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明的歌 王子明:教育与寒门学子的两难令人担忧
“寒门出贵子”,这一千百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格言,在最近一个月内,似乎遭到了颠覆。本月初的一期《南方周末》以《穷孩子没有春天?》为题,报道了农村生源在一线高校的比例越来越小的现实。自此,引发了越来越多人关于“寒门难再出贵子”的担忧。近日,《人民日报》也关注这一问题,提醒社会要警惕“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眼下,“寒门”若要出“贵子”,首选甚至唯一的一条路子,自当是读书,一步步地读下去,直到大学、研究生。如今,农村生源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的加快,另一面也反映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这当是一个老问题。我们还应该思考的是,在当下,是否仍须依靠上大学这条老路,来作为农村及底层家庭的年轻人向上晋升的通道?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的科举制带给寒门的希望。如今的高考,犹如当年的科举,还是被奉为跳出“农门”的不二法门。诚然,在沟通阶层流通、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教育应当承载着重要的功能,但如果把推动公平的责任全都推到教育一方,则对教育自身也会产生不小的伤害;甚至于,教育反而会成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推手——年轻人通过考试上学进入城市,而导致乡村的空心化。
农村生源减少,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农村孩子觉得花那么多钱上大学,也不一定找到好的工作,不如不上。其实,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难道就没有这种想法吗?究其缘由,还在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一直渗透到大学,导致大学所教与社会脱节。而再往前推,正是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过多的功利化要求,希望进入学校就要一直往上升,于是,正如教育学者杨东平所言,我们的教育就呈现出一种以考试为阶梯的金字塔形状。
在促进社会公平上,教育所能承担的,只是在基础教育的普适性方面平衡,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仍当义无反顾地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避免优质教育的贵族化。但在这之后,教育更应体现出其差异化。每一个年轻人,在进入大学之前,有没有想想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要探究真理,还是就为了谋一份好工作。如果是为了后者,就必须想到,大学可能未必要承担这个功能,这种时候,不上大学而谋求别的晋身之路,也是理智与当然的。
在一个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上升通道自当更加多元化,这也包括教育自身的多元化。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为只有上大学,而且必须是重点大学(还最好是综合性大学),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以至于学历崇拜的魔影挥之不散——所谓“贵子”的“贵”字,不就是希冀一纸大学文凭来为自己镀金么?相比之下,直接为找工作服务的职业教育却总是被边缘化。
山东省教育厅长齐涛曾总结中国教育的“八大症结”,认为职业教育应与大学教育只有类别之分,而没有层次的高下之别,并倡导职教的免费制度。这样的思路,无论对寒门学子还是教育,或许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