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晖出生 苏晓晖:西方“面子”催生民主之灾
伴随世界多元化发展,意识形态分歧已不像冷战时期那样泾渭分明。但西方国家仍掌控着社会制度方面的国际话语权,动辄扛起“民主自由”大旗,对其他国家的内政指手划脚。
2011年,西亚北非爆发大规模动荡,突尼斯、埃及等国发生政权更迭,西方国家称之为“阿拉伯之春”,认为这是该地区实现民主转型的预兆。然而,西方没有盼到“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事与愿违地见证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崛起。自动荡爆发至今,西亚北非局势仍难以稳定,部分国家面临多重困境,多数国家经济继续下滑,民生更加艰难,广场政治和国内冲突不断,社会冲突难以平息。
西方在西亚北非推动民主化面临窘境,但美国等国在尴尬之余,仍不忘为“民主的失败”辩解。有人称,中东尚未为变革做好准备,该地区的人民力量处于无政府状态,而具有凝聚力的伊斯兰主义则无法与民主制度融合。还有分析认为,民主制度无法建立是因为阿拉伯世界缺乏有智慧的领导人。但是不管西方如何解释,都无法掩盖西式民主在西亚北非土壤中难以扎根的事实。
在西亚北非地区推动民主与自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面子”工程,而实质的“里子”是其地区存在和影响力。在“面子”和“里子”无法兼顾的情况下,西方的虚伪性就暴露无遗。
2011年埃及动荡发生后,美国试图引导该国民主变革。但穆兄会经民主选举上台后,埃及对外政策中不少内容都与美国意愿背道而驰。穆尔西执政期间,埃及不再配合美国在中东拼凑遏制伊朗联盟的企图,加强与伊朗沟通。在与以色列关系上也发生变化,加强对哈马斯的支持,驱逐以色列大使,切断埃以天然气管道。
美则利用与埃军方的特殊关系,不断对埃及国内局势施加影响。2011年埃及“变天”后,美数次表示希望埃及沿着“世俗民主道路前进”,变相支持埃及军方。当军方废黜穆尔西后,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迅速访埃,分别与塞西和曼苏尔会谈,确认对埃及军援数额不变。
8月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军方“倒穆”顺应了人民呼声,不是“政变”,埃及临时政府“正在恢复民主”。随着埃及国内局势恶化,军方清场行动造成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国际社会对美国在以穆尔西为代表的伊斯兰势力和军方及世俗派之间“拉偏架”的批评之声正在增大。美国即使赢了“里子”,也会输了“面子”。
事实证明,西方语境中的民主自由并不能遍地开花,西方国家在推行民主的过程中,更是根据其实际需要执行双重标准,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各国都应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中国不排斥西式民主,但也不认为西式民主必然具有普世价值,而民主转型的过程,应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西方横加干涉往往会激化矛盾、引发动荡,这一点在许多国家已经显露无遗。
任何国家的历史演进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步伐都注定有自己的节奏,依靠外力“拔苗助长”,或是期望短时间内“跑步前进”,带来的往往不是进步,而是灾难。在此背景下,中国更应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包容互鉴的精神,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本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建设。
制度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别。中国应打破虚幻的“民主迷思”,同时应谨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才能自信地应对发展道路上的坎坷与挑战。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