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江的后人】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家族百年传奇

2018-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静江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圣人",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而他的"五朵金花"在那个时代也格外引人

张静江一生都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国民党四大元老,被孙中山先生称为“革命圣人”,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而他的“五朵金花”在那个时代也格外引人注目。那么张静江究竟何许人也?子女后人今何在?让我们通过他的个人简介来了解下!

       国民党四大元老张静江图片

张静江简介

姓名:张静江

出生地: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1876年

逝世日期:1950年9月3日

职业:商人、政治家

原配:姚蕙

续弦:朱逸民

女儿: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茜英、乃琪、乃恒、乃理、乃琛、乃珣

儿子:张乃昌、张乃荣

成就:曾任国民党主席

张静江(1876年—1950年),谱名增澄,字静江,号饮光,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1902年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任驻法商务参赞一职并开始在国外经商,自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结识后便开始从经济上给予支持。在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佛名智杰。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美国纽约。

南浔张静江子女

张静江共有12个孩子,原配姚蕙为他生了5个女儿,均生在法国,外语基础好,又受生母姚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个个都是“中西结合”的大家闺秀,格外引人注目。

   张静江的女儿——“五朵金花”

张静江的五个女儿蕊英、芷英、芸英、荔英、茜英。大女儿蕊英嫁与川沙富商瞿谷卿之子、美国留学生瞿濂甫(志洁);二女儿芷英嫁与著名实业家、美国留学生周君梅(南浔丝商“八牛”之一的周家之后,曾任江南铁路公司总经理);三女儿芸英嫁与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也是留美学生陈寿荫;四女儿荔英嫁与孙中山先生的外事顾问、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五女儿菁英嫁与著名的病理学家、1940年代后期的国民政府卫生部长林可胜。

在外一向主张自由、开放的张静江,对于五个女儿的婚姻,大部分都还算满意,唯独对三女儿芸英和四女儿荔英的婚姻极力反对。首先是三女儿,芸英喜欢的是电影明星陈寿荫,而他认为文艺圈不可靠,所以极力反对。一次,芸英被宋子文看中,对其展开追求,可张静江却看不上他。

但宋子文爱慕芸英的消息还是很快传到了上海,陈寿荫发来电报促她赶快返沪,否则就自杀,后芸英她摆脱了宋子文,瞒住了父亲与陈寿荫完婚。对于四女儿嫁给比她大30岁的陈友仁,张静江更是生气,不仅仅是年龄问题,还有陈友仁在政治上的观点与张静江也大相径庭。

张静江前妻姚蕙去世以后,张静江的续弦朱逸民又为他生了五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女儿名叫乃琪、乃恒、乃理、乃琛、乃珣,儿子名叫张乃昌和张乃荣,这两个儿子都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生的。

==========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江南古镇南浔(位于浙江湖州)在100多年前,出了个张氏家族,清末民国时势力遍布政、商、文化各界,权倾一时。如今,张氏家族也是人丁兴旺,六代人中,记录在家族谱系表上的后代达300多人。张家常常为人所称道的,是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的张家第三代、***元老张静江……

关于南浔张家的源头,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张家祖先是安徽宁休人,明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举家从安徽迁居到浙江,另有一支到了江西。清康熙年间,在浙江的一支落户到了南浔。

张家的富庶在清朝末年是出了名的。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以象、牛、狗的形象,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百万两以上者称“象”,50万两以上不足百万者称“牛”,30万两以上不足50万两者叫“狗”。

张家就是“四象”之一,资产高达千万两白银。1000万两是个什么概念?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大清帝国全年的税收也只有8000万两白银。

张家人世代做生意,但真正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是张静江的爷爷张颂贤。张颂贤生于1817年。他的曾祖父、祖父只是以弹棉花为生的小手工业者,父亲也只是开个小糕团店、小酱盐店。

L843年,上海开埠通商给张颂贤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26岁的张颂贤抓住机遇,做起了丝绸生意。他在上海设立丝行,全力经营南浔特产“辑里丝”,创建了一条从南浔到上海的生意线。生丝从南浔一船一船地运出去,银子从同样的航道运回来。

张颂贤30多岁时,张家开始经营盐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浙江盐官望风而逃,一时间私盐泛滥,各大盐商急于将手中的“盐票”(经营盐数量的凭证)出手。当时,国人皆以为大清王朝气数已尽,视“盐票”为废纸。而张颂贤却“独具慧眼”,乘机吃进了10万盐票,并拥有了“张恒源盐号”。几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盐票又吃香了,张家的财富一夜之间暴涨10倍。鼎盛时期,半个江南都吃张家的盐。

张颂贤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常年患病,先父亲而亡,未能继承掌管家业,仅留下一个儿子张石铭。次子张宝善,也就是张静江的父亲,协助父亲打理家族产业。1892年,张颂贤去世,张家也分了家。张石铭一支被称为“南号”,张宝善一支为“东号”。

张家“东号”这支,代表人物是张静江。张静江生于1877年,是张宝善的次子,同乡人大多叫他“二先生”。祖父张颂贤在世时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但也看他命中缺水,便给他取名“增澄”,字“静江”。

张静江生性豪侠。他18岁那年,有一次乘船去上海,中途船触到石墩下沉,不少人落到水里。张静江因为是张家二少爷,先被船主救了上来。张静江获救后,朝岸上的人大喊:“谁能救出一个人,我赏他100两银子!”很多人都知道这位二少爷向来说话算数,于是争相下水救人,数十人因此获救。救人者果然得到了100两银子。而对于救了自己的船主,张静江更是每年派人送去谢礼。

2L岁时,张静江的父亲张宝善用白银10万两给张静江捐了个二品候补道。1902年,张静江以随员身份,跟着清朝驻法公使去了法国。一年后,他依靠父亲资助的30万银元,开办了通运公司,最初只是运销生丝和茶叶,后来发展到古董、字画、玉器、青铜器,生意大旺。

张静江与“革命”发生联系,源自一次巧遇。1906年春天,孙中山乘船绕道前往日本,在这艘海轮上遇到了张静江。张静江对孙中山欲推翻清朝的革命之举十分钦佩,表示愿资助孙中山革命,“君如有需,请随时电告,余当悉力以应。”他还与孙中山约定汇款的暗号A、B、C、D、E,分别代表1、2、3、4、5万元。

当时,孙中山因与张静江是萍水相逢,对其言语并不信以为真。分手时,张静江留给孙中山一封信,让他到美国后去找纽约市第五街566号他所开办的通运公司,领取资助革命的活动经费。孙中山将信将疑,至美国后,把信交与黄兴,让其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革命“奇人”。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

但事实上,张静江并非永远是富翁。1908年,他在法国通运公司的同事因为对他漫无节制的革命捐款不满,与他分道扬镳。

张静江的二女婿周君梅曾讲过一个故事: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时,急需钱来购买军火。张家人中独自继承了一半财产的张石铭最有钱,但他已经捐了多次,不想捐了。一天,张静江又来索要,张石铭当场拒绝,两个人大吵起来。最后,张静江不耐烦了,拔出装了子弹的手枪,命令张石铭立即答应。张石铭只好同意。

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南浔家中休养,孙中山闻讯,特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其做电疗。由于张静江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从经济上无偿捐助革命,默默无闻,为革命尽心尽力,孙中山便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革命圣人”的雅号由此而来。

张静江与蒋介石相识于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后,张静江最初住在上海南京路的大庆里。这一时期,蒋介石也常来向他私人借钱,每次二三百元不等。每逢年终,蒋介石总要张静江的账房抄一张账单给他,煞有介事地像要准备还钱的样子,可从来没还过。

1922年夏天,张静江推荐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多天,从而使蒋获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之后,蒋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大大提高了蒋介石在***内的声望。

黄埔军校成立后,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后,开始在***内培植自己的势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介石与第三位夫人陈洁如的婚事也与张静江大有关系。张静江的续弦朱逸民与陈洁如是要好的同学。朱逸民嫁到张家后,陈洁如经常到张家玩。1919年暑假的一天,陈洁如正在张家聊天,孙中山带着蒋介石来看张静江。

不料,32岁的蒋介石对14岁的陈洁如一见钟情,几次三番找上门要与之交朋友。陈洁如母亲坚决不同意,蒋介石只得通过张静江,请其夫人朱逸民为之说媒。最后,还是张静江亲自登门,百般劝说,才将此桩婚事说成。

谁想到,6年后,蒋介石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宋美龄。而且,这次婚姻与上次不同,“蒋宋联姻”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此时的陈洁如已经变成了蒋介石爱情和事业道路上的绊脚石。谁来帮他搬开呢?还是张静江。张静江造访陈宅,说服陈家母女,还派出他的两个女儿陪同陈洁如一同去美国。后来,陈洁如再也不曾被蒋介石提起过,倒是张家人一直与陈洁如保持着联系。

张静江在北伐前后与蒋介石一直情同兄弟,但在***建都南京后,在国民建设的问题上与蒋介石反目。张静江一心按孙中山遗嘱大搞经济建设,而蒋介石则忙于“剿共”。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搭上了孔祥熙、宋子文家族和江浙财阀,羽翼丰满,张静江已经没什么用了。很快,张静江主持的建设委员会被蒋介石架空,手无实权。

张静江曾说:“我一生被人利用,今后将不再给人利用了。像蒋介石这种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他只知为己,不知为人,并且毫无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