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军范静苑 从服装到年画:李爱军与德宝轩书画艺苑的尝试
“2005年夏天,有一天进城买东西,遇到一位老先生拉着让买画,说这画是宝画,能救命、能免灾。” 当问到与年画的缘分是如何开始的,李爱军回忆起了这件小事。然而当时他对老先生的话嗤之以鼻。画就是画,怎么能救命免灾呢。
如今李爱军在古城河北正定县的文化街上拥有一家名为德宝轩的书画艺苑,主营年画。从05年夏天与年画的不期而遇,一直到将年画作为自己的事业,在这中间,李爱军经历了漫长的心路历程。 1987年李爱军在家乡开办了一家服装专营店。
主要做加工。在当时,他算是当地最早的一批私营业主。服装店的规模并不大,在十几年的经营中。他饱尝了作为创业者的艰辛,同时也收获了属于个人的财富。一直到2005年,由于国内外的形势不乐观,他关闭了加工店。
也就是在那年夏天,他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了年画。 从疑惑到信服,再从观望到行动。2006年底到2007年,李爱军着手考察年画这一古老的传统还有没有市场,年画集中体现的传统道德“孝道”在家庭中到底需不需要。
结果经过各个渠道考查挖掘,他发现还是需要的。“没有了孝,中国文化和精神就没有了,民族美德就没有了。”他不断强调着这一点。 在最初调查市场的时候,要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
对此亲朋好友表示不理解,你怎么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呢?“其实我是想了解这些人的心态,看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有个习惯。好多事情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通过打破沙锅式的调研,李爱军坚信孝道必须恢复,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需要自觉承担。
对李爱军来说,从服装到年画的二次创业虽然是跨行业的,但职业道德是相通的,都是关于美的事业。同时在艺术设计上也能互相借鉴。他这样举例道:“以前是给人做衣服,现在做年画。是给神仙和圣贤做服装。
” 李爱军的德宝轩主要通过展览展示等活动获得推广,作品销往了全国十多个省市和地区。加入年画协会以后,他有机会得到专家教授的培训。中央美院教授薄松年介绍年画历史的讲学,为他打开了认识年画的一扇大门。
他由衷地感叹,年画里头的学问真是不小。 关注年画之后他对于孝道的理解逐渐加深。李爱军认为这是自己选择年画作为事业的最大的收获。 年画传承孝道 在06、07年间走访各地考察的时候,李爱军发现辽宁的贴灶神、贴门神风俗比较兴盛,因此年画在当地的销售比较好。
然而在他的家乡河北正定县。年画只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习惯,对于日常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也似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然而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复兴,人们对于年画的热情也重新回来了。
年画并不只是在过年期间张贴。而是成为生活中的常设饰品。好像一面镜子,映射自己的内心。“贴在墙上的电视机”,李爱军如此形容年画的教化作用。 也许正是因为看重年画的教化作用,李爱军会有意地选择表现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年画。
他承认在宣传的时候确实展现的比较多,但也不光是这一部分。“因为大千世界一花独放不是春。要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比如有喜欢观赏的,那么也可以选择杨柳青年画。
它的用色鲜艳,特别美观。” 李爱军平时喜欢读一些国学相关的著作,以及历史典故。而在传统古籍中,最触动他的依然是有关孝道的。一谈起孝道,他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孝不只是让老人吃饱穿暖,让孩子得到管教就行了。
孝不止于此。孝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就看你面对的对象是谁了。当你面对的是父母长辈。你就要承担晚辈的责任和义务,当面对晚辈,你就成了长辈,你就要承担长辈的责任和义务。到了企业,你是领导或者员工,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或者当需要面对国家利益的时候,那我是公民,我就要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李爱军看来,孝道无论在家庭生活、企业管理,甚至在面对国家和国际问题时。都有相应的解读。 面对当今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李爱军有这样的阐述:“贫穷的时候建立的家庭,如果富裕了以后,要记住糟糠之妻不下堂。
但是今天我们有多少的企业家,成功了,却抛弃了妻子。不要忘了创业时帮你的助手,没有她。你走不到那个闪光的舞台上。
” 如何将孝道运用于企业文化,李爱军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质量自己把关,不管领导在还是不在。”他的企业规模不大。但每个员工都做到了自我管理。正如他一直强调的,孝道“对于规范人心也相当重要,是自己规范自己,不需要强加。
礼仪,不是鞠个躬就是礼了,这是形式上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中生出的敬。” 说到这里,李爱军引用了《孟子》里的一句话:“敬人者,人恒敬之。”从人和人的关系可以引申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就像咱们国家如今的对外政策,不管你是大还是小的国家,我都同等对待,这不是公平就有了。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也是―样,当你也能这样对待他的时候,你就无敌了,因为你没有敌人,都是朋友。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李爱军最后总结道:“孝文化就是和文化。我相信随着对于市场的考证,孝的延续会进入到不光是中国的千家万户,它是要影响整个世界。” “自是武强天下雄” 以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的古代,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等愿望,都寄托在岁首新春之时。
在除旧迎新的除夕之夜,张贴上几幅表达“祈福纳祥”、“驱灾御凶”的愿望的年画。以瞩未来。作为中国春节期间用来装饰生活环境和居住场所的一种装饰画,年画和古代传统绘画一样,同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宗艺术珍品。
也可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产生于宋末元初的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在明、清两代最为鼎盛。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
年印刷量达一亿开张,畅销国内18个省。“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南桃(桃花坞)北柳(杨柳青)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昔日流传的童谣见证了人们对武强年画的喜爱和自豪。
旧时武强遍生芦苇,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家家庭院里生长的石榴花瓣榨出红色的颜料,村口的槐树上结的槐米榨出黄色,到处可见的靛蓝草里榨出蓝色,有了这来自泥土的三原色,再用盐碱滩上特有的杜梨树坚韧的木千雕成画版。
以芦苇造成的毛头纸印刷,并进行套色和填色,色彩斑斓的“五色纸”就在农民艺术家们粗大的手指中诞生了。 武强年画色彩强烈,浓艳而不凝滞,用色虽少而变化多端。在造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比如在刻画人物时,着力表现头部和眼睛,寥寥几笔,就能使人的神情毕现。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神仙佛像和典故戏曲等,还有表现农事耕作、节令习俗和风景花卉等,堪称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像许多民间艺术常用的手法那样,武强年画以谐音、喻义、象征等选定世俗认同的吉祥物。表现人民大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如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寓意“连年有余”,牡丹、花瓶寓意“平安富贵”等等。
许多武强年画都配有简明诗词。语言朴素,通俗易懂。装饰画面,突出主题。题词多用四言、五言、七言或十言(三三四排列)句,读来朗朗上口。饶有韵味。寓教于乐,于乡土特色中透露出文雅情趣。 2003年,武强年画入选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考察武强年画后欣然题词:“应说年画百家好,自是武强天下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在考察完武强年画后,形象地称之为“东方圣经的图解”。
近年来,武强年画正通过各种途径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所熟知。2006年2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首次非物质文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吸引了大批参观者。
其中武强年画现场制作表演是此次成果展上最为精彩的“十大民间绝活”现场表演活动之一。许多观众看过武强年画现场制作表演后,很快爱上了这种极具民俗味道的艺术作品,更有不少观众当场表示想买走几幅年画。
作为宣传中国春节文化的组成部分,武强年画在2008年春节期间登陆美国,三周时间内,在美国芝加哥市、堪萨斯市举办多个年画展览及年画现场印制活动。2011年春节期间。受美国波士顿东西互联文化中心邀请,武强年画再度赴美进行交流活动,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年画文化热。
作为这些年推广武强年画的积极人士,李爱军表示耍将中国古老的年画艺术、将民族精神在正定大地传承下去。但他的雄心不止于此,他的目标是希望在各方的真诚协作下打造一个面向河北、辐射全国、联结全世界供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修养的文化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