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浙大 王秀芬:让马楠蜡染刺绣飞出大山
昭通新闻网讯(通讯员 龙定江 吴应奎 卯鑫)在永善县,问起苗族服饰的制作,人们都会提到一个人,她就是曾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的马楠苗族彝族乡民政所职工王秀芬。
今年53岁的王秀芬是土生土长的苗家人,苗寨有着深厚的苗族服饰文化底蕴,寨子里长大的王秀芬也从小受着熏陶。从8岁起, 王秀芬就一直跟着母亲学习苗族服饰的制作,蜡染、刺绣、缝纫,她不厌其烦地学习。平时看报,但凡介绍蜡染,她都小心翼翼地剪裁下来,粘贴到一本专用资料本上,并按照上面尝试制作。
母亲要求她每周制作两幅蜡染,染得好的习作,母亲就给予鼓励,染得不尽人意的,母亲就细心地讲解。渐渐地,她也掌握了制作苗家服饰的各种手艺。
1978年,初中毕业的王秀芬被马楠村完小聘为教员。由于擅长绘画,学校便安排她上美术课,她笔下的画栩栩如生,深受学生喜爱。1980年,王秀芬被评为苗族工艺传承人,她如鱼得水,没日没夜地刻苦练习蜡染制作。1995年3月,王秀芬应邀参加省举办展览,按照参展要求,她连续制作四幅蜡染作品,并从中选出一幅自己相对满意的作品参赛。
第二年9月,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联合展”上,她的作品和中国画、油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素描、水粉等一起并列于展厅之上。苗族蜡染已不再是一乡一隅游戏之作,它登上艺术大雅之堂,拥有与中国传统艺术国粹同样的重要地位。
王秀芬坚持反复钻研,寻求民族工艺的奥妙,始终固守着作品的独特性,绝不为商业利益而放弃作品的个性,同时,她的作品在工艺上也非常讲究,她所创作的蜡染作品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掉色,这是其他人的很多作品所不能比拟的。正是如此,经过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执着不懈的追求,王秀芬的蜡染技艺逐渐达到大乘之境,她制作的蜡染很快就达到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性很强的效果,业内人士对她的蜡染作品大加赞赏。
在对传统创新上,王秀芬以深厚的蜡染功底以及对针线出神入化的运用,另辟蹊径,尝试另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刺绣。她借鉴苗族蜡染中一些基本元素,一改传统蜡染色彩单调、笔触粗糙、构图单一、内涵不足的缺点,创造了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的刺绣。她的刺绣题材丰富、立意新颖、构思奇特、刻画精细、栩栩如生,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体,有着极为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从艺30年来,凭着对蜡染艺术的敏锐触觉和敢于创新的个性,让她从技艺、作品内涵上突破了传统蜡染艺术的桎梏,进入全新的领域,从而在蜡染艺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集蜡染、刺绣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家。到目前为止,她已制作完成蜡染刺绣作品400余件,除了自己收藏外,还以每幅300至50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外来游客。
“苗族蜡染刺绣制作过程十分繁琐,不仅耗时而且耗材,一件好的作品要经过温热石蜡、用铅笔在白布上制图、再用蜡笔粘石蜡涂图案、烧水煮膏子、蜡染、水洗膏子、开水煮清洗过的蜡染布、开水加洗衣粉再煮等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王秀芬详细地告诉笔者。
1999年6月,王秀芬被云南省文化厅任命为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获此殊荣后,王秀芬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她一人承担起全县苗族蜡染刺绣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工作。2010年开始招收学员,免费向大家传授蜡染刺绣技术。截至目前,她已举办五期培训班,培训学员75人次。在她的带领下,马楠乡苗族蜡染刺绣队伍逐渐壮大。
村民王玲敏是王秀芬的第四期培训班学员。在王秀芬的帮助下,她不仅掌握了蜡染刺绣基本要领,还制作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王玲敏说:“对于这个蜡染刺绣我也喜欢,只要王老师仔细教我们,我都好好的学,以后会做得更好。”
马楠乡素有“蜡染刺绣”之乡。今年,省民委划拔资金15万元,专门用于永善县非物质文化蜡染技艺传承保护培训,提升和开发利用,并聘请王秀芬为培训传承人。
王秀芬告诉笔者,由于自己年岁渐高,视力越来越差,每次制作时都要戴上老花镜才能进行,能从事蜡染刺绣制作的时间不是太多了。下步,自己将努力培养一批批年轻优秀的学员,把自己所掌握的全部技艺传授给大家。王秀芬这样说道:“把这些蜡染和刺绣艺术传给年轻人,让她们继承和发扬下去,继承我们老前辈传给我们的艺术,我做的时间最多只有8年了,这8年,我决心好好的培养他们,让他们比我做得更好,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让马楠蜡染刺绣飞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