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亦森好人文化 谢亦森:用“好人文化”引领宜春道德风尚
编者按:近日,市委书记谢亦森为市文明办组织编撰的《德耀宜春》一书作序,提出在当下的宜春形成了"好人文化",并论述了"好人文化"的形成是宜春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阐明了用"好人文化"引领宜春道德风尚的现实意义和行为要求。文章对全市弘扬"好人文化",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报今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前不久,我与市文明委的几位同志再次见到了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谭良才同志。握着老谭那因大火烧伤至今仍瘢痕累累的手,我的心不禁为之再一次颤动。王茂华烈士、谭良才英模火海救人已逾两年,但这些悲壮的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宜春是个英模好人层出不穷的地方,仅从2008年我到宜春工作以来,全市受到市级表彰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有99人,受到省以上表彰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有6人,有2人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宜春市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城市";有2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3人次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国主流媒体称之为好人"井喷"现象。
为此,中央文明办先后在宜春举办了"道德的传承———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和"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座谈会"。
由感而思,我以为这仅用一种"现象"来概括略失之于浅,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外化,即宜春在当下形成的一种"好人文化"。
"好人文化"的形成是宜春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它是一种价值导向,它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是一种社会风范。"好人文化"在宜春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宜春文化积淀厚重,历来为"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宜春人在充分传承这些优秀文化的同时, 坚持知行统一,由自律而自觉。文化熏陶,孕育了灿若群星的文人雅士,唐朝"江西进士半袁州"即为例证。光荣且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精神薪火相传,先辈们以天下为公、无私无畏的首义精神,激发着宜春人敢于牺牲、奋勇前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持续开展"学英模、树正气、促和谐、谋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在全市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才有近年"江西好人半宜春"的独特风景。
"好人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以文化人。我们通过宣扬道德、唱响道德、践行道德,达到人人修行道德,呈现好人辈出的社会景象,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
用"好人文化"引领宜春道德风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建设"幸福宜春"的进程中,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乏,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时,我们的一位位英模好人,他们用质朴平实却又义薄云天的行为,荡涤着人心,改变着世风,使理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可亲、可学,这对于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用"好人文化"引领宜春道德风尚,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身体力行。需要人们用温婉细腻的爱诠释生命,用热烈坚定的情追求理想,用真诚无私的心践行高尚。遇到不法行为,需要人们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看到弱势群体,需要慷慨解囊,助人为乐;在家要孝老爱亲、出门要诚实守信;在岗位则勤勤恳恳、敬业奉献。
各级文明委要在培育、选树、宣传、褒奖好人上下功夫,建立道德档案,把发掘培养英模好人的基础做实。各级主流媒体要深入广泛宣传,让英模、好人的典型事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热烈反响。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基层社区、乡村都要大力宣传、表彰英模好人,文化部门要创作出好的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巡回演出,让他们的感人事迹家喻户晓,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要建立英模好人帮扶制度,在工作、生活上对英模好人给予帮扶和资助,让英模好人们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关爱,充分体现"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承载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是"体",离开"魂","体"就失去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失去思想性和生命力;离开"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就无法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所以我们要强"魂"健"体"。
市文明办组织编撰《德耀宜春》一书很有意义,它既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抓手,也是弘扬"好人文化"的具体举措,还可以成为中央文明办要求建立道德讲堂的生动教材。欣然提笔,写下此文,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