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勤国教授事件 我们在争论什么?

2017-1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是一篇学术论文,却引来超脱论文本身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这篇学术论文超脱了"学术"的范畴,而将过多的情绪带入其中,从而激发了更多的情绪的愤然而起.而且本篇论文针对某一起具体的案件展开陈述与论证,其中不乏对法院的指责之词,这事实上也非常明确地表示了指责所指.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起了网络看客"人肉搜索"的欲望,再加上一些看客猎奇的心理,借助于"教授"与"法官"这两个及其醒目的主体,中间再用"骂"字相连,这

本是一篇学术论文,却引来超脱论文本身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这篇学术论文超脱了“学术”的范畴,而将过多的情绪带入其中,从而激发了更多的情绪的愤然而起。而且本篇论文针对某一起具体的案件展开陈述与论证,其中不乏对法院的指责之词,这事实上也非常明确地表示了指责所指。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起了网络看客“人肉搜索”的欲望,再加上一些看客猎奇的心理,借助于“教授”与“法官”这两个及其醒目的主体,中间再用“骂”字相连,这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网络空间之内,骂战已然泛滥成灾,并不稀奇,但是在法学期刊上也出现“骂”,这是否意味这也会形成“骂战”,以往在学术期刊上往往叫“百家争鸣”,事实上,这一次的“骂”依然是呈现在网络里。因而,这次事件的制造者已然是利用了网络向我们呈现了学术之外的一场“骂战”。我不说是有些人别有用心,毕竟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公诸于众的东西就需要接受公众的质疑。

只是由此而引起的论题“教授骂法官”?确实让人不安,网络的这种话看客心态不仅会扭曲事实,而且也会引起这样无谓的骂战,消耗人们对于社会的信心。有时为了达到吸引眼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骂”在道德上为人所不耻,在法律上可能构成侵权甚至是犯罪。但是在网络上“骂”现象却被“玩”的风生水起。尽管孟教授文章之中有不少指责之词,激愤之语,就作为一位公民而言,这也只是一位公民对于法院裁判所发表的一些可能略带偏激的意见。作为一位知名的教授而言,这也只是一位法学教授从法学专业的角度对法院的裁判发表的一些论述而已。网络看客们却借题发挥,引申出“教授骂法官”的论争,实在是过度发挥!

对于孟教授的这篇文章本身所探讨的问题却鲜有人议论。当然这是一个专业的问题,很多人看了案例可能就已经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而只能摘出几处显眼的字目,供自己与大家把玩。“判决是法官良知与能力的镜子,为百亿身价的老板而剥夺一个技术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本案法官们就没有听到理性良心的责备吗?”对于这样的句子大家当然是能够看得懂并且愿意看到的。“还可以提出更多的细节证明本案裁判的不公,但已无必要,上述足以让本案裁判载入司法不公的史册。需要指出的是,本案裁判不公未必全是本案法官们的责任,尽管他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话被网络看客不断的引用,用以说明这位“教授”在“骂”“法官”。这多少有一些牵强附会,在文章中表达一下愤慨有何不可,这应该是个性使然。而且整篇文章也在就事论事,而没有什么要节外生枝的意思。

当然,这次事件所引发的对于《法学评论》的质疑却是令人深思的。中国的学术期刊鱼龙混杂,垃圾文章已成泛滥之势,就孟教授这篇学术了论文能否够格刊载于作为法学核心期刊的《法学评论》的问题,实际上产生的是对于《法学评论》本身的公信力的质疑。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猫腻”还是没有"猫腻"?这却是一个值得争论与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