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正杰张学友 张学友为什么叫歌神 张学友客观评价唱功如何?
张学友,曾经的四大天王之一,如今已是中国广大群众之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牌天皇巨星,很多朋友都是看着他的电影,听着他的歌长大的。张学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还要数他的歌曲,像《吻别》、《如果这都不算爱》等歌曲都已经成为了经典金曲,在ktv里面必点的几首,而张学友也被人们封为歌神,那么这个歌神的称号又是如何落到张学友的头上的呢?
张学友为什么叫歌神
"歌神"是香港乐坛对他的称谓。张学友不是香港的第一位歌神,如果你知道许冠杰的话,在七十年代他将粤语流行曲带入了主流音乐,这一贡献给了他"歌神"这一美誉,关于他的详细情况可以对照维基百科許冠傑。至于张学友,1992年他推出了《真情流露》这张粤语大碟,在当年的由TVB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上,专辑曲目《分手总要在雨天》获得了"十大劲歌金曲金奖"的殊荣。
为他颁奖的是商台的大姐大俞铮,对张学友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当场授予他"九十年代歌神接班人"的称号。"歌神"这一称呼便由此叫开了。
至于后来大家将这个称呼一路延续下去,一部分原因是香港媒体喜欢给艺人套上各种各样的称号(比如"四大天王"),另外也代表了公众对张学友唱功和为人的赞赏。
但作为张学友本人,则对这一称号不以为然。他曾公开说过,阿Sam(许冠杰)是香港乐坛当之无愧的歌神,而自己只是一个"爱唱歌的神经病"。
张学友客观评价唱功如何?
张学友出道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香港乐坛的鼎盛时期,也是香港本土文化对外输出最为旺盛的时期。生于普通海员家庭的张学友没有远赴西洋深造留学的机会,而是在中学毕业后就步入职场,从事航空公司票务员的普通工作。
这样的早年经历让他获得了超乎常人的情商,因而能够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歌曲都演绎得淋漓尽致。然而,他的声乐功底大多仅仅是来源于自己少时对香港七八十年代当红歌星的业余模仿,并未经过多少严格且成体系的科班专业训练。这就使得他被传统华语通俗唱法的弊端所牢牢桎梏,甚至30多年下来依旧没有太大的突破。
传统的华语通俗唱法脱胎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追求极致的共鸣饱满、音色圆润和字正腔圆。港台七八十年代的老歌手也大多具备如此的特点,如罗文、叶丽仪、徐小凤、邓丽君、关正杰等。这样的唱法具有不小的局限性,它呈现出的音色比较缺少变化,只能表现几种非常有限的主题,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歌手的音域。张学友也大致沿袭了这样的唱法,虽说做出了一些改变,但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