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徐畅 聊聊以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现代京剧演员和剧目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8年现代京剧<白毛女>问世后,现代题材的京剧在1964年后渐入佳境并于1967年至1975年形成了高潮,"革命样板戏"的称谓就出在此时,其中有五出现代京剧,1972年后又出现了多出"后样板戏",这些剧目在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停演,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有选场和全剧复演,但<龙江颂>.<海港>.<审椅子>等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戏已无法全剧复演.50多年过去了,老年戏迷仍

1958年现代京剧《白毛女》问世后,现代题材的京剧在1964年后渐入佳境并于1967年至1975年形成了高潮,"革命样板戏"的称谓就出在此时,其中有五出现代京剧,1972年后又出现了多出"后样板戏",这些剧目在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停演,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有选场和全剧复演,但《龙江颂》、《海港》、《审椅子》等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戏已无法全剧复演。

50多年过去了,老年戏迷仍未忘记这些戏这些演员,哪些戏还在演,哪些演员还安在?笔者根据剧目首演的主要阵容和参与拍电影的演员表,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白毛女》中杨白劳饰者李少春、大春饰者叶盛兰、黄世仁饰者袁世海已谢世,这出戏中杨白劳还用韵白,也起用了小生角色,后来的戏均不上韵,不用小生。李少春还在《红灯记》首演版本中饰李玉和,在《林海雪原》、《柯山红日》中饰演角色,袁世海在《红灯记》中饰鸠山,叶盛兰也很想扮一回鸠山但未如愿。

袁先生在《平原游击队》中饰老秦爷,后改版为《平原作战》,他饰龟田。喜儿饰者杜近芳健在,收徒陈淑芳,传授了《白毛女》。前几年,中国京剧院三团张建国饰杨白劳,对原剧作了音配像,也曾在剧场演出,江其虎饰大春。如今"扎红头绳"的对唱仍在流传。

《送肥记》是出小戏,由童芷苓主演,首演后轰动梨园内外,但被扼杀。童先生已离世,她主演的《赵一曼》留下了动人的唱腔。《送肥记》未见复演,可能内容上的原因,一车肥是送到公社田里还是给自留地,公与私的矛盾已不被人重视,人民公社已成过去时。再就是,少有青年演员能有童先生的高超演技。

《节振国》于1965年拍成电影,男一号为两人,扮演者张海涛,配唱者徐荣奎,"人说唐山是宝山"、"刀劈鬼子离家门"、"你与我做夫妻已有十载"、"小霖儿"等唱段至今流传,可惜很多演员在1976年唐山地震时遇难。

电影在1965年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首映引发轰动,中国京剧院耿其昌、李和曾、张春华曾演过此剧,1976年3月,电影复映,1977年,北京京剧团谭元寿、万一英、马长礼与唐山京剧团胡大哥饰者王长山、刘玉兰饰者耿岑秋合演了此剧。

现多数电影版演员已不在。唐山京剧团复排了此剧,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2015年4月5日,马占民在长安大戏院演唱了节振国的唱段。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了这台由六出现代京剧选场组成的怀念革命先烈的晚会。

早逝的关肃霜留下了《黛诺》的南梆子,"山风吹来"的经典唱段。文革后她又演出了《佤山雾》开创了滇派京剧先河。

《六号门》首演后广受欢迎,《卖子》一折最受追捧,文革后,天津京剧院复排了该剧,李荣威饰胡二,林玉梅饰胡二妻,用的是程派唱腔,1990年,二人携"卖子"参加纪念徽班200周年演出,现有邓沐伟、吕洋曾演唱这段感人又好听的夫妻对唱。李荣威、历慧良等首演演员已离世。

《芦荡火种》原名《地下联络员》,现名《沙家浜》,阿庆嫂首演为张君秋,后因现代戏不能有男旦上场,换为赵燕侠。张君秋版的"智斗"有音配像播出,胡司令的"二六"唱腔与现电影版不同,三人对唱的场景在当时是两人对唱,老胡未搭腔。

赵燕侠版的"风声紧"与现在的唱段也不同。原剧没有"奔袭""聚歼"等场,这都是毛泽东观看后要求以武装斗争为主后加的。现阿庆嫂的饰者张君秋去世,洪雪飞去新疆演出车祸遇难,英年早逝。胡司令饰者周和桐、刘副官饰者翟韵奎、刁小三饰者钮荣亮、沙奶奶饰者万一英先后去世。

此剧经常上演,北京京剧院、江苏京剧院都上演过,王蓉蓉、黄孝慈都演过阿庆嫂,赵葆秀、翟墨演过沙奶奶,谭孝曾、谭正岩、杨少彭、王金钟演过郭建光。谭元寿与儿、孙三人2015年曾在北京电视台春晚亮相。

《红灯记》移植于同名沪剧,但1964年时还有哈尔滨京剧院的《革命自有后来人》一剧,但《红》剧被定为样板戏后,《后来人》就不演了。2000年,袁世海、钱浩梁、高玉倩、刘长瑜、孙洪勋等几近原班人马(除侯宪捕饰者曹韵清未参演)演出了第1---6场,人民剧场一票难求,由于演员已高龄,部分唱腔放录音,演员对口型,这一点在演出前已说明,观众都理解。

第一场李玉和背交通员下场时,已不是"背"了,而是"拖"着下去了,观众一乐而已。

这是《红》剧的绝唱。此前的1990年,孙岳、袁世海、高玉倩、刘长瑜演出原版《红》剧,三个多小时,不同于电影版,参加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甚为轰动。里边并没有高大全的痕迹,而平民化、生活化。

后来者张建国、李文林、李阳鸣、张浩洋演李玉和,袁慧琴、毕阳、谭小令饰李奶奶,耿巧云、徐畅、张泽心、张佳春等多位花旦饰过铁梅。当年吴钰璋以B角出演鸠山,现胡滨等饰鸠山。可惜的是当时饰李玉和B角的孙岳过世较早,饰缝鞋匠的孙盛武已走了。

2014年国家京剧院举办了纪念《红灯记》首演50周年演出。想当年,各剧团均学演《红》剧,北京京剧团万一英饰李奶奶,请孙岳饰李玉和。北京市京剧团赵世濮、王树芳、李冬梅出演三代人。现今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韩胜存、张馨月、康静、索明芳等都分饰过三代人。

《智取威虎山》的创演同时,有中国京剧院的《林海雪原》、北京京剧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后,《智》剧被列入重点,拍电影时列为第一部于1970年国庆时上映。现参谋长饰者沈金波去世,他曾与童芷苓合演《送肥记》,李勇奇饰者施正泉,座山雕饰者贺永华已逝。

想到此剧,还有一出"悲剧"上演。1969年我上中学时曾在59中操场听过一位中年男性讲述他就是《林海雪原》中孙达得的原型,不料后来却被以破坏革命样板戏的罪名被抓了,听说被杀了。

《红旗》杂志还发表文章,狠批这个人和其他的破坏行径。由此,少剑波被改名为参谋长,也不许叫二零三,孙达得改为申德华,白茹改为卫生员,一撮毛改名野狼嚎,胡彪改为胡标。

唱词也变了。现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常演此剧,童祥苓也常在晚会上唱一段。尚长荣曾演过李勇奇,他1964年在陕西演出《延安军民》留下了好听的唱段。天津的版本由王平饰杨子荣,杨乃彭、凌珂分饰参谋长。北京京剧院2015年七一期间将复排此剧,著名武旦张淑景出演常宝。

《海港》是唱功繁重的戏,可惜方海珍饰者李丽芳已逝。她曾在宁夏京剧团演过《杜鹃山》饰贺湘,后调上海接童芷苓演《海港》,她姐姐李慧芳在北京学演该剧,李宗义饰马洪亮。二李曾于1964年排演过《洪湖赤卫队》,可惜均已去世。

《海港》拍电影时颇为不顺,拍成后上映不久,被斥为缺少绿色,又拍了一遍,但再上映时就缺少观众了。十几年前,北京音乐厅钱程经理请李丽芳来京演唱"忠于人民忠于党"一段,交响乐队伴奏,引发满堂叫好,堪为绝唱。

1972年拍电影还有一个再创"音配像"的插曲,继《节振国》后,《海港》中的高志扬由赵文奎出镜,李长春配唱,原因是李身材较瘦小,不适合工人阶级高大形象。剧中阶级敌人、仓库保管员钱守维饰者艾世菊乃江南名丑,后以90岁高龄去世。

韩小强扮演者周卓然,后来在《智取威虎山》中饰参谋长。文革中北京京剧团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演出四场《海港》,当时不许公布演员名字,戏迷一下子把四场票都买下,就为了看一下裘盛戎,结果两场裘师演,两场马永安演,花块八毛过了大瘾。

现在《海港》的唱段由李国静、迟小秋分别唱过,戏迷都很喜爱,但不易学唱。也有例外,文革中北京市建材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排演了全本《海港》,演出了几十场,很受欢迎。方海珍由周长年扮演,她的哥哥是国家京剧院琴师周长源。

《奇裘白虎团》是一出武戏,邓小平观剧时曾说是半出武戏,从第六场"插入敌后"才开打。最流行的唱段是王团长的二六"绝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但电视台出字幕时却是"美帝匪帮",可能青年字幕员不知有个李承晚。饰者方荣翔谢世前还为老师裘盛戎配了《雪花飘》的录相。文革中北京市京剧团李元春等演出了该剧,中国京剧院也准备上演,由李光饰严伟才,后来为了突出山东的原版,也就放下了。

后样板戏还有几出,都拍成了电影,其中李炳淑参演了《龙江颂》、《审椅子》两部,前者流行唱段为"手捧宝书",北京风雷京剧团以出戏快著称,曾排演了包括《龙江颂》在内的多出现代戏。让北京戏迷一睹芳容。上海剧组中的马名群是大队长李志田扮演者,现已过80岁。

2014年在地铁站口指认小偷反被贼打了,媒体报道了他见义勇为之事,可惜记者可能不知他的演艺经历,只写了他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而没提李志田。兄弟马名骏曾在新疆京剧团出演《红岩》饰成岗,留下了动听的花脸唱段。女一号李炳淑现已70多岁,在晚会上不唱"手捧宝书"是下不了台的。

《杜鹃山》的诗韵化念白是一大特色,其后的《审椅子》也是如此。1964年的《杜》剧由赵燕侠、马连良、裘盛戎、马长礼等主演,由于没来得及精雕细刻,只留下了乌豆裘派的"大火熊熊"等不多的唱段,杨春霞版的《杜鹃山》曾一度被改名为《杜泉山》,但很快又恢复了原剧名。

电影也拍得很好看,高牧坤的田大江、刘桂欣的杜妈妈,王忠信的温其九都有彩儿。柯湘的"无产者"、"家住安源"、"乱云飞"等唱段广为流传,现今杨春霞登场,戏迷必点她的"家住安源",再加止一小段"杜鹃山山深林密"才作罢。

北京京剧院阎桂祥早年复排了此剧,2015年由王怡复排。国家京剧院王润菁、战友京剧团于兰、上海、天津的史依弘、王长君、杨东虎、王嘉庆、王志钢、周力、吴凡合作也演过全剧。可惜的是雷刚首演者马永安去世较早。

《平原作战》在文革前就排演了,剧名为《平原游击队》,后来经过了较大改动,成为这个版本,此剧文武兼长,电影拍得也很漂亮,主演李光、高玉倩、袁世海、李维康、吴钰璋等均为名角。前几年,国家京剧院李阳鸣、马翔飞,沈阳京剧院常东等分别复排了这出戏。

2010年秋,北京广安门电影院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举办了观看《平原作战》影片,演唱"做一个中华好儿女"、"枪林弹雨军民隔不断"、"好妈妈疼爱咱像亲娘一样"、"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等主要唱段,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率演员与文武场参加演唱,众多票友也亮嗓献艺,几百位戏迷、影迷聆听了演唱,观看了影片。

当时北京电影片库中的拷贝已严重磨损无法放映,影院董经理特意从当年拍摄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找到留存的唯一拷贝。可见当时这部影片放映场次之多。

《红色娘子军》在1964年有一个杨秋玲主演的版本,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文革中又根据同名革命现代舞剧改编了一个版本,由杜近芳、冯志孝、曲素英、王晶华、李嘉林、司辛等主演,幕后创作团队有阎肃、张君秋、关肃霜等,留下了"打不死的吴清华我还活在人间"、"永葆着战斗青春"、"找到了救星看见了红旗"、"接过红旗肩上扛"等唱段,近年,陈淑芳曾在晚会上演唱过一些选段,中国戏曲学院郭霄、贾劲松、郑潇和战友京剧团丁晓君、张建峰均排演了全剧,并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其中战友版本删除与改正了文革中的台词、唱词,为明智之举。

《红云岗》在1964年现代戏汇演时是一出一个多小时的中型戏,剧名《红嫂》,后增添了内容,成为一出两个多小时的大戏。著名唱段是红嫂(后改名为英嫂)熬鸡汤时的"迎来个新中国遍地春光",由施光南作曲,唱段后半段从"身在炉火边,心飞红云岗"起,用的是四分之三拍的旋律,而最后一句溶入了花腔女高音的唱法,十分新颖亦十分抒情。

与《海港》中"细读了全会公报"的别致唱法遥相呼应,视为创新之作。如今,80多岁的张春秋女士在晚会上常唱起这一段,引来满堂掌声。票友们也喜爱这段唱。《红云岗》中饰演解放军方铁军排长的杨志刚文革后主演了《方志敏》。

《审椅子》也是1964年涌现出的很受欢迎的小戏,半个小时左右,拍电影于文革后期,李炳淑再次触电。戏里有大段好听的二黄唱腔,老生唱腔"探望女儿去姚庄"还采用了现代戏中多年未曾用过的"四平调",各地京剧团纷纷学演。但因阶级斗争为主线,此剧自1976年后未上演,偶有选段在晚会演唱。

《战海浪》是30分钟的京剧舞蹈,与《雁荡山》异曲同工,描写人民解放军在海上大风浪面前救助渔民的场景。因武功技巧要求极高,一般剧团无法搬演。1964年亮相,1975年拍成电影,至今未露面。

《磐石湾》改编自《南海长城》,李崇善主演。他在文革中调至上海,本来安排是排演《苗岭风雷》的,《磐》剧由《智取威虎山》剧组担纲,童祥苓饰陆长海,但童的杨子荣演出任务很重,这个角色就落在李崇善身上了,饰过李勇奇母亲的王梦云,饰过栾平的孙正阳,饰过常宝的齐淑芳参加了演出并拍电影,结果这戏成功了,《苗岭风雷》就放下了,不过1977年,贵州省京剧团的《苗》剧还是由峨影搬上了银幕。

前些年央视戏曲人生栏目请来李崇善,大家重点谈了《磐》剧,主持人姜昆让大家回忆该剧的精彩之处,我首先唱了陆长海登场后的第一段唱"螺号声声震港湾",又有戏迷提到"怎能忘"、"负伤痛"、"那一年"唱段和"刀对鞘"的表演。

李崇善先生讲了拍戏的付出与收获,在上海京剧院建院演唱会上,他还演唱了剧中唱段。

1995年,他主演了《圣洁的心灵---孔繁森》,结尾时大段反二黄唱腔很动听且抒怀。后来他又为师妹赵葆秀"挎刀",在《风雨同仁堂》中饰演大查柜。《磐》剧自1976年后未上演。

文革前还有张君秋女儿张学敏主演的《传枪记》拍成电影,另两出中型戏《红管家》、《好媳妇》也搬上了银幕,均由河南省京剧团演出。然而有更多的戏由于文革爆发而没有拍电影和继续演出,如刘秀荣的《四川白毛女》、奚啸伯的《红云崖》、《战洪图》,张学津的《箭杆河边》,上海的言派戏《柜台》,石家庄的《八一风暴》,江西的《李双双》、《强渡大渡河》,内蒙古的《草原小姐妹》,中国京剧院的《送粮》、《红松店》、《越海插旗》,中国戏曲学院的《焦裕禄》、北京的《打铜锣》、《借牛》、《南方来信》、《年年有余》等多部。

文革后期,通过各地剧团进京参加调演,也出现了一批剧目,如吉林的《五把钥匙》,天津的《芦花淀》,宁夏的《扁担歌》,福建的《红色少年》,沈阳的《大橹歌》,13岁的于魁智首次在此剧中向北京和各地观众亮相。

邓沐伟在《芦花淀》中亮嗓,唱起"我的那个家乡在水边",尚派名家李莉带着他在水上打日本鬼子。这些戏有的是因阶级斗争为纲,有的是缺乏再度加工或其它原因,1976年10月之后,没有再演出,拍成的电影也不再放映。

最后看到的是影片《红云岗》,10月下旬,粉碎四人帮的中央文件传达后,舞台以相声、歌舞、话剧、地方戏演唱为主,至1977年5月23日,《逼上梁山》选场演出,标志着新编历史剧、传统戏解禁了,尽管古装剧占据了舞台,但现代京剧编演并未停止,1980年前后,还在上海京剧团的张学津与前妻黄汝萍演出了根据革命先烈事迹改编的《刑场上的婚礼》,李维康、耿其昌主演了《恩仇恋》,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活动,赵燕侠演出了《芦荡火种·智斗》,孙岳等排出了1964年版本的《红灯记》,均是一票难求。

此前,一些革命战争题材的剧目也已选场和全剧的形式演出了,观众也感到很亲切。

同时又有一批新编现代戏登台,如陈淑芳、徐美玲、陈俊等主演的《香港行》、《宋庆龄》,王蓉蓉主演的《黄荆树》、张建国主演的《油灯灯开花》。张建国、甄建华为AB角,李红梅、张火丁等主演的《北国红菇娘》、孟广禄主演的《高高的炼塔》,李国静主演的《映山红》,于兰主演的《草原母亲》,张萍、朱宝光主演的《刘胡兰》,马佳主演的《赵一曼》,倪茂才主演的《杨靖宇》,张建峰主演的《红沙河》,周莉主演的《张露萍》,其中比较精彩并受专家、观众共同称赞的是李维康的《蝶恋花》,陈霖苍、黄孝慈主演的《骆驼祥子》,赵葆秀主演的《风雨同仁堂》,迟小秋主演的《宋家姐妹》,张火丁主演的《江姐》,王平、邓沐伟、杨乃彭、李经文主演的《华子良》,后两部已被拍成电影,《蝶恋花》、《江姐》的主要唱段均被传唱。

在京剧宝库中,传统戏占数量一半左右,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各占一定比重,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看着现代京剧成长的一代人也喜爱古装剧,但对那些现代戏的旋律念念不忘,并希望新编演的现代剧目能够提高艺术水平,让戏迷喜爱并传唱,流传。

由于水平不高,如有不妥,请专家和戏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