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和杨振宁人品 杨振宁:非议背后依然故我

2017-1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

2011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鞠个躬表示感谢”。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针对杨振宁的污名包括,有人批评他晚年回到中国,拿了高额报酬,故意说些好话去取悦政府。例如,他赞美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比美国更扎实,批评的声音扑面而来。

除了回答提问时须用助听器,这位老人留给听众的印象是思维之敏捷、表达之清晰不亚于青年,虽然他上一年还大病一场,进过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广东茂名是以万庆良为首,在他的主持下自上而下全面买官卖官的。那么,万庆良的“人品”如何?要知道,当年他在台上,接受的可是普遍的艳羡仰慕巴结恭敬。若说他的“人品”不行,那难道那些仰慕巴结他的人“人品”反倒行?若说那些买官卖官者的人品不行,难道那些屈从巴结于他们的广大民众的人品反倒行?

耄耋之年的杨振宁站着讲完了自己关于冷原子的新发现。工作人员担心他站久了腿会发抖,后悔未能预备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学者因事提前离会,而杨振宁一直坚持听完19日的最后一场报告,并即兴发言,与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学上“最近几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们原本猜测,他做完自己的报告就会离开。

今年初,观察者网刊文介绍了哈佛大学物理博士王孟源劝阻中国建设超级对撞机的文章,由于王孟源先生是最早实名反对该计划并愿意公开详述依据的人士,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媒体请求下,该计划的倡导者,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近日回应了王孟源的意见,并提出了疑问,重量级的物理权威——诺奖得主杨振宁是否也反对?昨天,杨振宁先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ID:The-Intellectual)发表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将这场讨论又提到了新的高度。

朱经武说,人们常将物理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天到晚听人家讲而自己不讲,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种是不停地讲话,让人家知道自己多么伟大。杨振宁是第三种,他会认真听别人讲,还给别人提意见。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他因有约在先曾谢绝领导人宴请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他不喜做寿,因为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有人猜测他已不做研究的时候,6月18日,89岁的物理学大师杨振宁,在南开大学向同行报告了他在冷原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修改了自己多年前一项理论的不完备之处。

杨振宁说,自己40多年前的研究涉及了冷原子领域,但当时缺乏实验技术证实,后来因故中止。近些年来,这方面的实验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自己多年前的一些工作得到了证实,于是又回到了这个领域。目前,冷原子是物理学的热门领域之一。

李政道,比杨振宁小4岁,苏州人,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随后转入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算发展原子弹,于是选拔人才赴美国留学,1946年李政道被选中,经吴大猷教授推荐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杨振宁接到吴大猷的通知,负责接待李政道,两人由此相识。毕业后李政道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葛墨林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纪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后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院士认为,近年来,一些人对杨振宁有非议,网上有种声音,对杨先生的贡献讲得很少,有些甚至是污蔑。

2008年,86岁的杨振宁及其合作者发表了一篇冷原子方面的新论文,令同行惊讶于他的学术活力。此后至今,他已陆续发表了将近10篇论文,放在年轻学者中也属“高产”。

如今,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虽然杨振宁在如何应对媒体采访方面很有经验,早就可以撒谎也脸不红心不跳了,但是一旦突然被记者问到关键的问题,他说话时是不是在撒谎,也是有痕迹可寻的。不坦诚或是撒谎的人一般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面对央视记者王志的一些一针见血的提问,以及王志坦诚而又满含笑意的目光,杨振宁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目光交流,尤其是在问到关键问题的时候,经常下意识的调开头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的肢体语言,泄漏了他想隐瞒的秘密。所以杨所谓的爱国只能当做一个高喊的口号而已,不必当真的...

这一年的四月十八日,杨振宁和李政道进行了一次长谈。对于这次不同寻常的谈话,杨振宁这样写道: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其实在与翁帆结婚以前,杨振宁一直是中国的香馍馍,官方青睐,民间追捧,中国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啊,光芒万丈亮瞎我眼。但自从2004年82老翁娶了28小妹,杨老先生在民间一下就成了臭鸡蛋。

顶尖的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经武形容,杨先生属于“天生有仙骨”。国外有人称杨振宁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有人说他在物理上是“建设性的革命家”,朱经武则以物理理论的“炼丹专家”来形容他,认为他就像拥有点金术。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葛墨林说,杨振宁主张学术上的平等,还体现在,每次到南开参加理论物理讲习班,他都跟学生们一起排队领自助餐,边吃边谈。多年以前,国际会议用餐补助中外有别,国人补助5元,外宾补助40元,吃饭时往往隔着一道屏风。杨先生坚持,在南开开会,无论中外,补助相同。

“杨先生对物理的热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他是富有罗曼蒂克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朱经武说。

在做完报告被主持人请下台之前,杨振宁还主动询问听众有无疑问。会议间歇,年轻的学生过来请教,他也耐心解答。

李政道的儿子女儿都是谁做什么的?

比杨振宁年轻19岁的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干,觉得可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跟杨先生谈过以后,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影响着自己,还得好好干。

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恒定律”而双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我后来在搜集李、杨资料的过程中却发现,两位似乎在获奖后什么时候起,因某种缘故断交了。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2或3人共同获奖的情况是常见的,他们往往还不同一国籍,却可成为终身好友。那么,李、杨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