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楠陈侃凯 “斯•叙”丁楠 陈侃凯书法展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兼以敦煌写经,很朴拙很长枪大戟的一路.而我在写张旭的''粗头乱服''.他居深山老林,我在喧嚣城市.我们都写得另类而潇洒.他那屁大的客厅,却名之曰:象园.有年夏天,我去象园,看他裸衣搦笔,和着汗水蘸墨,滴在宣纸上,龙飞凤舞,不亦快哉!后来,好多年过去了,大家忙生活.时间真的漫长啊,手中的笔快要凝结成句号,心中的笔慢慢掉毛老去.我们再见面时,小丁华发成了老丁.见面曰:我读老庄.庄子和佛祖原是好朋友.哈哈.哈完,却将书作拿出来看.见行军列阵,烽火雷电,长蛇纵横,跃然纸上.其时,他隐居在南京中华门外青

,兼以敦煌写经,很朴拙很长枪大戟的一路。而我在写张旭的’’粗头乱服’’.他居深山老林,我在喧嚣城市。我们都写得另类而潇洒。他那屁大的客厅,却名之曰:象园。有年夏天,我去象园,看他裸衣搦笔,和着汗水蘸墨,滴在宣纸上,龙飞凤舞,不亦快哉!

后来,好多年过去了,大家忙生活。时间真的漫长啊,手中的笔快要凝结成句号,心中的笔慢慢掉毛老去。我们再见面时,小丁华发成了老丁。见面曰:我读老庄.庄子和佛祖原是好朋友。

哈哈.哈完,却将书作拿出来看。见行军列阵,烽火雷电,长蛇纵横,跃然纸上。其时,他隐居在南京中华门外青龙山,闭门读书写字.想其高蹈出尘,不亦快哉! 弘一法师论书法说:上乘书法全在佛学中。予曰:熟读佛经,益之以酒,便自名家。

看他一手持酒,一手持笔,于午后微醺中抄《金刚经》,不亦快哉! 眼下啥都涨价,文房四宝涨得比房价还要快,他妈妈的,果是宝也。我等快要连文人都做不起了,更遑论什么家不家的!忽有人见面称呼“大师”,心中窃喜。

一日听一位前辈论当今文化,愤然曰:大师等同妓女!想起某人当面相谀,于是莞尔,不亦快哉! 老丁非我,默然自甘。常晚上作书画,以至深宵。宣纸的价涨得邪乎,画着写着,心中想着宣纸所剩无几,心中惶恐,愈加认真,唯恐浪费了,不意这样更加糟糕。

书画事,须从容优裕,于松石云影中挥毫,乃为快事。念此,,便胡乱涂抹,肆意张扬,反而胜平日多多,直至纸张用尽,一夜激动无眠,不亦快哉! 古人画画曰写,写字曰画。

我们也写了,画了,却又不知个所以然也。还自以为是,不管古不管今,自得其乐就好。人生就这样,累并快乐着,而不是快乐着并累,此中大有机巧,只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看见老丁,十指黑乎乎,相互笑曰:不亦快哉!

我曾学楷,请教啥子叫楷法?答曰:小跑步。古人说楷如坐,行如行,如何是小跑步?彼不答,曰:吃茶去。又问:如何学章草?答曰:隶耳。他后以钟繇法入于皇象,作品参加了中国书协的诸多展览。一时甚获好评,风乎云乎,不亦快哉!

老丁的口头禅是“感觉好”,乃正色问曰:何谓感觉?答曰:譬如购物,看见极喜爱之物,袋袋里没钱,感觉如何?学古如同储蓄,创作如同开支,搞不成外贸,就拉动内需。如何如何?于是,相与大笑,不亦快哉!

我辈作书画,纯属娱乐,指望靠这个东东谋生糊口,难矣哉。老丁亦无千秋之想,传于后世。常问:传之于谁?后人可能都不搞这个东西啦,哪个有耐心看这些?咱基层小民,是为了减少碳排放量,画画,写字,做一点环保贡献而已,这也算绿色人生了。

呵呵,不亦快哉! 作品集出来,只要不丢进垃圾桶,就阿弥陀佛了。贾平凹说在地摊看见自己赠某人的集子,于是购买,题上:再赠某某,寄去。老丁的集子,想必会被人收了,包好,插进书架,闲来常翻阅,还赞誉不绝…哈哈,不亦快哉!

作品集里的东西,找个地方展一下,拉几个朋友开个研讨会,忽悠一些大小老板购买,挣点票票,弥补这么多年来的辛苦,并因此跻身一线书画家,眼瞅着平方尺累千累万的”呼呼”涨着,不亦快哉!

为老丁写这篇东西,拖了很久,丁数催,极欲一见,想他看时的失望之色,不亦快哉! 看老丁忙于出集子,画,写,拍照,存电脑,联系出版。电脑不会,忙得一身汗,还较真,还乐此不疲。

然后是题字,找人写序,写跋。老丁说:这个…不亦快哉! 想想自己的集子也不知啥时生出来,着急!不亦快哉!想想生出来就好评如潮,开心!不亦快哉!想想很快就名利双收,很爽!不亦快哉!想想…..不亦快哉!

黄粱一梦,醒来!不亦快哉!神马都是浮云,开心!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快哉! 2011年 12月27日叶江秋写于金陵象园 换个角度 ——陈侃凯书法创作谈 黄正明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们已长期习惯于用传统、经典的定式创作、学习与欣赏书法。

蕴藉典雅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庙堂之气的颜鲁公、文书俱佳的苏东坡、八面出锋的米南宫,中和平正的赵孟頫,他们的书翰,确实堪称经典,亦为正脉。

然书史千年,出落他几个乱头粗服、个性乖张、奔呼号走者亦属正常。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观之,陈侃凯是后者的拥趸,他追求的自然、率意、乃至放诞、随意,抑或狂狷、乖张的成分更多,远远不料常人眼中的所谓经典与传统。

传统、经典是个啥?我以为,她不仅仅是二王、欧虞、是董赵,颜柳。她还应该包括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残碑、经卷、墓志、砖铭,还应该算上徐渭、板桥、金农等一众在野而出彩的书家,如果没有了这些个性独具的书家,恐今天的书法会全无了生气的。

每一个时代,多多少少皆会出现几位天赋禀异的书家,或经典,或乖张,因为秀异,故而拔萃。 陈侃凯,就是走在这条少有人问津的路上。初学书法时,他渴望经典,一头猛扎进去,汲取着古人丰厚的营养,如饮甘醇,如品佳茗,受益良多。

然经历了数年艰苦的临池之后,他渐渐疏远了二王,疏远了米芾,疏远了董赵,不是前者不够经典与优秀,而是他觉得,学习书法不应该只有一条通往华山的路。

最最重要的是,他要尊从自己的内心。 貌似安静,不多言语的他,内心却是澎湃与激越的。他知道,他要走的路注定会很崎岖,理解和读懂他的人也注定不会很多,但是,他很坚定! 他重笔墨的变化。

在近来创作的作品中,侃凯的用笔用墨都有质变,他在尝试墨与水的关系。但见其作忽而浓涩,忽而淡润,忽而涨满,忽而细劲,在尝试的过程中,时有得意,亦时有感叹,常常还伴着自嘲。 他重情感的宣泄。发乎于情,乃书法之要。

大作小品,皆需情感投入,否则书来平淡。看得出,侃凯作书时的状态,一定是将情感一寓于书的,大的宣泄迅达,小的仔细收拾,张弛有度。 他重娱己再及娱人。如前述,更注重与尊从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其书作既有谴兴之作,亦时常有时不满意,这太正常不过,因为,他对书写的情性要求太高,故而满意很难。

我以为,中国书法创作的路径,对大多数书法家而言,选择的是雅俗共赏的创作之路,那样的成功概率会高一些。

而陈侃凯选择的是识者方可能产生共鸣的道路,这将是一条“高处不胜寒”的险境,但他一定会看到无限的风光。 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陈侃凯并给予他掌声,因为,他的书法不迎合、不讨好,不媚俗。也许,很多人难以读懂或不够共赏,但我很是为他高兴。

因为,陈侃凯写的是自己! 艺术家简介: 丁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南京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受聘于南京工程学院。中国书协名家系统工程重点推出书家。

作品入展全国第一第二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二届楹联展,全国第三第四届新人展,全国第六第八届中青展,首届扇面展,第四届正书展,首届兰亭奖,全国书画小品展,“敦煌杯”全国书法展,“齐白石奖”书画展。获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展”和“五百家精品展”。

南京市政府第五第六届文学艺术奖。江苏省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五星工程奖”。首届江苏省“书法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网、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雅昌网、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家论坛网、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青春》杂志、《金陵瞭望》画刊、扬子晚报、东方卫报、金陵晚报、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均有报道。

作品被国家、省市艺术机构、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民间团体和个人收藏。

近年来,先后在南京、连云港、常州、溧阳、靖江,南通多地举办书法展览。 陈侃凯,1959年6月生于南京,祖籍浙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铁路局书画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曾入展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铜奖)、《第二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艺术展》、《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等展览并获奖。

2008年1月在南京举办《陈侃凯书法艺术展》。 自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出生在南京。早些时候父辈们从上海迁来,居住地浦口、下关、裴家桥、多伦路,几经更换,我曾依父母亲的记忆,失魂落魄地在那些居住过的地方游荡,还有魂牵梦绕不常去的祖籍地和上海,所到之处,我竟忘了自己的存在,并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不可思议。

父母从来没有向我说起过祖籍和曾经居住过的详细地址,仿佛只有朦胧的方位,我寻梦般地在生活中,尤其在梦中寻找。

驱使我如此这般的理由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在我黯然神伤的怀旧过程中,我似乎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保留了一张曾祖父的旧照,父亲在世时常常指着照片得意地向我们说起这位师爷的故事,并如数家珍地道出我祖父的几大箱字画收藏,可我只在祖母的箱子里见过一把扇子,上面是一幅花鸟画,当时年幼不知款名,逢“文革”抄家,被红卫兵收走。

念小学那年,前排座上有一位铅笔字写得十分端庄漂亮的男同学,日后我常去他家,见兄弟俩在父亲的威严下,趴在凳子上练字,我为自己没有遇上这样的父亲而暗自庆幸。

但也不时借来他的作业本,利用上课和家中的时间模仿抄写。可是我学得再像,同学们只将目光投给我前排的这位同学,他的作业本常常在同学们手中传递,我好生羡慕。

说来有意思,事也有连续,等到读中学,同座常从书包里取出一本柳公权《玄秘塔碑》,煞有介事地专心临摹,对我这个孤陋寡闻只见过《雷锋日记》《王杰日记》字帖的人来说,眼睛为之一亮。

于是,在只能借出一个晚上的机会中,我临了个通宵,但还是没有临完,当我睡眼惺忪地将那本碑帖还给同座时,他神情中的拥有,让我嫉妒不已。 那年月,所有古代经典碑帖,书店一概见不到。

如今学习书法,文献资料应有尽有,我在这些闪耀着不朽生命的碑刻与墨迹中对应和寻找自己,看似不经意的过程却划分和呈现出多种不尽相同的风格面貌,但我相信书法是人的情感性灵的真实流淌,甚至于还有创造!这样方能体现出书法艺术丰富而又绚烂的生命力。 古都金陵历史文化丰厚,有感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美好!天增岁月,时光如梭,人生若梦,陶养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