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社交动机在

2018-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际关系中的体现一.什么是印象管理人类不可能离群索居,都有与他人往来.建立联系的需要和愿望,也都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可和肯定,获得自尊感,在他人面前显得有"面子",并最终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评价和报赏.为了使相互之间的交往能够建立并且维持下去,在别人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并使别人产生好感是前提和关键.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印象不佳的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可见,由于受到社交动机的驱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恰当的印象.这种试图控制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印象的过程和现象,在心理学中

人际关系中的体现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人类不可能离群索居,都有与他人往来、建立联系的需要和愿望,也都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可和肯定,获得自尊感,在他人面前显得有“面子”,并最终获得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评价和报赏。为了使相互之间的交往能够建立并且维持下去,在别人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并使别人产生好感是前提和关键。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印象不佳的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可见,由于受到社交动机的驱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恰当的印象。这种试图控制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印象的过程和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有人称之为印象整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交动机在实践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对自己的印象进行管理和控制,有助于人际交往的发生与维持,这种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求职者在重要的招聘面试之前都会精心选择自己的衣着服饰、斟酌自己的言谈表达,以展现自己的最佳形象。另外,人们在面试过程中常常会去猜测招聘者的偏爱,有意无意地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投其所好,因为这样做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与认可,更有可能得到那份工作(得到社会奖赏)。其实,不仅个人之间的往来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往来,也常常通过隆重的仪式、盛大的欢迎、热情的款待等印象管理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友好和尊重。在对方国家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为双方之间的友好往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为了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对印象的管理必须恰当,也就是说,要符合具体环境和具体场合。例如,我国早期的革命活动家彭湃同志,刚开始下农村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群众时,尽管革命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但工作总是开展不好。什么原因呢?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后来经人提醒才知道,自己每次到农民中去都是西装革履、一副阔少派头,总免不了让农民觉得格格不入。于是,他换上了农民的粗衣短打,操起农民习惯的方言土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民运动终于轰轰烈烈地发动起来,他也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可见,只有恰当的印象管理才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二、印象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90)可以说是最早进行印象管理的探讨者了。他在其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中,用多重自我的比喻(metaphor of multiple selves)来描述人类行为。詹姆斯认为,人有多重自我,在不同场合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方面,而非仅有简单而统一的自我概念。他指出,“一个人总是很看重自己所处的群体的意见,当这些群体的意见明显不同时,这个人会有多个社会自我。他通常在不同的群体中展现他的不同侧面”(1890)。也就是说,我们为了取悦于不同的对象而很巧妙地表现出多重的社会自我。这一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印象管理理论家们。

对印象管理领域的研究产生划时代作用的应首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他的理论是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号互动论者米德(Mead)和库利(Cooley)强调参与社会活动的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效地控制社会行为。

因为人们留给他人的印象说明了他人怎样知觉、评价和应对自己,所以,有时人们用一个给他人造成特定印象的方式做出行为。戈夫曼发展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他那本享誉世界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中,戈夫曼指出,印象管理包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建立意义与目的的种种尝试,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帮助我们预期别人对我们的希望是什么。

印象管理是相互的,它有助于梳理和润滑社会关系,避免尴尬局面的出现。

戈夫曼的理论被人们称为戏剧化比喻(dramaturgical metaphor)(即生活如同一个戏剧舞台)。根据他的看法,我们每个人都是表演者,其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