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 朱小蔓:正面的情感体验对性教育有积极意义

2017-10-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是生命探求和处理的基本领域,是学校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证明.如何做初中以及更高学年段的性教育,需要继续研究.刘文利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历经数年将自己热爱的学术研究融入到教材研究,终于有现在这个很好的教育成果.一个学者用严肃.严谨.沉静的态度和有责任担当而超越个人功利的行动弥补了现行学校教育的缺失,这是值得提倡的.文利教授的工作是一个值得推崇和思考的案例.我对她的学术经历和工作很敬佩.很羡慕;自己的学术工作没能像她这样系统.扎实,但我心中很向往.我谈两点感想.第一,首先,这是

[导读]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是生命探求和处理的基本领域,是学校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证明。如何做初中以及更高学年段的性教育,需要继续研究。

刘文利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历经数年将自己热爱的学术研究融入到教材研究,终于有现在这个很好的教育成果。一个学者用严肃、严谨、沉静的态度和有责任担当而超越个人功利的行动弥补了现行学校教育的缺失,这是值得提倡的。文利教授的工作是一个值得推崇和思考的案例。我对她的学术经历和工作很敬佩、很羡慕;自己的学术工作没能像她这样系统、扎实,但我心中很向往。

我谈两点感想。第一,首先,这是一套经过完整实验的性教育教材,在编写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置、知识的选择、内容的呈现等方面,由于在框架结构上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作为重要借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有利条件。

项目组努力地做了本土化,使之成为了在自己本土能够施行的东西。项目组把教材编写过程、教学过程、家长教师培训的过程,三位一体同步,今天我们能够感受到研究工作与教学、育人成果是高度一体化的,有大量的实证资料证明,有活生生的感受,有说服力。

关于性教育,过去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有宽一点有窄一点,这套教材是按照比较宽义的范围界定的,说它宽是因为涉及到生命教育,涉及到儿童十分必要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教育,所取内容皆有正面的明确的价值观贯穿始终。

因此,它其实也是对儿童进行价值观教育、良好的美德教育以及进行公民教育的教材。从比较窄的、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性教育来看,现有的内容很专业,很严肃,选择上很集中。六个学年,每学年12个课时,知识内容的选择很集中,处理也很巧妙、得体,可以说知识明确,细致,也有用,有关的方法技能比较具体,也很实用;编排和呈现的方式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又吻合儿童生活的实际。

六个关键概念分上下两个学期,一学期三个关键概念,六年共循环六次;内容递进上升而不重复,体现了回到生活、透过生活,但又能够引领生活的教育原则和宗旨,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

教材综合相关学科领域,涉及到法律、政治学、道德、伦理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形成一套新颖的构念,有一套新整合的东西,展现出的图像和面貌很新。

在我知晓的范围内尚未见到这种亲切可人、又实用的教材。这说明学校有为孩子奉献良好教育的优势、必要和极大的可能性。谁说当今的中国学校教育已经完全不可信任?谁说学校进行的正面教育是5 2小于或等于零?应该说,很多时候还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实际上可以做得更好,是我们回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不足。

尽管社会变化及其外部环境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但只要我们在一个局部、一个方面、一方土地空间呕心沥血做出一点实际的工作时,大家还是高度认同和服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较完善的教育理想、理念、思想、构想并不是乌托邦,也不应当被斥为乌托邦。

第二,再从情感和生命教育的角度说一点感想。从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被要求体现于各个学科及教学过程中。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已把生命教育明确提出来,这是国家在宏观政策上的进步。

但是目前看,生命教育并没有给出清晰的整体规划,怎样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它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落实、怎么整合?也不是校长及老师都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从这个项目的成功看,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这一教育同时也是很好的情感教育。

儿童时期的生命成长、人性的发育,一定要有与人正常、良好的关系相联结,孩子与家长、与老师的关系很重要。孩子在其中得到真实、惬意、自如的情感体验,这是人正常发育的根基,是健全人格成长的保障,是为他们的生命之树播撒下一粒饱满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灵原野中埋下一个壮实的根基;它也是如吉登斯所描述的“信任感是人的生命疫苗和保护壳”。

我相信,在一定的情感氛围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是比较自然、坦诚、善意的;没有虚构和伪善,较少过于人造的编织,因为真和善,所以才美。

我相信孩子宁静的心、清澈的眼睛,可以在有教育契合性时获得。好教材、好的方法能够有教育统合的时刻,哪怕是一瞬间和瞬间的感受。

学校应该创造这种契机,如果我们学校已不能创造,完全丧失了创造兴趣和信心,那我们又可以期待什么?当然,家庭很重要,尤其是对早期儿童教育,但学校教育应当承担起专业的使命。我一直相信在儿童十岁以前,正面的情感体验相对来说是最重要的、奠基性的。

我参与的了初中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其中凸显了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青春底色,价值观教育是贯穿三年的主线。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是生命探求和处理的基本领域,是学校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证明。

如何做初中以及更高学年段的性教育,需要继续研究。禁欲主义,现时代早已是不可能了,而夸示性快感也肯定是有问题的,价值混乱的后果也非常严重。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现在的教材及教学方式使孩子坦然面对、保护自己、感受真情,对于预防性伤害是有效的;但是到了十二三岁的年龄,随着性器官成熟、青春期的躁动,如何既不回避问题,又有效引导,希望有继续的探索。

还有,现有的课时不够用,需要借力和整合。可以利用品德课和德育活动,把相关内容融整起来,起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