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洪伟:许渊冲翻译理论之网谈
2016年初春,我与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外语师资培训项目负责人舒宁老师商议,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北京市属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虽然这两年来我们组织了近十次主题培训会,也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反馈,但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各位教师平时工作过于繁重,又加上高负荷的家庭负担,好不容易熬到周末休息,根本无力学习,更无心与尚未入门的科研苦苦“纠缠”。有鉴于此,我们决定仿照美国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美国暑期语言学院),在高校放假的暑期开班国际假日书院,由我来起草相关文本(为了激励老师们积极互动、主动撰写论文,我们还联系了美国出版社结集出版专属会议论文集,并可将论文录入CPCI-ISSH核心会议论文集检索系统,在Web of Science上面供公开检索)。
仲夏时节,国际假日术语的讲堂上,除了(从年长到年幼)瞿霭堂、胡壮麟、孙宏开、刘润清、沈家煊、周庆生、王远新外,还邀请了亚洲首位获得国际译联“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许渊冲先生。这次培训可谓是让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等方向的青年教师真正地接触到了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比较文化、学术价值观等思想。
之后,在许渊冲先生把关下,作为协调人的我,积极地辅助山西大同大学申请设立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并于2016年12月3日承办“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战略论坛”暨“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邀请到会的专家学者来自三十余所院校和研究所,其中著名专家有李亚舒、潘文国、杨俊峰、党争胜、吕世生、王正仁等。
诸位专家的发言稿在东道主主办的《大同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许渊冲翻译专栏发表。2017年元月,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辽宁省翻译学会、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许渊冲翻译大赛”。
2017年2月18日,许渊冲先生做客央视一套《朗读者》节目,一时之间,有关许渊冲先生的译作、生活、译论等热论铺天盖地而来,甚至有点让人目不暇接。正值热度未减之时,又迎来了许渊冲先生96岁寿辰,大同大学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在大同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决定在北京香山承办“中外翻译传统之互动与交融论坛”(以下简称香山论坛),拟在学术交流之余,以学术事件形式为许先生庆祝生日,不但可以增添生日宴的学术气息,也可以增添学术论坛的喜庆气氛。
随着香山论坛日期渐近,“许渊冲翻译论坛”微信群逐渐活跃。2017年3月24日,一个不巧,话题脱离香山论坛,转向了许渊冲翻译理论体系问题,引发一阵不长不短,但话不走虚的互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许渊冲先生有关翻译的思想,特录入“许渊冲翻译论坛”微信群对话,以飨读者诸君。
贾洪伟:最新爆料:央视有一个栏目组进驻本次香山论坛。截至目前,已经有两三个栏目进驻香山论坛。
覃江华:媒体栏目很关注,期刊栏目会不会也关注呢?
贾洪伟:打招呼要设置专栏的期刊有,现在联系了一两家核心期刊拟设置专栏。当然,也有非核心,但质量也很不错的刊物,也有意设置许渊冲翻译研究专栏。外语界CSSCI期刊——《外语教学》编辑部王和平教授,赞助香山论坛学术刊物已经寄出。
覃江华:有如此好的氛围和平台,相信必将掀起新一轮许渊冲翻译研究高潮来!
贾洪伟:其实,我是想不单单研究许先生一个人的理论,如果能同时带动中国翻译思想的系统化研究,势必对复兴中国古典翻译理论,强化甚至斧正中国翻译史,丰富世界翻译理论等层面有所脾益。世人时常说,国外后结构主义译论、女性主义译论、阐释译论等等,其实这些人于无意之间混淆了理论与视角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从科学角度说,视角是不能代替理论的,也就是说当前国内乃至国际学界所谓的理论研究也是不健全的。这么说似乎会迁怒很多人,且我也不是第一个持此种观点的人(理论必然要从本体切入,然后是认识、目的、方法等论的层面,再然后到中观和微观,一路下来理论到实践,而不是从一个视角对某一实在加以全面的印证或剖析,这还算不上是学科或哲学层面的理论),可从古至今这样的理论全世界不多,虽然中国翻译思想较为零散,但从这几个层面述之者有之。
其实,很多国外的作品并非是什么理论,反倒只是从某一视角看待翻译现象的专论而已。不涉及本体到本体论、认识到认识论、目的到目的论、方法论到方法,没有推进本体、认识、目的和方法四论,如何能称得上理论?无论何来之理?
覃江华:理论是需要系统性的,思想可以是吉光片羽式的。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四论俱全,上下贯通。而且理论和应用兼赅。
贾洪伟:所以我说中国是有翻译理论的,先从近处说。许渊冲翻译理论体系是近代术语成熟之后,按照现代学科和科学意义,从四论角度所做的文学翻译专论,此可谓几十年来论论俱全的理论。此前,具备四论要素的中国翻译理论似乎不多,且一个理论家兼备四论的也不太多,但不能否定没有或认为是缺失。
佛经翻译集天下信众之力,总结翻译经验,虽然分散着,虽然没有使用本体、认识、目的、方法四论之字眼,却似麻雀一般,五脏俱全,若想求其究竟,那就需要我们联合众人之力将其从故纸堆中搜寻出来,整理成体系,方便后人读考。
覃江华:许渊冲先生是在自己翻译实践经验基础上,借用西学框架来系统梳理和总结传统译论。虽然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等都是西学术语,但许渊冲先生的译论实则具有深厚的传统哲学之根底,也吸收借鉴了近现代众多翻译家、思想家、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成果。对了,大家如何看待“许渊冲是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者”这一观点?
贾洪伟:江华兄这一句梳理和总结十分精确,且从头到尾,兄弟我十分赞同。纵观国内学界,能真正从历史、学科角度做客观中立地看到和评价一个理论及其发展的人,现在真是越来越少了。关于许渊冲译论,能张口从中外文化传统和科学体系角度加以扼要总结的人不多见,江华兄可谓是我辈之代表。
针对“许渊冲乃中国传统译论的终结者”这一论点,不论从人文学科的本质与特点,还是从传统译论这一术语之所指角度,我个人都不认同。因此,本人就扼要地从这两个角度阐述我个人的观点。传统译论分广义和狭义,广义之传统译论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对翻译实践所做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归纳和总结;狭义之传统译论则指的是特定历史时空范畴下(通常是近代以前,如张佩瑶女士团队之中国传统翻译话语体系研究)针对翻译实践、现象等做出的理性思考。
从许渊冲先生兼备四论属性的翻译理论体系看,他凝聚了先秦以来众多贤达人士的思想内核,从第一阶段的美-似-化-之,到第二阶段的一-依-异-易-意-艺-益-怡-易学辨证观,最后到高度理想化概括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许老之译论属于广义之传统译论范畴。
可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乃专研“人”之科学(德国传统之广义性科学所指),虽然也强调逻辑性、系统性、结构性等,但最难做科学化(英美传统之狭义性科学所指,即数理逻辑,有关英美和德国之科学界定,参见贾洪伟:《方法论:学术论文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处理的就是动态性和发展性。
人类语言符号既是人类为了表情达意之需而创造的专有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人类文化之载体和表征,虽然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人类的语言符号也不断的演进和发展,而涉及不同群体之间信息传输的符号转换势必也随着发展和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也因而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故可能会因符号载体的变化,翻译理论的局部内容发生变化。
如贾洪伟(2016)诸文所论及的小说-剧本-台本-超域综合文本的翻译现象,这就隐含着本体-认识-目的-方法四论层面的变化和变异,故许渊冲不是终结者,许渊冲之翻译理论体系虽然是中国少数兼备四论的翻译理论体系,但绝非是翻译理论研究之终结者,除非许渊冲和许渊冲翻译理论体系成为世界和世界文化的终结者,才能达到这样的一种终极状态。
覃江华:谢贾兄鼓励。我也赞同您广义和狭义传统译论之分。翻译难有定本,译论也难有定论。如贾兄所言,许渊冲翻译理论四论俱全,在思想性和系统性方面,确实具有总结性和集大成性。如果要说许先生的译论是传统译论的终结,则似乎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贾兄刚才的观点很具有启发性。
贾洪伟:另外,从中国翻译史来看,许渊冲及其译论都是历史逆袭性质的。从古至今,大多译论都主张或坚持二元对立,或曰一分为二,许渊冲先生或是受中国道家观念影响,或是受所谓西方的三元符号观(也可能所谓西方的三元观乃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所致)影响,他一反常态地提出一系列的三分关系系列。此外,尽管国内外反对许老逆时代潮流,坚持中国文化外译,最终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获得了北极光翻译大奖。
覃江华:我倒认为,他更多的是受了传统一分为三思维方式的影响。另外,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许渊冲先生的译论中也应用得非常广泛。对于许渊冲先生译论的内在逻辑和思维方法,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贾洪伟:其实,就是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尤其是第二阶段的八段,经过变化这八论可变幻出64种情况,这是十足的道家变化思想。因而,纵观世界各国,能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将动态性、发展观、变化论贯彻得如此美妙的,唯有中国学者做到了,但中国学者之中,许老虽然不是唯一者,但终究是吸收了各家经验,终究汇聚成了兼备四论的体系,实为不易。
许老译论在宏观上看属于广义东方逻辑思维之作,但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以及应用层面仍有很多留白和空白之处有待完善、修订和开发。
别不多谈,许老一生的经验是否可为当前翻译教学、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许老之现象和经验是否有益于MTI教学或人才培养呢? 宋仕振:请教各位师长同仁一个问题:小说中描写人物对话时,使用了很多方言俗语,以及个性化语言,译文中则使用了相应的美语俗语俚语。能否从符号学的角度加以解释?望各位不吝赐教。谢谢。
贾洪伟-首都师范大学:你这问题有点模棱两可的感觉,不知你是想以符号学解释什么?现象?过程?行为? 宋仕振-南开大学:是翻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