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梅宏 北理工校长胡海岩:理工院校不可缺失人文精神

2018-0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校园草坪上的"延安石"揭示了北理工深厚的办学渊源.伫立在校园中的徐特立塑像.学校承担了北京奥运会部分项目的比赛.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中共中央命名的"自然科学院"在延安杜甫川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1942年秋,毛泽东亲自为延安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庄严整齐的校舍布局体现了这所理工院校治学严谨的特点,而当你走进学校足球场和奥运排球馆,又能感受到学校

校园草坪上的"延安石"揭示了北理工深厚的办学渊源。

伫立在校园中的徐特立塑像。

学校承担了北京奥运会部分项目的比赛。

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中共中央命名的"自然科学院"在延安杜甫川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1942年秋,毛泽东亲自为延安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

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庄严整齐的校舍布局体现了这所理工院校治学严谨的特点,而当你走进学校足球场和奥运排球馆,又能感受到学校青春洋溢的气息。日前,记者走进这所带有"红色记忆"的大学。如今,这里不仅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你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会制定什么样的大学制度,大学师生就会按什么样的制度构架去学习和生活。"校长胡海岩说。

1、大学应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

深圳特区报:社会非常需要杰出人才,在您看来,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胡海岩:现在许多用人单位、企业抱怨大学没有培养出人才,我觉得这是过于狭隘和片面的说法,大学本科的4年仅是成才道路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我不赞成这样片面理解钱老提出的问题。

钱学森40多岁成为世界公认的著名学者,大学本科的学习只占这40多年的十分之一,所以不能仅仅说中国大学存在问题。我们知道,家庭影响、工作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环境,这些都是影响成才的因素,所以,中国的学校难以培养出顶尖人才的命题应从更深层面去理解。有人认为钱学森那代人上的大学比现在的大学更好,这些说法我不太赞同。

我们知道,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代大学生都有难得的家国情怀,即使在国外已经身处高位,当祖国需要他们、召唤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义不容辞地回来,哪怕国内给他们的工资、学术平台等软硬件远不如国外。如果说这是培养人才的成功,我非常赞同。

这些学生的爱国情结、家国情怀让人敬佩,如果我们大量流失顶尖人才,如果学子们没有满怀爱国之情,国家的前途命运将很难想象。要培养出顶尖的人才,我们更应该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包括更注重爱国情怀的培养、对国家建设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等,这些大方面可能更重要。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您希望走出北理工的学子具备哪些素质?

胡海岩:我觉得在如今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北京理工大学对优秀毕业生的评价也不会是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希望北理工的学子都有正确的认识。第一,要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要有责任感,这也是北理工过去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其次,要有好的学术基础,把在这里学习的精深学问转化成建设祖国的力量。

把这两点放在一起就是北理工现在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崇尚道德,达到以追求客观真理为己任的境界;学术精深,能够用精深学问报效国家。

当然这是基本要求,对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在他们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我们有更高的要求。北理工作为一所以国防科技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主体是工程师,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成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

我们并不设定统一的人才标准,无论你将来成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科学家,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我们都引以为豪。现在的年轻人的追求是多元化、丰富多彩的,但是回到最基本的,热爱国家,有一种感恩精神,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恐怕是非常基本的要求。

深圳特区报:请您具体解释一下北理工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内涵。

胡海岩:校训的制定者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全体北理工人智慧的结晶,大家共同商议的结果。从字面上看,体现理工类学院的特色,内涵上强调德和才。另外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我们注意到有些大学的校训拿去做一个工厂的厂训、一个研究所的所训好像都可以通用,没有强调学术的内容。

2006年开始启动校训的制定工作,2007年我到北理工工作的时候,当时已经征求了很多教师、学生以及离退休老职工的意见。经过反复提炼,我们觉得有两点要坚持,一是德才并举,二是要有特色。不要一些全国许多高校都在用的词,比如"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团结求实"等类词汇,这不太像一所高等学府有内涵的校训。

同时,希望涵括北理工的独特之处。校训经过反复推敲,一直到2010年8月才正式确立,是在北理工70周年校庆之前新生入学时发布的。过去学校有一些好的口号,比如"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等确立为学风,这样共同形成北理工大学精神的体系。

2、办了文科院系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深圳特区报:有一个现象,很多理工类院校越来越重视"文史哲"院系的发展,认为理工科院校也不能缺少"人文精神",您如何看待人文精神与理工院校的辩证关系?

胡海岩:几乎所有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后来都发现,没有文科的话学校人文精神的缺失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不利的。但又不能脱胎换骨改造成一所综合性大学,所以很多这类高校开始举办一些文科。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办了文科院系是不是就有人文精神了?我觉得未必,特别是以应用文科为主的,恐怕人文精神体现的还是不够。传统的"文、史、哲"和现在的"经、管、法",显然是"经、管、法"比"文、史、哲"要热得多,那么这样的专业结构是不是可以说就有"人文精神"了,我看要打一个问号。如果天天都围着市场经济转,围着讲着经管法的事情,恐怕人文精神也还是缺失的。

我们在北理工讲人文精神,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受延安精神的影响。人文精神不是靠我们办了几个文科学院就会自然改善的,而是说我们在办大学的过程中要把校园的"精神层面"始终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我认为,把一所大学办好,除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最重要的是高水平的师资,另外一个就是人文精神,你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会制定什么样的大学制度,大学师生就会按什么样的制度构架去学习和生活。

其实,人文精神是最高层次的东西。盖大楼10年足够,人才培养是20年、30年一代人,人文精神对大学来讲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北理工已经70年了,人文精神当然有,但是和理想大学相比,还是有欠缺,所以我们最近刚刚制定完十二五期间的人文建设纲要,大到思想层面,小到学院的楼宇应该如何体现学院的文化,都有一些设想和要求。

人文精神建设需要从更多方面着手,我记得去年和艺术学院院长从台湾访问回来,就请他谈感想,希望他在北理工的形象设计、塑造方面要有作品。学院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自己的学生,还要在孵化校园人文精神方面做更多的事情。

3、实行学部制体现"教授治学"

深圳特区报:谈到建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就不得不谈大学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不得不思考大学"去行政化"的老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海岩:前段时间大家对大学行政化的抨击比较多,本质上不是讲大学老师的行政级别问题,而是讲大学运行管理充满过多的行政色彩。这里又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没有把大学看成是学术机构,而是看成政府的一部分即一个事业单位来管理;另一方面,大学也效仿政府来管理,政府有什么部门,有什么处,大学也有相应的机构与之对应,按照同样的模式来管理。这样做使行政主导作用越来越大,学术色彩越来越淡。

我觉得,这一年多来教育界对这个问题讨论比较多,大家看得也越来越清楚了,既然看到了问题所在,那么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去改进。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改进主要是靠政府来改,很难靠大学来改,因为大学是被管理者,大学能够自己做的是大学内部的管理,就是怎么样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协调好。

北理工是比较早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已经制定完成了北京理工大学的章程,在基本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上下的功夫很大。章程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学术机构"地位,而不是政治组织或政府部门,学术治理的内容占比非常大,对于学术的构架、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权利,都有很全面的界定。

在学校的内部机制调整方面,章程也做了比较大的突破,并将我们已经做的一些调整形成制度。比如,我们2008年开始启动学院设置的调整,这使得我们的学院不像以前那样庞大,而是大小适中,有更多发展活力和发展空间;学院院长的管理权限大大加强,也就是把学校的行政管理权限更多地转移到学术干部手里。

学院细分后,规模比较小,带来了一个问题,学院间的跨学科发展怎么办?所以,我们创新制度,设置了学部这样的机构。我们的学部制度在国内应该是一种创新,一个学部覆盖3—5个学院的学科领域,但它不是行政机构,而是学术组织,它实行委员制,委员是由教授选出来的,学校的领导是不能当委员的,根据各个学科教授人数的多少来进行选择。

大家推选学术水平较高、办事公正、有责任感的一批教授组成一个委员会,在这个层面上制定学术标准,教授副教授的评聘、博士生硕士生的学位授予、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等,把这部分的学术权利交给了教授们,也是体现教授治学,当然这还是优秀教授代表治学,还不是所有的代表。

我们觉得现阶段还不适合让所有的教授都参与治学,一是教授的人数非常多,而人数多会导致民主决策的效率非常低,所以还是选出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替他们行使权力。这个制度从2010年起正式试运行,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

4、关于南科大改革:值得肯定冀其成功

深圳特区报:您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曾呼吁建立一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区",而南科大如今已经先行先试,有人认为这是重大的突破,也有人质疑这种单打独斗搞改革成效有限。请问您对南科大改革有何期待,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径有何见解?

胡海岩:去年两会时我的确就南方科技大学教育改革发出过呼吁。当时在教育界联组会议上,我在一个正式发言中呼吁国家设立一个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区,不要只是一个南科大,其他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有,比如在985大学里选一所,省属院校选一所,东部、西部各种类型的选五六所,去进行一些力度较大的改革。

南方科大这种全新的构架可能没有历史的包袱,制约也相对少一些,我们希望它能取得重大突破。但我想高等教育的改革靠这一所学校远远不够,假如改革失败了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就不改革了?当然,南科大改革无论成功失败都值得肯定,但我认为多几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共同推进,也希望能与中小学教育改革联动,如果中小学培养的都是应试教育下的"好"学生,那么,寄希望于通过大学的几年教育把学生变成创新人才,也不现实。

5 、校足球队大运会上表现精彩

深圳特区报:2001年—2004年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连续三年获得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后来还分别代表北京队和中国队出征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请您介绍一下球队近年的发展状况。

胡海岩:我们十分推崇青年学生强健体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正是我们的骄傲,是所有理工学子追求体育精神的典范,也是我们努力追求更具内涵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该球队由北京理工大学足球俱乐部管理,俱乐部成立于2000年9月1日,隶属于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并由北京理工大学投资管理,队员全部由北京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组成。

球队是当今中国几十只职业足球队中唯一一支由纯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具有职业水平的球队,2006年以中国足球乙级联赛冠军的成绩顺利晋级中甲联赛,受到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

2007年,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在中甲联赛中取得了第十一名的成绩,成功保级,2008年和2009年分别取得中甲第七名和第八名,2010年经过拼搏,也保级成功,这其实都表明了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在探索体育回归教育,体育界和教育界都以积极的态度和眼光关注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每一步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深圳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男子足球队正是由北理工班底组成,这支号称最高学历的球队,获得第7名的好成绩。  

校长名片

胡海岩,1956年生于上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曾任德国Stuttgart大学洪堡基金研究员,美国Duke大学访问教授。

1994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98年任副校长、党委常委,2001年任校长、研究生院院长。2007年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现兼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

学校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坐落于北京中关村大街。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

1940年,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中共中央命名的"自然科学院"在延安杜甫川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学校1949年迁入北京,之后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再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近年来,学校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确立了"强地、扬信、拓天"的特色发展路径,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为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陆军装备做了重要贡献。

当前,学校正进一步积聚70年办学经验,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努力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宏伟建设目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