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2017-08-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日本的近代教育改革,自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始.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比较顺利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为东方唯一一个现代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日本进入近代伊始的社会变革问题.从世界史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发生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这个过程看来已完

日本的近代教育改革,自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始。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比较顺利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为东方唯一一个现代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日本进入近代伊始的社会变革问题。从世界史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发生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这个过程看来已完成了”[1]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与欧美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的历史过程相比较,日本可以说是近代世界最后一个经过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而踏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起点极低,比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都差得很远。明治维新前夕,国民经济中工场手工业都还不占统治地位,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处在幼苗阶段。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又是在明治维新实行改革后才正式开始的。但是,如此落后的底子,经过明治维新到明治末年(一九一二)前后不足半个世纪时间,便建成了资本主义,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两百年时间才走完的途程。
日本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改革的历史表明,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值得人们注意。一个是学西方,明治维新时广泛而深入地摄取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物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洋为日用”。一个是大办近代教育,通过教育对吸收来的西方先进经验和科技成果加以消化、运用。

而日本所以能够快速度地发展资本主义,建成现代化资产阶级国家,当然决不象美国洋大人赖肖尔及其亚流所胡诌的,是什么“明治政府领导人的杰出作用‘和“明治大帝的奇勋”。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兴的近代日本民族亟欲国家独立富强的进取精神,尤其是日本人民渴望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实现社会进步而焕发出来的创造历史的伟大能量和勤奋的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胜利了的东方无产阶级从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对日本民族和人民在明治维新变革中取得的成就给予应有的评价。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很久以前就曾指出,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效”[2]。

只是这些年由于恶贯满盈的历史罪人和科学罪人“***”肆意干扰和破坏,致使包括明治维新问题在内的世界史研究横遭蹂躏,难乎为继。这伙败类在极左词句的掩盖下,大肆贩卖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不准人们接触和谈论外国的事物,以掩盖他们自己最丑恶的卖国主义和洋奴爬行主义的面目和灵魂。
现在,“***”已经被推上历史的审判台,我们的科学和思想获得了双解放。英明领袖华***最近一再号召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要研究我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搞好包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问题在内的日本明治维新和近代化史的研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近代化是明治维新改革的根本一环

明治维新时从一八六八年到一八七七年大约十年内,自上而下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废除封建武士等级特权、废除贱民称号、建立近代义务兵役制,改革地税、创办国营资本主义企业和奖励私人兴办企业,以及改革历法变太阴历为太阳历等等。这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体现了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即:政治上的“富国强兵”,经济上的“殖产兴业”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中,文明开化是关键,是基础。所谓文明开化,就狭义来说,主要是指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和普及。当时明治政府提出的文教政策有三条方针,即:(一)普及初等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准;(二)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少而精地创办高等教育机关,以培养工业化的指导者一类高科技人材;(三)通过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迅速消化、掌握从欧美先进国家摄取来的科学技术成果。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是出人材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总工程枢纽。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近代学校教育是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在明治维新社会变革的转折时期,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的新兴的日本统治阶级尤其需要抓好教育改革,为自己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政权建设,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各种人才,以及造就整整一支有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雇佣劳动者大军,以便更快地实现产业革命、建成资本主义和不断地巩固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不论从哪方面来说,明治维新时抓教育改革,都是整个资产阶级改革的根本一环。


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些特色。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诞生不久,一八七○年二月,教育改革问题便提上日程,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同年十月,政府设立工部省(工业部),次年便创办直属的研究理工科学的大学“工部寮”(后改为工部大学校),专门为政府培养高级科技专家和干部,为日本近代科学教育之滥觞。次年又设立工学校,开始办技术教育。一八七一年七月,实行“废藩置县”的同时,.政府设立文部省(文教部),专门掌管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一八七三年八月,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正式开始有纲领,有计划、有措施的教育改革。

这比《征兵令》的颁布和军事近代化的军制改革以及起到资本原始积累作用的地税改革等等都要早得多。
不仅如此,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完全以近代教育思想为主导,而且内容翔实周密,洋洋大观,从划分全国学区、各级各类学校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改革的规模、教程之类的事宜共分六大篇,都作了详明的规定。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无论就其兴革之频繁、法令规章制度颁发之多,或引进西方经验和制度之几经“择师”等等,其它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同教育改革相比拟。仅据粗略统计,从一八七○年二月起到一八九六年二十六年间,明治政府颁发的重要的教育法令规章等近三十次,占同期所颁各项法令规章的大部分。

从教育行政管理到大中小学、师范学校和各种专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以至整个近代教育制度的建树,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修改补充。
尽管明治维新时政府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
明治维新时搞教育改革,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方面,起初仿效法国,后又改学美国,最后又学德国。而且,学西方不计成本。教育改革也和政治、经济、军事等其它各项改革一样,在坚持“自力建设方针”下,一面大举引进西方制度,一面不惜重金聘用几百名外籍教师。他们不仅担任教学,还起到“顾问”的作用。后来,随着本国人才的大批生长,外籍专家才相继撤走。
明治维新时在政府倡导下,还不断派人到海外留学。一时间,赴欧美留学成风。据一八七二年东京府调查,赴海外留学的计有一百二十人。另据当时的《新闻杂志》报道,政府各部门到外国出差、留学的总计三百八十五人,所需费用达三十五万美元。可见,明治维新初办教育时学西方的热情之高。

以小学为基础,大力普及国民教育

以小学为一切学校教育的基础,抓小学全力以赴,以期迅速普及国民教育,是明治维新时大办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近代教育的各级学校,有其不可间断的连续性。“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一八七二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明确地宣布要从小学抓起,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5]的普及初等国民教育方针。同时阐明实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目的,即:“学问堪称立身之资本”,“国之所以富强安康,无不缘于世间文明人才艺之巨大发展。而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于一般人民之文明”。[6]一句话,就是要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起就武装国民的头脑,以作为“立身处世”繁荣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

这是典型的近代资产阶级国民教育的方向。
文部省在实施《学制》时,拟定一个教育改革的工作计划,分轻重缓急,依次排列工作程序。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务须于小学校方面笃力从事。”与此有关的第二条则为:“务须迅即兴办师表(范)学校。”[7]兴办师范教育,也是抓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项目。
《学制》一出,号令天下,各地封建时代的“寺子屋”(设在寺院内由僧侣任教的学塾)一概废除,普遍开设西式学堂。且因陋就简,利用一切条件办学。据一八七五年文部省教育年报统计,小学校舍大约百分之四十是利用寺子屋旧舍,百分之三十三利用普通民宅。明治维新时兴办小学,以寻常(普通)小学为主,还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办起各种形式的小学。

寻常小学,开始时分上下两等,各为三年。儿童普遍从六岁起入学。当时按《学制》规定,计划在全国设立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规模之大,连一九七○年现代日本小学数目还不及这个计划数字的一半。
明治维新时办小学教育,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教给初步科技知识。当时小学的科目较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就有十四门课程,其中除语文知识、算数、修身(伦理课)外,还有地理学大意、物理学大意等等。上等寻常小学还要学史学大意、几何学、博物大意、化学大意等等。有的小学还设一两门外语课以及簿记法,天体学知识等等。修身课,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为基础,还混以日本精神和儒家道德思想。

历史课,除讲授日本史外,还讲授中国史和西方史。在每周学时总数中,语文课和算数、理科,地理、历史等合计占百分之九十三,修身等只占百分之七。这说明,明治维新时大办小学教育,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准。这也是当时日本人急于把近代国民教育办好的迫切心情的一种反映。
明治维新时大办小学教育,还力图实施八年义务教育制。明治政府为此于一八八三年将寻常小学改为初、中、高三等制。初、中两等均为三年,高等二年,计八年。义务教育先从三年制抓起,即初等寻常小学为义务教育。一九○○年,小学改为寻常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制,均为四年,寻常小学为四年义务教育。

四年义务教育完备后,从一九○七年起寻常小学改为六年,高小为二年,实行六年义务教育。由于政府财力充实,在四年、六年义务教育期间取消学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加之战争的干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止,始终未能实现八年义务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自明治维新以来大力兴办小学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不断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就学率不断上升。一八七三年小学就学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点一,一八七七年达到百分之三十九,一八七九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一点二。以后更迅速上升,一八九○年达到百分之五十,一八九四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八九九年达到百分之七十,一九○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六。一九一九年以后每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强。[9]日本自明治维新大办小学教育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就完全实现了国民教育的普及,对加速建成资本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力振兴技术教育,造就大批科技力量

技术教育或综合技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史发展到近代时出现的一个新的教育部门,是资产阶级国家近代教育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资本主社会里探究近代教育问题时,就把技术教育列为整个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从工人教育特别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综合技术教育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前景作了科学的展望。明治维新时办近代教育,从工部省设工学寮和工学校时算起,实际上抓技术教育比较早。不过,当时由于社会条件限制,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很低,社会对科学技术还没有那么大的需要,因而不能过早地大力推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0]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近代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在日本通常称作“实业[11]教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抓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不论中小学教育或大专学校教育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日本的实业教育是在明治维新后随着近代产业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展,逐步办起来的。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大大推进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明治政府着手在中小学的普通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在小学和师范学校中因地制宜地添设农业科、商业科、工业科,小学普遍设手工科,在中学设实业科。八十年代中叶,西方国家从法国到瑞士、瑞典,从英国到德国、美国也大力加强技术教育。这对日本产生很大影响。日本从英国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和在法国召开的小学教师国际教育会议学习到不少先进经验,用以发展技术教育。

当时技术教育风靡于世界,也正是近代社会对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强的表现。
日本从甲午战争(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前的产业革命初期起,大力振兴实业教育。由于增强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产业革命对科学技术的需要空前增长;日本人从明治维新以来办综合技术教育,适应自己的国情,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有一整套独特的体系和科技教育网,在近代资产阶级国家里是后来居上。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办技术教育,目的很明确.一八九三和九四年文部省当局在振兴实业教育的问题上强调,“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尚未渗入普通人民中间,教育和劳动截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诸般事业大部分因袭陈规陋习。

今天,国家如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就必须努力向国民之子弟施以科学技术与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这是第一个总的目标。第二个目标则是,使国民掌握近代科学技术,以便在实业、技术、生产和贸易上同地球上的各国展开竞争,这是“同国家富强、国家命运攸关的事情”。再一个目标,也是现实的重要目标,即:“今天学术上已颇为进步,因而拥有足以成为工业的统帅而推进事业的人,但是没有成为他们手足的人。譬如军队虽有将帅却没有担负所谓中士下士那样下级士官职务的人。我们的宗旨,首先便是造就这样的人。”[12]也就是说,要大力培养中下级科技骨干力量。这里所说能够成为“工业的统帅”一级的高级科技人才,是指明治初年工部省创办的理工高等教育机关培养出来的。

仅据一八七九——一八八五年统计,工部大学校及东京大学理学部工学科的毕业生总计四百一十八人。[13]他们是分别掌握土木、机械、电信、建筑、采矿、化学、冶金、造船等八种专业的科技专门人才,在日本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起了科技领导骨干的作用。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的综合技术教育是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配套的,因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实业教育网。初等则为小学的手工科、实业科和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则为师范学校、普通中学的实业科目(工、农、商)、实科中学和甲种实业学校等。在一八九九年实业学校取消甲乙种划分后,更加充实。

高等实业学校则为专门实业学校,实际上如同专科大学一般。日本近代的综合技术教育重点在中等的实业学校。以分科而论,大体有工科、农科、商科、商船科、水产科和职业学校等几种中等实业学校。实业补习学校则以农科为重点。在办实业教育中,明治政府曾纠正过前期偏重实业课而忽视一般文化课的倾向。从实业教育的内容来看,也是比较充实的。比如,实业教育刚刚大力振兴那一年,文部省发布的《规程》便有如下的规定:
实业补习学校可酌情选定下列有关科目:一、工业地方,为图画、模型、几何、物理、化学、重学(力学或机械力学)、工艺设计、手工之类。二、商业地方,为商业书信、商业、算术、商品、商业地理、簿记、有关商业的习惯及法令概要、商业经济、外国语之类。

三,农业地方,农业大意或耕耘、除害虫、土壤,排水、灌溉、农具、植树、饲养家古、养蚕,林业、农业帐簿、土地丈量之类。此外,还可酌情设水产、机织,刺绣及其他科目或职业所需的科目。而中等技术教育的实业学校,一般课程较深,且越办越高级。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实业学校的分科更加专业化。农业学校,分农科、林科、养蚕科、园艺科,农业土木科、兽医畜产科。工业学校分机械科、飞机制造科、造船科,电气科、电气通信科、工业化学科、纺织科、染色科,建筑科、土木科、采矿科、冶金科,金属工业科、木材工艺科、金属工艺科。商业学校则为商业科。水产学校分捕捞科、生产加工科、养殖科。

拓殖(垦荒)学校分农业拓殖科,商业拓殖科。
从课程设置来看,明治维新不久刚兴办综合技术教育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农业学校就设有修身,代数,几何、三角函数、图画、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农用化学、农用工业学、耕种、养育、农业经济、农业簿记,农事法规。各地还可酌情设园艺、林业、养蚕、制茶等科目。商业学校第二种课程,有修身、国语、汉文、习字、算术、代数、簿记、商业通信、商业地理、图画、商品、商业经济、商业史、商事法规、商业实习、英语。各地还可酌情设银行、汇兑,运输、保险等科目。至于工业学校的课程内容更要深一些,无须赘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实业补习学校和实业学校空前增多。

到一九二五年时,实业补习学校网已在全国市镇村大体上建成,实业学校也进一步充实。仅以实业补习学校学生人数而言,一九一四年男女生合计四十五万人,一九一八年陡增为八十万人,一九二二年则超过一百万人,一九三三年达到一百四十万人,以后更不断增多,培养了大批中下级科技人材。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教育费用的劳动力,因为生产它(通过教育)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它也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它的劳动也就会是一种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力越多,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得快,从而社会生产力也越发达。尽管它为资本增殖剩余价值,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治维新以来大力综合技术教育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
从明治维新以来,由于大抓小学教育,日本近代的初等国民教育在一八九七年前后大体上确立了基础。自一八九八年起在继续充实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同时,重点逐渐转为努力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并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
日本从明治维新近代教育改革伊始,中等教育就与西方不同,不搞贵族学校那一套,且当作一种“高级国民教育”来办。初期,中等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定以升学为主。从颁发《学制》以来,中学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也不断改革。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短则二年,长则六年,还有二年半、三年、四年、五年不等。科目纷纭庞杂,甚至有以汉文一种科目而列为中学的。

经过整顿之后,一八八一年改过去的三三制为四二制,初等中学(四年)和高等中学(二年)分开;一八八六年中学又改为寻常中学(五年)和高等中学(二年)。实行七年制。从此,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五区,每区一所。有第一至第五计五所高等中学。一八九四年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五个“高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俨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这是中等教育的重点学校。这五所“高校”,如“一高”专为东京帝国大学的预备学校。五所“高校”向大学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因为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比如,一八八六年政府对寻常中学的学科及其程度作了严格的规定。

除伦理、国语及汉文外,还有第一外语(通常为英语)和第二外语(通常为德语或法语),以及农业、地理、历史、数学、博物、物理、化学等科目。在教学程度的要求方面,以数学为例,分为算数和代数(比例及利息计算、各项计算法则、释义、整数、四则、分数、一次方程式、开平方、立方、指数、根数、二次方程式、准二次方程式、比例等差级数、等比级数、调和级数、排列组合二项定理、对数);几何(定义、定理、直线、线段、圆积、平面、立体角、棱锥、棱柱、球、圆锥、圆柱);三角函数(角度、三角函数对数表用法、三角形边等等的解法、球面三角)。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中学课程设置程度之深,对充实和发展大专学校的高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治维新时建立的大学教育,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一九一八年颁发《大学令》以后,大专学校不断发展,帝国大学增为五所,为大学教育的重点。一九一八年以前各种大专学校总计一百一十八所,到一九二六年末增为二百五十八所,十八年间增加一百四十所。在办好大学的基础上,从一九一四年起以创办传染病研究所为开端,逐年兴办各种科学研究所并不断发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共设立科学研究所二十九个。到三十年代,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进和充实,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终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完备的制度。
由于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从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止,日本已经赶超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日益掌握进步的科学技术。

本来日本在德川封建幕府末期还几乎谈不上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日本原有的科学只有一门算(数)学还比较发达,再就是从荷兰传来的医术和医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只此而已。至于近代的物理化学、理工技术科学等等,在明治维新前夕还只是处在介绍西方基础知识的启蒙阶段。但是,经过明治维新以来大力输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教育这一传授手段加以消化、吸收,日本近代的理、工、化、医、农等各种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迅速地提高,并有一些独创性。而应用于生产的实用科学技术,尤以军事工业为首的各产业部门为显著。比如,二十世纪初造船工业、纺织工业和海上交通运输业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继一八九八年日本私营造船厂建造出接近国际水平的“常陆丸”之后,一九○五年又建造出世界第一的战舰“萨摩”。纺织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便出现第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万锭纺纱成套设备。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不仅能研制若干种秘密武器和建造世界最大的战舰“大和号”等舰艇,并且一度开展秘密研制原子弹的活动。[14]
由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大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促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据统计,从明治初年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止,日本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百分之四、五,比同期任何一个国家都快[15]。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年份达到百分之二十三点三,工业增长率最高的年份达到百分之二十点八[16]。必须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民经济长期高速度增长的根本因素在于日本资本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压榨,资本主义靠战争起家和发展。但是,还须看到,决定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是资本积累的规模和速度,而资本积累的增长又基本上取决于剩余价值剥削率的增长。如果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不提高,在劳动生产率低水平的情况下,再残酷的剥削也不能使资本积累有很大很快的增长。因此,在分析日本国民经济增长高速度问题时,即使对战前日本军国主义时代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