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士后之家 |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山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于1985年成立,是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光学专业是中国光学与光谱学教学和研究开创性基地和人才培养摇篮,在60年代是国内最早开展激光器研究单位之一,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属国际前沿研究领域的超快速激光光谱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使得光学先后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了全国首批之一的超快速激光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物理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金属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之一,80年代在椭偏光谱、相变与内耗、电介质物理、半导体物理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重要影响,1986年建立博士点,200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此外,理论物理专业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引力理论的相对论物理与引力波、以及理论物理的规范场理论等方面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目前,物理学学科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学科的重要支撑。多年来,物理学的科学研究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更加关注与材料、信息、能源等学科的交叉,加强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信息显示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以及纳米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本学科按照"依据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凝炼前沿科学问题,整合力量,培植新方向"的发展思路,以物理应用为导向,以原创性成果和服务于工业技术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如下六个研究方向:"新型发光与显示材料及器件物理"、"微纳光电功能结构物理"、"光子学及纳米光子器件物理"、"新型光电集成微纳结构及器件物理"、"光电转换及器件物理"和"凝聚态与光学前沿理论"等,已经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物理学研究基地。
例如,许宁生院士为负责人的项目组参加了丁肇中先生主持的大科学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02)",负责其核心探测器"硅微条轨迹探测器"的热控系统研制,在国际航天领域首次采用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散热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术创新。丁肇中先生对此的评价是"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AMS实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相回路技术是比较特殊和困难的,但中山大学研制的TTCS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恒温系统,对AMS实验十分关键,也是载人航天所必需的技术。"AMS于2011年5月16日被送入太空,将为今后数十年内的相关的物理学研究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物理学1998年获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凝聚态物理学科点2002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引进人才2人,长江特聘教授5人;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4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新型发光与显示材料及器件物理方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在大面积冷阴极场致电子发射材料、新型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尤其是在纳米冷阴极材料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微纳光电功能结构物理方向:以长江特聘教授王彪为学科带头人,在亚稳纳米材料生长的物理基础、纳尺度铁电材料的热力学理论和新型微纳光电结构制备物理等三个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光子学及纳米光子器件物理方向:以长江特聘教授李宝军为学科带头人,在设计和制备功能亚波长光学结构,新颖的光传播和辐射性质,以及发展新型光电子器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Phys.
Rev. Lett., Adv. Mater., ACS Nano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4)新型光电集成微纳结构及器件物理方向:以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余思远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纳米线波导新型光子器件、基于金属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的新型光子器件物理和集成光电子器件及其在光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等三个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果,发表在Nano Lett., Adv. Mater., ACS Nano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5)光电转换及器件物理方向:以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汤子康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新型半导体光电转换功能材料和太阳能材料、太阳电池及光伏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建设了国内光伏研究机构中最完备的太阳电池制备工艺实验室、光伏技术实验室、光伏物理理论研究室、太阳电池测试实验室、光伏应用实验室、光伏组件实验室等等,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6)凝聚态与光学前沿理论方向: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钟凡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在关联电子系统与纳米结构光电特性、 统计物理与计算物理、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等三个方面的研究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取得了一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 Phys. Rev. Lett.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