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乔伊斯 张汉韬: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主题及风格

2018-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自1998年执导拍摄的长片处女作<追随>以来,至今已有9部电影作品问世,纵观这9部电影,无论是从拍摄手法.叙事方式.表述的主题来看,都带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以及强烈的个人风格,我想论述的是诺兰电影中所表达或蕴含的关于真相的主题以及与主题密切关联的叙事,我认为电影的主题决定了叙事方式,同时"形式即内容",叙事形式也在无时不刻地表达主题,凸显思想.我把诺兰的电影按照拍摄顺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并定下的五个标题,它们都与真相的主题有关.①      <追随

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自1998年执导拍摄的长片处女作《追随》以来,至今已有9部电影作品问世,纵观这9部电影,无论是从拍摄手法、叙事方式、表述的主题来看,都带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以及强烈的个人风格,我想论述的是诺兰电影中所表达或蕴含的关于真相的主题以及与主题密切关联的叙事,我认为电影的主题决定了叙事方式,同时“形式即内容”,叙事形式也在无时不刻地表达主题,凸显思想。

我把诺兰的电影按照拍摄顺序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并定下的五个标题,它们都与真相的主题有关。

①      《追随》 叙事风格的奠定

②      《记忆碎片》 “失忆”的必然性

③      《蝙蝠侠》三部曲 正与邪的混淆

④      《致命魔术》 魔术的真相

⑤      《盗梦空间》 梦境时间与现实时间

这五部分看似表达了五个各不相同的主题,但我们记得法国导演让.雷诺阿曾说过,“一个导演终其一生只拍一部电影。”虽然这句话并不符合很多导演和电影大师,但在诺兰电影中确实能看出,他所有电影的风格、思想在他第一部长片《追随》中几乎就已全部体现,从这部电影中能看出许多他日后作品的影子和共性。

《追随》 叙事风格的奠定

《追随》是诺兰拍摄的第一部黑白长片,影片直接奠定了诺兰往后的电影叙事手法和他的镜头语言,看完这部电影再看之后的作品就能感受到诺兰浓烈的个人风格。我认为单从这部影片的剧情来看没有什么特殊点,关键在于他的叙事结构。

我们姑且把电影的叙事结构按教科书上的方式分为三种:戏剧式结构,诗与散文式结构以及时空交错式结构。诺兰的电影基本可以划为其中的时空交错式结构,影片采用全知叙事,根据主人公比尔在警察局的自述展开,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可怜处境和遭遇。

除了影片的最后几分钟,该片的所有情节都在这个自述框架内被讲述。自述故事的顺序也不是按照线性时间安排的,而是给人一种看似杂乱无章的碎片化的感觉,主人公的三套行头打扮,分别代表三个时期的他,也代表三个不同时间段他身上所发生的事,这些事以一个个分裂的片段呈现出来,观众可以在脑海中将其整合后推出一个整体。

我认为这种手法的背后,也许是想表达这样一个现象:当人在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某事时,有时记忆会像一块块碎片一样浮上来,时而又沉入暗处,而浮和沉没有完全的规律可循,有时候它们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我觉得这和意识流思维有些相似。同时,在碎片般的叙事基础上,诺兰喜欢把电影的结尾部分放到电影开头(他在自己的电影中经常这么做),这么做并不会让观众失去兴趣,反而会增加新鲜感,同时也能首尾呼应,抓住观众飘忽的思维。

另一方面,这种较个人化的叙事风格也淡化了这部电影的剧情,所以我认为《追随》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略带陌生化的叙事手法,采用这样的叙事大大影响了他自己之后创作的电影作品,也导致很多人给其电影贴上“诺兰式叙事”的标签。

镜头语言方面,有很多有意思的隐喻和暗示,如主人公桌上的社会福利救济表和墙上的玛丽莲梦露海报,从侧面告诉我们主人公是个孤独的,游走在社会边缘,对美女有着幻想的迷茫年轻人。影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镜头,如比尔的房门上突兀地印着个蝙蝠侠的蝙蝠标志,这个标志就像一个充满预言的符号,预示着此后诺兰将会接下“蝙蝠侠”系列电影,努力地把超级英雄的烂俗题材拍出一点新高度;在梦露海报的下方有一组库布里克电影《闪灵》中尼克尔森精神失常的经典表情贴纸,查阅资料后发现诺兰在某些方面确实也受过库布里克电影的影响。

在镜头运用和镜头调度方面,《追随》常用的是单个人物的近景和面部特写,以及两人对话时的中景画面。近景和特写直观呈现人物面部表情,刻画出人物性格,捕捉人物一瞬间心灵的变化传达给观众。中景直白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诺兰之后的大多数电影中都常用这些镜头。当人物行走在城市大街上时,镜头以跟镜头为主。诺兰并不擅长使用长镜头,他的作品很多是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纵观整部作品,总体基调是黑色的,以男性的理性思维为主,叙事风格乍看杂乱无章实际有逻辑可循,不注重女性角色的刻画,不重感情戏。

诺兰电影所奠定的叙事风格让我自然而然地与被誉为“鬼才”的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风格作比较,两者都不常用戏剧性的直线叙事,都喜欢错综复杂地讲故事。与昆汀相比,诺兰的人物更具有文学深度,叙事方式也更为风格化;塔伦蒂诺也是在叙事方式上频频出新的导演,不同在于他的人物往往是定型化的各类黑道中人,并将这种“定型”发挥到极致,以及将丰富的黑色幽默元素贯穿在章回式的叙事过程中,以此表现出特色鲜明的黑色与暴力美学。

《追随》之后的电影中,诺兰也常使用闪回、插叙、倒叙的手法,佐之以个人化的元素,表达更深刻的主题。所以我们能说,诺兰处女作《追随》奠定了他的叙事风格和主题基调。由于叙事风格已经有迹可循,下面的电影论述更多会偏向主题思想。

《记忆碎片》 “失忆”的必然性

《记忆碎片》算得上是诺兰的成名作,从叙事方面来看,《记忆碎片》和《追随》的共同点很多,不同的地方是《记忆碎片》 采用了限制叙事视角,在主题思想上也更为深刻。影片第一次使用了道具作为线索,即主人公的拍立得和身上的纹身,用以提醒观众剧情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叙事来讲,不同于《追随》的地方在于这次诺兰采用双线叙事,主线色调是彩色,以标准的插叙进行叙述,从结尾失忆的主人公枪杀他认为的杀妻凶手开始,每个片段讲述上个片段前10分钟的故事,就这样不断向前推,直至结尾首尾呼应,揭开结局的真相。

副线色调则为黑色,以正序讲述主线故事之前的事情,在每个主线片段中间插入,加强艺术感和立体性。莱纳自从妻子被害之后,每10分钟就会失忆一次,但他忘不了追踪杀妻凶手,直至最后他发现自己一直活在自己的记忆假象中,自己一直在欺骗每过10分钟就忘记一切的自己。

影片结尾主人公独白道:“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要相信我做的事仍然有意义,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世界依旧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依旧存在?没错,我们都需要记忆去确认自己的身份(无论记忆的真或假),我并不例外。”

关于这部电影,我的关注点较注重于记忆的欺骗性以及延伸出的“失忆”的必然性。一个人不论如何都会有记忆,在人的潜意识里,意识的流动难以捕捉,在记住一些事情时,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进行潜意识里的自我暗示,一次暗示可能没有效果,自然而然多次暗示自己,随着时间过去,你的记忆就会发生偏差,偏离真相,偏向你主观思维的那一边。

从而导致一件事情从多个人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有着巨大差异,而每个人都会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记住的才是事情的“真相”。

人的记忆有劣根性,总是只记住他人的过错,并无限放大,反之则经常主观地、下意思地忽略自己的问题,忽略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甚至会像电影中主人公无法承受自己失手杀害妻子的真相而把这个事实假想成发生在虚构人物萨米身上的悲剧来逃避现实。

很多人都会做类似的自我欺骗,而且大部分时间他们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选择性失忆”,这是“失忆”的必然性,人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电影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主题。

影片最后的独白部分也是对这个世界的一次思考,存在的意义?这让我联想到20世纪西方文学中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相比诺兰其他几部电影,这部作品更多展现了世界荒诞无意义的感觉。

《蝙蝠侠》三部曲 正与邪的混淆

在拍了《追随》、《记忆碎片》两部比较个人风格的叙事电影之后,诺兰接拍了蝙蝠侠三部曲,之所以把这三部电影放在一起论述是因为我觉得它们都表达了相近的主题,即正义与邪恶并不是截然对立或处在两个极端的,很多时候,善与恶会混淆在一起,真相是复杂甚至混乱的。

第一次拍超级英雄题材的诺兰没有像其他商业大片那样采取3D拍摄技术,大部分场景都是实拍。黑暗的基调贯穿全片,叙事手法上放弃了个人风格而采用戏剧式结构,在电影的特效、格斗方面都采取写实的手法来表现。

蝙蝠侠《开战时刻》着重个人内心的刻画,讲述布鲁斯·维恩如何克服恐惧,成为英雄。每个人都有内心的恐惧,最深层次的恐惧往往被自己无限放大,以致妖魔化,它与恐惧事物本身已相差甚远。比如维恩小时候跌落水井,从黑暗的水井里飞出一群蝙蝠,对于黑暗和未知力量的恐慌导致维恩从此惧怕蝙蝠,他惧怕的不是蝙蝠本身,是自己内心的东西。

而《黑暗骑士》里则更多的引入了社会和体制的罪恶这些观念,罪犯的产生和社会体制脱不了关系,而“英雄”又该不该存在?整个影片体现出诸多混乱与矛盾问题,包括英雄和罪犯,正义和邪恶,人们的自保原则等。

Joker这个角色洞悉人性,无恶不作。他没有原则的同时也混淆着你的善恶。哈维是体制里的英雄,是一个与罪恶死战到底的检察官。

可他忍受不了自己思想上与他抓的罪犯一样的矛盾混乱,最终也堕落。哈维堕落成为双面人之后,手里的一枚硬币也值得玩味。他声称这是绝对的公平,用50%的几率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第三部《黑暗骑士崛起》的中心态度是:英雄可以是任何人。很多时候人们只是需要一个领导者。但是,电影的结尾有句话,“记得吗,体制会渐渐地变为枷锁。”

很多时候,善恶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明的,基督教有原罪说。电影着重表现了在一个恶的体制内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全善良的。内心善恶的混淆,表面正邪的混乱,使得英雄题材的电影不再和以往一样脸谱化而是变得更具人性。人性本就是个复杂的东西。

《致命魔术》 魔术的真相

拍摄蝙蝠侠三部曲期间,诺兰执导了《致命魔术》 。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再一次体现。在魔术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一对好朋友,罗伯特·安杰和阿尔弗雷德·波登。可两个人因为互相嫉妒猜疑,最后却成了势不两立的对手,他们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是那个时代的首席魔术师。

电影用两位魔术师各自的笔记本作为道具线索,两线叙事,呈现出与《追随》、《记忆碎片》相同的风格。结尾两线合并,达到高潮,揭开魔术的真相。电影同时也致敬了受爱迪生打压而常年默默无闻的杰出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

我们把魔术定义为不断变化让人捉摸不透并带给观众惊奇体验为核心的一种表演艺术。在1837年至1901年没有电视、网络的英国社会,戏剧和魔术深受人们喜爱。两位主人公为了成为最伟大的魔术师而成为对手,直至两败俱伤。

影片的关键词是牺牲。两位魔术师都为了魔术而自我牺牲,他们放弃了家庭和拥有幸福的机会。在我看来,整部影片都可以被看作一个魔术,而魔术的真相,可以引用安杰死前的独白:“观众知道真相,现实世界单调无味,既残酷又悲惨,没有奇迹,没有魔法,但是如果你能骗倒他们,哪怕只有一秒,那会让他们惊叹。”

此外,电影中19世纪至20世纪的伟大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也在电影中得到重生。影片中他利用交流电原理制成的克隆机器也是对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一次思考。

这部电影还传达出这样一个意思;真相往往是致命的,危险的。

《盗梦空间》 梦境时间与现实时间

梦境题材一直被电影导演所青睐。 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格雷戈里·霍伯利特的《一级恐惧》等。这部《盗梦空间》被很多人认为是诺兰的“封神之作”。影片除了首尾呼应之外,采取的是好莱坞式戏剧叙事,从中穿插一些闪回。镜头和以往一样善用蒙太奇剪辑。还有惯用的道具线索,不仅用来区分梦境和现实,也用于电影最后的开放式结局。

《盗梦空间》注重表现“梦中梦”这个概念,以及梦境时间和现实时间的异同。诺兰塑造了5层梦境的复杂迷宫构架。我想论述的点是有关影片中的梦境时间和现实时间。当人做梦时,意识也不会停止活动。梦境和意识无法分割。

这就可以提一提意识流小说作为参照。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等,主人公在某个时间段做梦、回忆或遐想,流动的意识不受时空限制,小说会用大量的篇幅记录意识的活动,在阅读时会给人一种时间(指小说中主人公想象或睡觉的时间)过去很久了的感觉,而当主人公回过神或是醒过来,其实只是过了几分钟或者只是小憩了一会儿而已。

《盗梦空间》中,主人公柯布精心布下的5层梦境,每一层的梦境时间都是上一层梦境时间的几分之一,第5层梦境的人奔跑了大半个小时,第4层的时间可能只过去了10分钟,而第一层梦境的时间只过去了一秒都不到。现实时间中主人公他们乘坐飞机抵达目的地只要一两个小时,而他们在飞机上进入梦境,完成任务的时间远超于这个数。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类似或相反的事情,比如某个学生上一节自己不喜欢的课,感觉刚刚开始“神游”,时间却已过了很久。

小时候和爸妈坐飞机去兰州,刚上飞机倒头就睡,睡梦中的我感觉时间只过去了一两分钟,接着马上被叫醒,一个小时过去,飞机已经到站。有时候你会做一个你永远都不希望醒来的梦,因为这个梦既美好又真实,就像主人公的妻子执着于他们构建的无忧无虑的虚假梦境空间以至于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回到现实后怀疑现实而企图采用极端做法回到梦境中去。

梦境时间和现实时间的不一致一直是个有趣的问题。在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奇迹》中, 因受刑而即将死于枪毙的赫拉迪克祈求上帝再给他一年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剧作,上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他施展了一个秘密的奇迹:在他的思想里,发出枪刑的命令和执行命令之间整整隔了一年,当他完成剧作之后,子弹穿过了他的脑袋,在开枪的士兵眼里,时间仅仅只过去了1秒。

梦境和现实的区别在于梦境中你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梦境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电影的结尾,主人公终于回到家里,见到思念已久的儿女,而电影却在影片的道具——区分梦境与现实的陀螺还没停止旋转的时候就结束了,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引发了众多网友影迷的激烈讨论,主人公到底有没有回到现实。我认为这种讨论没有什么意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想法不同,看电影也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总结

以上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诺兰风格的7部电影,从《追随》 叙事风格的奠定到《记忆碎片》记忆中深层次的欺骗,再到《蝙蝠侠》三部曲对个人英雄主义和社会体制的思考,还有《致命魔术》及《盗梦空间》对真相、梦境的探索。综合上述我认为诺兰电影中有关真相的主题是:所谓真相是带有主观性的、相对性质的、包含善恶正邪的、有时混乱甚至危险而又无时不刻地存在我们身边的东西。

关于诺兰电影叙事和主题的缺点:电影过于注重理性叙事(可能与他小时候受到的严格管教有关),不重感情戏,也就是对于男性角色的刻画到位而忽视了女性角色。不论是《记忆碎片》中莱纳死去的妻子还是《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各自的老婆,都刻画的只像个符号,代表某某,而非有血有肉的一个人。而他的电影几乎都带有一种压抑的成分,或许是因为他揭示的是人性,人性中必须有恶的一面。

最后,我认为不论是从叙事模式、主题思想,还有人物刻画、镜头运用等诸方面,诺兰虽然都已做得非常成熟,但也都有重复之嫌,作为一个让人期待的导演,他还需要一部能突破自己的作品。