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专家张大宁诠释大医之德
——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肾病名家张大宁
他,是一颗注定不平凡的行星,所经之处,星光璀璨,普照世人。仁心济世的行医之光,勤勉笃厚的治学之光,虔敬恒持的修业之光,弘道匡世的弘扬之光。光芒引领跋涉的足印,点点足印成就了张大宁的“大医精诚”之路——
张大宁,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连续三届担任中央保健医生,1999年被中央授予“优秀中央保健医生”。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中华中医肾病学会主任会员,中国张大宁传统医学基金会主席,澳门中医医疗中心院长,澳门中医药联合会会长,台湾大宁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名誉院长,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天津中医肾病研究所所长。
还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抗衰老学会名誉理事长,兼任南开大学医学院等多所高校教授。
在张大宁教授身上,似乎笼罩了一圈又一圈闪耀的光环,然而访谈中,张教授矍铄的精气神、幽默的谈吐和平易近人的风范,不知不觉就带我们走进了老先生精彩而平实的生活中间。
行医:贵乎仁,成乎术
张大宁出身于五代中医世家。传到张大宁这一代,仍有许多珍贵的线装医书陈列书房。父亲张阳,既是他中医学的启蒙者、教育者,也是他“做人”的典范与楷模。张阳是位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医学大家。
医理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他经常教育孩子们:“做人要厚道,行医要实事求是。要能吃苦,要肯下工夫学,不要把自己看成病人的救世主,要始终把自己和病人看成是亲戚朋友。”张大宁的母亲高文庄是一位贤惠淑达的中国传统女人,她没有文化、没有什么理论,但她以自己的为人、行为身教了子女。
她只是经常说:“做人要能吃亏,男孩子要念好书。”张大宁正是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香门第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儿时,他就能熟练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熟读《论语》、《中庸》、《老子》等经典,长大成人之后,又能通过生活实践,反复“心语”其中的道理,无怪乎张大宁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得越长,领悟得越深。”
按说张大宁已然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牌专家”,请他看病的人不乏各种上层人士,有的专家到此地位早已脱离“黎民百姓”。但他不然,每周应名是两次门诊,而这两次门诊非同一般,从早上一直到很晚,一百多位病人个个认真仔细诊治,丝毫没有一点含糊。
在张大宁六十四岁的时候,有一回从早上八点看到第二天早晨五点,表转了两圈,看到几个病人跪在那,就问他们是不是没挂上号还是怎么。这些病人就说:“我们是看见您看这么长时间的病,还这么认真地对待一个病人,我们谢谢您!
”张大宁说:“我永远记着这个情景。不管他们是什么,病人就是病人,医生就是医生。一个病人找到你他要费很大的力气,他把所有的期望值都寄托给你,你说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病人可能要记一辈子。
有的病人过了30年跟我说,张大夫你过去跟我说的千万别吃羊肉,到现在我也记着。那就是说30年前一个大夫说的一句话他记了一辈子。因为当初我给他看好了。一个学生会记着老师,我看一个病人记着一个大夫比记老师还深刻。一个医生应该了解自己的重担,这样他才能做一个好医生。”
不仅如此,张大宁的认真负责还表现在对待治病实事求是的态度上。每次看门诊,他经常遇到一些不属于他专业范围内的疾病,他都非常耐心地给予解释,并介绍病人到什么学科去就医。
有一次,一个从齐齐哈尔来的先天性输尿管狭窄而导致肾盂积水的病人找他就医,病人开始很兴奋,他说:“可找到张大夫了,这下有救了。”张大宁看后耐心地给他解释疾病的原因,并说明这种病必须到泌尿外科去就诊,不要耽误病情。
开始病人想不通,认为找了很久,走了这么多路,这不白来一趟吗!后来听了张大宁的解释,高兴地说:“过去我们到处求医,吃了许多药,不但花了冤枉钱,还延误了病情,这次虽然没开药,但没白来,我们就踏踏实实到外科去治了。”
对待患者,张大宁奉行这样一条警句:“从个体上、现象上讲,是病人求医生;但从整体上、内涵上看,是医生求病人。世界上是先有的病人,后有的医生,一个医生永远不能脱离病人,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医生,永远不会是个好医生。”
的确,高超的医术、回春的妙手,固然是医者行医的追求,然而一颗仁心对于一名医者更是立足之根本,一生之修行。张大宁是这样讲的,也是一直这样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