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和林美照的专访 专访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做一个崇尚规则、信仰法治的人

2017-09-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接受本报专访叶青回来了,回到了他成长.成熟.给他光荣的地方--华东政法大学.四年半前,叶青在华政副校长之位,被提任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隔一年又兼任社科院副院长.这段时间里,叶青在公众的眼里,更多地被认为是推动地方立法,著书立说,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的"学者叶青".今年7月1日,叶青被宣布任命为华政校长,"学者叶青"的角色开始转换为"校长叶青".在今年9月18日华政举行的201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叶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接受本报专访

叶青回来了,回到了他成长、成熟、给他光荣的地方——华东政法大学。

四年半前,叶青在华政副校长之位,被提任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隔一年又兼任社科院副院长。这段时间里,叶青在公众的眼里,更多地被认为是推动地方立法,著书立说,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的"学者叶青"。

今年7月1日,叶青被宣布任命为华政校长,"学者叶青"的角色开始转换为"校长叶青"。

在今年9月18日华政举行的201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叶青"向3000名新生致辞,之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就教学本身来讲,我始终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授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回归华政,服务华政,我内心感到很踏实。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谈教育

我们不能老在象牙塔里待着

记者:叶校长,您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很精彩,您期望您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在这里,您最想送给学生的一句话是什么?

叶青: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人。"笃行致知、明德崇法"是华政的校训,理应成为华政人毕生的追求,一个具有精湛专业水平和良好品德的人才能为他人所尊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有所作为。我要求自己的学生不管是法学专业的,或者不是法学专业的,都要谦和好学,严谨求实,崇尚规则。从华政走出去的人,要信仰规则,信仰法治。这也是我送给新一届学生的一句话。

记者:在法学教育上,您秉持什么样的观点?如何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结合起来?

叶青:我长期从事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曾在华政做了11年半的教务处副处长、处长,然后我又做了2年多的研究生院副院长,在法学教育上,我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那就是"概念和案例要结合,问题和主义要结合,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这是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上最大的区别。因为法学这个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笼统地灌输概念,不能脱离具体案例分析讲些具体抽象的理论,那是教条主义式的教学,学生听之索然无味。比如在上法学理论、法制史课时,如果不关照当下的法治实际,学生会听起来很枯燥、很难懂。

记者:您希望华政的老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叶青:教育界的共识是教风带学风。现今能够进入大学任教的教师起码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求他们得拥有与专业相衔接的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经历,让他们到立法机关、政法系统,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从实践中吸收营养,反哺于教学工作。我们不能老在象牙塔里待着,要接地气,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同时,我们还鼓励并要求教师有国外进修或访学的阅历,开阔学术视野,丰富自身的学术涵养,做到中国问题,世界眼光。作为校长,我既要鼓励教授的科研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又要尊重学术自由和个人兴趣爱好。

记者:您被任命为华政校长后,从原来的副职到现在的正职,职务上发生了变化,肩负的担子肯定更重了,重在哪里?

叶青:我之前担任华政副校长的时候,所从事的只是学校局部性的校务管理工作。现在,我要思考整个学校全局工作,要依法践行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要去关心,去熟悉,这是对我很大的考验和挑战,也是我的重担所在。作为校长,必须要有包容度,谋事干活一定要着眼于大的格局。校长既要注重提高教师收入,又要为教师创造学术自由、民主治校、激情燃烧的工作氛围。更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追求真理、向善求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记者:您是华政复校后招收的第三届学生,当年读书环境很艰苦,校领导甚至在帐篷里办公,冬冷夏热,艰苦办学。现在华政条件好了,但您说过还是要牢记"帐篷精神"。在您的眼里,新时期的"帐篷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精神?

叶青:所谓"帐篷精神"就是我们华政人所说:"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我是华政1979年复校后第三届本科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就读于临房、就餐于草棚、办公于帐篷、开会于果棚,对华政精神深有感触,它是华政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是华政人繁荣法学、推动法治的强大动力之源。

现在,尽管我们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松江校区还被网评为全国最美校园第二名,但是我们必须要秉承华政的"帐篷精神",这就是我们新一代华政人的使命。

谈立法

要为人民代言,为真理而言

记者:您身为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在地方立法中发表过很多的声音,为相关机构和部门建言献策。在您的眼里,学者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品格?

叶青:我是在2012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后又经组织推荐,当选了这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直接分在法制委员会担任委员。尽管我不是驻会委员,但是在常委会组成人员里,我是一个法律人,始终不忘作为一名法律学者应该肩负的使命。

推进法治建设,立法工作尤为重要,堪称龙头,立法引领改革是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的治国理念。只有龙头舞起来,其他领域的改革才能舞得更顺更好。我在推动和参与立法过程中,不仅注意贡献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智慧,尽量多地参与立法调研和立法审议活动,发表立法意见,我还十分重视发挥自身连接立法机关与专家学者之间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积极主动组织法学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与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合作开展立法规划、立法项目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草案起草论证工作,并主动进行立法学研究。一些立法建议专报和调研报告得到了全国人大和市人大领导的肯定。

作为人大代表,我要为人民代言;作为专家,我要为真理而言;作为上海市民,我要为上海的法治建设与繁荣发展尽一个市民的义务。

谈司改

法官检察官凭什么多拿50%工资

记者:现在我们来谈谈司法体制改革吧。您是上海市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委员会委员,委员会吸纳了政法院校的法学专家,这在公正选拔法官、检察官队伍方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您的眼里,法律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气质?

叶青:我们遴选委员会就是要从专业的角度,把好入额法官、检察官的专业水平,所以法学专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为我们上海的法官队伍和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这样一个终极建设目标把好关,尽好责,不辜负市委和全市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

当前有不少法官、检察官的"候选人"都是从我们华政毕业的,作为华政的校长,我不单单要从专业视角把好入额法官检察官的"门槛",同时我还要做到独立公正,不偏不倚,不能因为华政的学子我就投他一票,专业评选的标准还是一致的。

法官、检察官为什么、凭什么比同样资历职级的一般公务员、专业人员多拿50%的工资,就在于你所扮演的独特的社会公平正义守护者、维护者的角色,你的谈吐穿着打扮,你的社会形象,必须是区别于他人的。德高,带来敬佩感;能强,产生信赖感;博识,方可获尊重。

记者: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已跨入"深水区",您觉得什么方面还需要细化?

叶青:2014年7月,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作为首批试点地区的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上海在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等五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出台了不少规范性文件规定。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一些规定过于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就以错案责任制来说吧,"错案倒查追责机制"、"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谁办案,谁负责",这些都在四中全会里作过表述。究竟什么是错案,错案的标准在什么地方,各家试点单位不完全统一。地方高院要有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各家法院自己划个圈,造成这个案子在这家法院算错案,到那家法院就不算错案的尴尬局面。检察院也是一样,也要制定错案标准,以便遵行,也可打消一线办案司法人员的顾虑。

目前"两高"还没有对错案出台认定标准或者适用情形,我们上海可以细化错案认定标准和免责情形规定。同时,我也建议可以委托第三方开展司法改革绩效评估工作,看看哪些改革是有效的?哪些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改革对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办案质量是否有明显的成效。

记者:近期,国内法院发生了几起法官人身安全遭遇威胁或伤害的事件,比如,陕西安康法官被围攻、湖北十堰法官被刺伤。在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您觉得如何保障法官、检察官生命权和职业尊荣?

叶青:湖北十堰中院法官当庭被刺伤的事件提醒了我们,当前我们法官、检察官的职业保障还需要加大力度。许多时候,案子判下去,一些当事人当庭威胁法官,跟踪法官,不仅对法官、检察官本人造成人身安全威胁,还威胁到他(她)的家属。我们实施司法体制改革,不能光讲责任追究制,还要强化配套的司法保障机制,必须同时出台。凡是涉及到人,涉及到人的利益,涉及到他的生命权,包括他的家属人身安危的事情,必须不能松懈,要给予充分的关切,要充分保障司法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