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李守信 守信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守信——有了储粮库不再怕多收“三五斗”

2017-1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本报记者 郝凌峰    "我今年不仅小麦收成好,而且再也不用为储粮发愁了."河北省南和县北庄村种粮大户.守信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守信说这番话时满脸的喜悦.    今年38岁的李守信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多年来一直对粮食生产情有独钟.2009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鼓舞下,他毅然流转了1000亩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粮食生产这个"大事"当中.由于李守信能吃苦.肯钻研,这几年他的粮食产量一直稳中有升,小麦亩产平均都在500公斤以上,有几块试验田甚至达到了六七百公斤

    本报记者 郝凌峰    “我今年不仅小麦收成好,而且再也不用为储粮发愁了。”河北省南和县北庄村种粮大户、守信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守信说这番话时满脸的喜悦。

    今年38岁的李守信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多年来一直对粮食生产情有独钟。2009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鼓舞下,他毅然流转了1000亩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粮食生产这个“大事”当中。

由于李守信能吃苦、肯钻研,这几年他的粮食产量一直稳中有升,小麦亩产平均都在500公斤以上,有几块试验田甚至达到了六七百公斤。

    然而,多收了“三五斗”之后给他带来的不全是喜悦,也同时带了烦恼,这就是粮食储存问题,用李守信的话说“可受罪了”。就按每亩500公斤计算,这1000亩地总产量就是50万公斤。

因为缺少晾晒场地和设备,往年小麦收获时,李守信都是尽量延长小麦在地里的时间,以这样的办法最大限度减少麦粒中的水分,降低收获后霉变的机率。    这种传统的办法并不是万能的,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

李守信记得很清楚,2012年秋收时,遇到了持续阴雨的糟糕天气,老办法不能再用了,无奈只得按时收割。50多万公斤的玉米晾晒成了一大难题,最终因为霉变的原因,损失了将近1/3的玉米。

合作社社员们的损失加起来也有几十万公斤。    正是有了这一次的教训,李守信萌生了要建仓库的念头。2013年初,在取得了社员的支持后,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100万,社员股金300万元,加上当地农行、建行的贷款共计600万元开始在北庄村头修建仓库。

当年6月,4000平米的仓库建成投入使用。今年6月又有2000平米的仓库投入使用,总仓容达到了6000平米,目前总储粮数可达1500万公斤。

    在北庄村北这块占地30余亩的院内,1座2000平米、仓容1万吨仓库,4座1000平米、仓容5000吨仓库,再加上高标准的两块晾晒场,俨然一座小型的粮食储备库。

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一辆卡车在运粮食。记者看到,卡车尾部退到了仓库门口,两条传送带互相配合,黄灿灿的小麦直接就从仓库中心传输到了卡车上。    “仓库建成后,不仅解决了自己和社员的粮食储藏问题,产生的收益也是多重的。

”李守信为人憨厚,可谈起生意经来却很有一套,他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对外代储粮食每吨收40元保管费,给一些相关企业代收粮食每吨收50元代购费,再加上存储期间粮食价格上涨的差价,这几项加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    粮食储存问题的解决,让李守信的发展蓝图上增添了新的色彩。

他从粮食生产逐渐开始尝试繁种甚至自己育种。从去年开始,主推了济麦22、鲁原502、山农20、山农17、良星66、良星99等小麦品种,均长势良好。    在此基础上,自己培育新品种又成了李守信的梦想。

为此,他首开先河投入近100万元成立了民办“浪头河农业科学研究所”,聘请了多位农学专家,负责农技选项的研究和种子推广、研发、繁育等多项技术。去年秋季,在河北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农研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培育、研发出的新品种——浪头河1号终于试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