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