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低塘白云寺(芦城庙):背后或有宫廷传奇故事?
今天与同事到低塘街道附近的芦城村办事情,偶过一寺庙,青瓦红墙,二重房檐,香火缭绕,但庙门紧闭,却见“白云寺”大字悬于正门。庙门正对一条小河,潺潺流水,恰又五月花开季节,各色小花盛开,清香扑鼻,引来蜂争蝶拥。颇有欧阳修所言意蕴:“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宋朝,二重檐建筑只有皇家才可拥有)(对比:故宫的二重檐怪兽布局)
寺庙侧门敞开,有“法轮常转”繁体字嵌入门楣,雕刻的如法轮一般的圆润婉转,清新靓丽。
偶遇一僧人,问此为何寺庙,才知是余姚有名的芦城庙,现与白云寺合一,改名为“白云寺”。寺庙共有三座大的建筑,一为大雄宝殿,二为观音宝殿,没有开放的门楼殿门为天王殿。
在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应该为如来佛主,两侧有两得道的弟子祀奉左右,两侧是佛教中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肃穆静谧,却能震撼人的心灵,顿生敬畏,不由双手合十,叨念“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的外观图)
如来佛主背后是观音菩萨的雕塑,神态慈祥,飘逸可尊,手持芙蓉,后有其得道成仙的经历和所遇坎坷故事的系列雕塑。观世音手持芙蓉意味:荣华富贵,品行高贵之意,但并非让世人都必须追逐荣华富贵;而看淡一切,大慈大悲,即为荣华富贵的人生。
出门之后就是面对的观音宝殿,内奉有南海观音,面容祥和,静定锁眉,普度众生。其两侧有各种神态的神灵,诸如豹头人身,羊头人身,龙头人身以及手持兵器的众神灵,还有骑大象、骑狮子的诸菩萨,凝目来人,似有超度之意。
两主殿的两侧有地王菩萨殿和大王殿。在地藏菩萨殿内,供有地藏菩萨雕像,其身后,是无数的已经逝去的人的排位以及或有或无的照片。这些照片有的年代已久,泛着黄色,有的面目不清,尘封已久;有的并非端正的照片,或者只是死前临时拍的,有些阴森可怕。地藏菩萨佛意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可怜这些魂魄能否在阴间成佛,实未可知。但从排位上来看,这些人或许死于非命,都是小孩,或者单身的人,极少有夫妻双方在一起的排位。不忍再看这些漂泊的孤魂,疾步离开。(芦城庙内的大王雕像,其右为大王夫人,估计应为大王奶奶,或者土地奶奶;其左为黑脸判官和白面书生)
在两殿的另外一侧,是大王偏殿,内供有大王,旁边的一位应是其夫人,姑且尊称为“大王夫人”,两人的服饰已经年代久远,但却能看出其神姿的睿力和神明,旁边有几位神灵,但工作人员也未知其尊位。据说,大王殿就是原来路边的芦城庙迁来后所改建,后因公路扩建,迁至白云寺,合二为一。
白云寺和芦城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在道光咸丰年间再次修建。1956年曾毁于台风,到1995年,在当地的一些村民的极力要求下,在政府批准后,由信徒自发捐款,再次兴建白云寺和芦城庙。现在的白云寺、芦城庙香火不断,有来自外地的信男善女来此朝拜。在庙内,遇到一位来自河南的信徒,是位女施主,据她说,这里的观音等诸神极其灵验,自己在探亲的隙间特来烧香膜拜。
让笔者吃惊的是,白云寺的几个建筑的圆形窗棂雕刻有一只完整的、栩栩如生的四爪龙,可见此寺庙实际上和皇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是四爪,寺庙发起兴建者是皇家后裔,但应该是隐太子之类。因为,真正的官方承认的皇家建筑应是五爪龙,“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可见,见此寺庙的人背后一定有故事,而且故事一定和北宋年间的汴梁(当时的首都)有着神秘的关系。
还有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问题:寺庙的天王殿以及后面的几个主建筑为二重檐建筑(即:有两层房檐,可见图片),在我国古代,一般只有皇家的殿堂和园林才能采用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明朝紫禁城中的大部分宫殿建筑正是如此,民间是一般不能私用这种建筑的。与当时的京师(现在的河南开封)千里之遥的浙江小山村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皇家建筑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