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彦周的作品 鲁彦周影片作出超群的贡献和创作心态

2017-12-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小说到电影>)鲁彦周的创作精神值得赞扬,尤其是和近年中国文坛冒出的一般耻于谈使命感.责任感的所谓新潮论调相比,这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难道不是更加弥足珍贵吗?鲁彦周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期的充分发挥,集中表现在人物性格走向复杂丰富.多色彩立体化,走向深邃和艺术的完整.作家的才情.文思和心血全部倾注在人物形象身上.在他的剧本里不仅出现了新型的人物,而且也出现了新的表现人物的方法.由此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和美学容量.现实主义艺术典型化的方法,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对个性进行精确的描绘

从小说到电影》)鲁彦周的创作精神值得赞扬,尤其是和近年中国文坛冒出的一般耻于谈使命感、责任感的所谓新潮论调相比,这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难道不是更加弥足珍贵吗?鲁彦周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新时期的充分发挥,集中表现在人物性格走向复杂丰富、多色彩立体化,走向深邃和艺术的完整。

作家的才情、文思和心血全部倾注在人物形象身上。在他的剧本里不仅出现了新型的人物,而且也出现了新的表现人物的方法。由此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和美学容量。

现实主义艺术典型化的方法,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对个性进行精确的描绘和对细节的真实描绘。鲁彦周继承了传统的表现方法又不满足传统手法。他在展示人物的内心境界和感情世界方面,借鉴了当代世界流行的一些艺术手法,把西方意识流电影的技巧,用于表现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人物性格。

《天云山传奇》运用人物的心理逻辑来结构情节,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格局。宋薇、冯晴岚、周瑜贞三个女性分别以主观视点从不同侧面回述,回述又同现实生活的情节线交织起来,形成一个以人物心理主观动作线为中轴的网络。

宋薇处在历史与现实的中轴线上贯串始终。冯晴岚和周瑜贞的叙述,既表达她俩各自对罗群的看法,又表达她们对宋薇二十年前和现今的看法,这对于宋薇从迷惘走向觉醒起到震撼性的外力冲击,为揭示宋薇的心理变化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宋薇作为一个艺术形象问世,是鲁彦周对于社会主义悲剧人物的重要发现和丰富。她身上笼罩着曲折历史的沉重投影和性格的弱点。

鲁彦周把她的爱情生活、个人命运和政治风云紧紧叠印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复杂的灵魂。50年代,她热情、单纯、幼稚、软弱,有政治虚荣心。她爱罗群但又迫于政治压力离开罗群,她不能忘却幸福的初恋,可又侥幸自己没有被卷人反右斗争。

在爱情和政治生命之间她选择了后者,怀着对组织的信任,嫁给了没有爱情可言的吴遥。安逸享受的夫人生活,弥补不了宋薇感情的空虚和精神贫膺。三中全会带来的新的政治气候,使宋薇和千百万人一样,出现了从旧的思想观念栓桔中解放出来的可能。

然而,她和吴遥的决裂,又必然要经历一场从习惯生活和信奉的道德观念中挣脱出来的痛苦。鲁彦周洞见到并且用细腻、深沉的笔展示出宋薇的政治的、爱情的、道德的和人性的涅桨过程,写出了社会思潮、道德准则对人的制约。

宋薇性格从单纯到被扭曲、被异化而终于复归、觉醒的过程,概括了一代人的思想历程和人生状态。宋薇体现出相当复杂的精神色彩,她打开了以往中国电影未曾展现的一个新的心理领域。

宋薇形象的感人力量,除了性格包含的思想内蕴,还不可忽视的是恰当的表现形态。非传统的心理叙事结构,将人物的思辨性和情感性融为一体。在《一封不用邮寄的信》里,鲁彦周对于徐竹卿这个内心充满犹豫、躁动而最终再次奋斗的女性,也采用了现实与往昔交错的结构形式,以达到人物内心深层的展示。

这种对于人的心灵的透视和艺术手法的更新,正是鲁彦周在深化他的现实主义的同时,对电影表现形式的发挥运用。

鲁彦周常常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来刻划性格,这显然是个相当传统的手法。鲁彦周既看重这一手法凸现人物性格的能力,又清醒地看到对比难免导致人物类型化。为此,他摒弃表面的性格特征对比,注重内在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对比。

宋微和冯晴岚和周瑜贞,吴遥和罗群(《天云山传奇》)尹飞和韩越芳,尹飞和任中,任中和林宁〔《呼唤》),几乎都是在思想和道德的相互对比中达到性格的完成。这样的人物关系的设计和构成,寄托着作家浓童的社会批判意识和理想意识。

曾有种意见,认为剧本把吴遥写得品格低下,乘运动之机夺人所爱,是用道德评判冲淡了极左路线的灾难性实质。但我以为剧本是从爱情婚姻入手来揭示吴遥内心的,这只不过是作家刻划人物的切入点。

重要的是描述了吴遥和罗群从思想认识上的分政,一直演化成在政治斗争中二十年问两个人生活地位的沉浮,以及爱情上的纠葛。罗群和吴遥之间的冲突,概括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变迁。吴遥、宋薇、罗群、冯晴岚之间交错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历史生活的再现。

在那样的政治气候下,宋微那样的性格,即便不碰上吴遥,难道会有全然不同的命运吗了吴遥显然不仅仅是个品德问题。他是多少年来我们社会中某些不健康的观念和极左思潮卵翼下的既得利益者,一个自命为党组织化身其实头脑中塞满了封建思想和农民意识的官僚。

鲁彦周只用淡淡的几笔又勾画出吴遥与其上级特区陈书记以及下级朱科长之间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这就是吴遥多年得以生存、得势的社会思想基础。

吴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儿。鲁彦周让罗群和吴遥先后担任同一职务,是在对比中显露出前者坚持真理、光明磊落,后者保守狭隘猜疑据傲。反映出我们党内的两种思想斗争。诚然,吴遥形象存在着不足,比如:打了宋薇后跪在她脚下痛哭流涕,使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过于表面化了。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从吴遥开始,我们的银幕上才有勇气注意生活中早为人熟悉,而义回避在艺术中刻划的一类人物。之后,出现了《人到中年》里的马列主义老太势,黑炮事件》里的女党委书记等等,这些人物成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不可缺的方面。

鲁彦周说:我喜欢表现人们身上崇高的精神美,我力图去表现,去赞美它,这是一种美好的真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之一。

正当文学艺术作品中比较多地追求非英雄化的时候,鲁彦周坚持自己的创作主张。几乎在他的每部作品里,都塑造了具有精神美的理想人物。冯晴岚、韩越芳、杜丽夫妇,甚至是历史人物廖仲馈,还有预示着未来的更加年轻的新人周瑜贞、杜鹏等等。

有人说冯晴岚宣扬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在极左的思想路线笼罩下,一个弱女子竟然能够顶住社会舆论的各种压力,不灌清贫,不慕功名,把自己的一生和屡教不改的被开除工职的右派分子妙绑在一起。

这种精神难道能和逆来顺受,奴性足的封建的贤妻良母的传统道德相提并论吗?冯晴岚表现出的女性的牺牲精神基于她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纯真爱情和革命人生的追求,因此她的美好情操富有新时代的道德的感召力。也有人认为冯晴岚是理想化的难以置信的人物,主要是指作家没有揭示出她的内心矛盾过程。

鲁彦周的确没有象描绘宋薇那样,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内心的傍徨、困惑、痛苦,他恰恰是把冯睛岚与宋微对照起来,来展示两个不同性格的。

剧本清晰地展示了冯晴岚对罗群爱情的发生、发展,写出了她对反右派斗争、大跃进的思考和看法。是合乎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的。正因为她纯净、真诚、坚定、勇敢,所以一旦认清了罗群及从事的事业是值得爱和值得献身的时候,她便义无反顾,没有动摇和犹豫。

鲁彦周在刻划宋薇、冯晴岚两个不同性格的时候,表现出他对人物性格的多方面把握和繁简、取舍的艺术本领。从艺术表现上看,开头冯晴岚对罗群是一种感情行为,后来爱情行为几乎全部被政治和道义行为所代替,因此人物情感的生动性和浓度减弱了,我以为这倒是一个不足。

在新型青年一一周瑜贞(《天云山传奇》)、杜鹏(《一封不用邮寄的信》)身上,明显地表现出鲁彦周对社会观念变化的敏锐捕捉,他突出这些人物的青春气息、思想解放的个性气质,这里也寄托着作家的生活理想。

然而,他对新人的熟悉和理解远不如对宋薇、冯晴岚、罗群、吴遥、徐竹卿这一代人,因此她们的所言所行往往生硬、概念,缺乏艺术的血肉。

这几乎成了鲁彦周几部作品的刺眼的败笔。赞美崇高的理想,讴歌美好的精神,是鲁彦周的市美追求,也构成他的创作的基调。不过,有的时候,特色也会形成一种局限。鲁彦周通过吴遥、尹飞的经历探寻了人物思想变化的内在根据一一封建思想、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和现存制度的某些弊端写出了身为革新闯将、党的好千部丁锋头脑中潜藏着的夫为妻纲的封建伦理观念,实际在这一点L,丁锋比吴遥更深地写照了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封建文化意识,确有现实的深刻性和警策性。

这些无疑都表现出了作家洞察认识生活的深度。可是,鲁彦周习惯于对理想歌颂和由此而形成的艺术结构布局,以致《呼唤》和《一封不用邮寄的信》都采用了人为的圆满收尾。其结果是冲淡了尹飞和丁锋的思想深意,化解了社会矛盾。

可见,鲁彦周在审美观念上需要有更加大胆的、开放的突破。《呼唤》也是基本以人物心理线索来结构情节的,同时融汇了传统的偶然、巧合的因素,把主人公尹飞和韩越芳的过去、现在的命运连接起来吹箫的细节贯串始终形成悬念。

总之,鲁彦周是从内容出发来选择表现形式的。他既写出新形态的《天云山传奇》,也写出传统形态的《廖仲恺》。宽广的视野、兼容并蓄的艺术手祛,使他丰富扩展了电影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蒙太奇构思是电影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或者也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编剧的艺术。鲁彦周在叙事结构和具体描述中渗透着蒙太奇思维,他的剧本的视觉性都比较强。请读廖仲恺遇害一段:何香凝对廖仲恺说:你去吧,我们到妇女部去。

中央党部的党旗在楼上微微抖动着。廖仲恺看看那面旗子,和李行向门走去。何香凝和郑剑站在门外。突然,枪声在党部门里响了起来。何香凝和郑剑一惊,猛地回头。文学剧本阶段已为未来的影片绘出了蓝图。

可见鲁彦周在电影编剧技巧方面的艺术工力。鲁彦周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剧作家,他的小说、散文作品的数量和成就甚至越过了电影。他的剧本里分明流溢着文学家的气质和素养。除了对于人物性格描写得细腻和叙述简练生动外,尤为明显的是他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他往往只用简略的几行字,仿佛漫不经心地对景物、氛围的描写而营造出感情气氛,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里讲究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天云山传奇》里,宋薇和罗群初恋的一段,剧本设计了明丽、幽静的抒情画面,来传达人物青春、欢快的心绪。

冯晴岚在风雪弥漫的大路上,艰辛地拉着板车,上面躺着病重的罗群。寒冷坎坷的山路和洁白无瑕的雪野,拱托出炽烈高尚的爱情。

经过谢晋导演的再创造,声、画、造型的浑然天成的抒情段落构成这部影片的情绪高潮和华彩乐章。《天云山传奇》《呼唤》《一封不用邮寄的信》都采用了人物内心独白作为画外旁白,这也几乎成了鲁彦周剧作的一个独特风格。

同时也表现出鲁彦周剧作的文学性和抒情性。主观性的旁白直接地把人物内心感情的发展变化、思考、回味,甚至是意识流的东西倾诉给观众。是一种心灵的敞开和感情的流淌。鲁彦周的旁白运用得恰到好处,从刻划人物内心出发,情绪的转换,段落的衔接,基本是通过人物的旁白来完成的,也是人物心理历程的完成。

他的旁白大多写得含蓄有韵味,真挚而充满情感,不娇揉造作,不故作高深,不借此阐发思想或发表议论。鲁彦周往往利用旁白为整个影片勾勒出抒情性的品格和他独有的情感意蕴。

鲁彦周的电影文学创作在达到《天云山传奇》的艺术高峰之后,没有登上更高的阶梯。《天云山传奇》里喷涌出来的那种强烈的与时代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的精神,艺术构思的精妙和新鲜,在其后的几个剧本里都难见到。

尽管《廖仲恺》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历史人物传记片,但是对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思想的发展和历史的局限性的开掘,还是不足的《他在特区》不仅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差距,就是采用的戏剧式的结构方式也限制了对开放的经济特区,新旧相交的社会生活的描绘。

曾经在《天云山传奇》里显露出的现代电影观念,这里反倒退向封闭。和《天云山传奇》相比,其后的《呼唤》《一封不用邮寄的信》在题材、构思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略有相近之处,而挖掘却逊色。

对于鲁彦周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1983年以后,鲁彦周的精力全部转移到小说创作上,他疏远、冷淡了银幕,他没有机会把他在电影创作方面已经坚持了三十来年的现实主义道路推向更为深邃,更为开阔。

早在五十年代,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里已经预言:截至目前为止,电影剧本的历史仅仅不过是电影史中的一章。但是可能很快就要轮到电影剧本来决定电影史了。

苏联著名的电影剧作家、理论家格布里洛维奇也曾说:伟大的电影剧作,才是真正显示电影导演的无尽可能性的道路。然而,在我国,近年来电影剧作家的队伍已日渐零落,这境况实在令人忧心。中国电影的发展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剧作家和导演,也期望于鲁彦周这一辈电影剧作家作出超群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